-
公开(公告)号:CN119395797A
公开(公告)日:2025-02-07
申请号:CN202411974984.3
申请日:2024-12-31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航天热控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泡沫炭和相变材料的星敏感器遮光罩,包括泡沫炭主体,在泡沫炭主体的孔隙内填充两种不同熔点的相变材料;石墨烯膜,共固化在泡沫炭主体的外表面,将泡沫炭主体的外表面全部覆盖;加热片,沿泡沫炭主体的周向和周向粘贴在石墨烯膜的外表面,形成不同的加热区域;热敏电阻,粘贴在石墨烯膜的外表面对应于每个加热区域的位置;多层隔热组件覆盖在石墨烯膜的外表面;温控仪,温控仪用于根据热敏电阻采集的温度数据和相变材料的状态,采用自适应温控算法调节加热片的输出功率,将星敏感器遮光罩的温度控制在预设温度范围内。本发明能够有效抑制和疏导遮光罩上的太阳直射热流,实现遮光罩的高热稳定性控制。
-
公开(公告)号:CN119348158A
公开(公告)日:2025-01-24
申请号:CN202411903023.3
申请日:2024-12-23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航天热控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高导热材料与复杂曲面结构的真空施压粘接方法,包括:在高导热材料与复杂曲面结构的粘接面上均匀涂抹粘接剂;将高导热材料的粘接面复合在复杂曲面结构的粘接面上,以组成复合体;使用真空袋随形包裹复合体;启动真空泵,对真空袋进行抽真空,真空袋内外产生的气压差均匀作用于高导热材料与复杂曲面结构的粘接面,使高导热材料紧密贴合在复杂曲面结构上;保持真空袋内的压力稳定,使粘接剂完全固化。本发明通过大气压差向粘接面提供均匀的压力,确保高导热材料与复杂曲面结构紧密结合,避免因压力不均匀而在粘接处产生气泡,显著提高粘接强度和粘接质量;同时有效缩短了粘接时间,提升了粘接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8395736A
公开(公告)日:2024-07-26
申请号:CN202410777375.2
申请日:2024-06-17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IPC: G06F30/20 , G03B17/55 , B64G1/58 , G06F119/0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航天器热控制技术领域,具体提供一种地球静止轨道空间相机阳光规避期间受照热设计方法,将空间相机坐标系下的散热面法向矢量变换到地心惯性坐标系下,并计算散热面法向矢量与太阳矢量的夹角,该夹角是关于卫星阳光规避策略、机动成像角度、卫星所处轨道位置、太阳矢量与轨道面夹角等设计参数变量的函数,在以上设计参数变量确定后,可得到该夹角随各设计参数的变化规律,在夹角函数取极小值条件下,即可获得极端高温工况下的散热面上的热辐射。本发明有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散热设计受卫星姿态、阳光规避策略等多因素影响,无法直接通过计算外热流确定极端工况的问题,避免了极端高温工况选取不当对空间相机热设计的影响。
-
公开(公告)号:CN111319804A
公开(公告)日:2020-06-23
申请号:CN201811539591.4
申请日:2018-12-17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IPC: B64G7/0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光学遥感器外热流模拟装置,包括底座以及支架,支架上设置有两个第一加热区以及一个第二加热区,第二加热区位于两个第一加热区之间,且第二加热区与两个第一加热区之间均形成夹角,第二加热区与两个第一加热区之间均通过挡板隔离,第一加热区包括加热单元一、加热单元二以及加热单元三,第二加热区包括加热单元四以及加热单元五,加热单元四与两个加热单元一位于同一平面内,加热单元五与两个加热单元二位于同一平面内。本发明中,可以同时模拟入光口不同区域的外热流,提高每个区域热流模拟的均匀性,且可以模拟试验时立体式分区施加热流补偿,提高外热流的施加精度,从而提高了模拟空间热环境的准确性,减小模拟误差。
-
公开(公告)号:CN109141370A
公开(公告)日:2019-01-04
申请号:CN201811121549.0
申请日:2018-09-26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IPC: G01C11/02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1C11/0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空间光学遥感器大功耗CCD器件导热结构,属于空间光学遥感器技术领域,该结构包括CCD端导热块、热管和热管冷凝段导热块,CCD端导热块包括与大功耗CCD器件的背部散热面形状匹配的端头和与端头连接的本体;本体上设有第一凹槽,热管的一端嵌入在第一凹槽内,且热管通过导热胶与本体导热连接;热管冷凝段导热块上设有第二凹槽,热管的另一端嵌入在第二凹槽内,且热管通过导热胶与热管冷凝段导热块导热连接。本发明适用于具有不同预留散热面形式的CCD器件,通用性好,可以使用通用型热管,制作成本低,具有较大的热导率和热容,能有效提高CCD器件工作期间产生热量的导热效率,有效降低CCD器件的温度波动幅度。
-
公开(公告)号:CN107635107A
公开(公告)日:2018-01-26
申请号:CN201710696592.9
申请日:2017-08-15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Abstract: 基于电子倍增的光谱图像合成系统,针对高空间和光谱分辨率的超光谱图像能量偏弱,不同谱段的光谱信号输入光能量偏差较大问题,采用可实时切换倍增增益通道和非倍增增益通道的图像传感器进行光谱信号的接收。首先对接收到的图像电荷信号在读出前经非破坏性浮置栅极输出放大器进行输入光能量的判断,然后根据检测到的输入光能量值进行倍增增益和正常通道的转移读出选择。根据实时标定获得的倍增增益,最后将倍增增益通道和非倍增增益通道的图像合并为高通道范围的图像。采用单帧内光谱信号倍增增益的切换,不仅能提高弱光谱信号的信噪比,还能保证较强光谱信号不饱和,提升整体的动态范围。
-
公开(公告)号:CN204732600U
公开(公告)日:2015-10-28
申请号:CN201520352417.4
申请日:2015-05-27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IPC: H01R13/52
Abstract: 用于真空罐热电偶测温的新型穿罐连接器,涉及真空热电偶测温领域,它解决真空罐热电偶测温时热电偶绝缘管漏气及热电偶丝与穿罐连接器短路的问题。这种新型穿罐连接器采用法兰结构形式,包括安装孔、热电偶丝孔,材料为聚酰亚胺。穿罐连接器与真空室通过安装孔使用螺栓连接,真空罐内热电偶正负极经热电偶丝孔穿出真空室,在热电偶丝孔处去除绝缘管后用粘接剂进行密封。本实用新型采用聚酰亚胺材料,密封时去除热电偶绝缘管,防止了热电偶绝缘管漏气对真空罐内高真空度的影响,并且由于聚酰亚胺绝缘,不会导致热电偶丝与穿罐连接器短路影响热电偶测温精度。
-
公开(公告)号:CN204043697U
公开(公告)日:2014-12-24
申请号:CN201420448250.7
申请日:2014-08-08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IPC: G01D18/00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空间光学遥感器热试验外热流模拟系统,属于空间光学遥感器环境试验技术领域。解决了现有接触式空间光学遥感器外热流模拟系统破坏遥感器表面的真实状态的问题。该系统包括空间环境模拟器、多层隔热组件、电加热器、单面镀铝聚酯薄膜、空间光学遥感器、电缆和程控电源,多层隔热组件包覆在空间光学遥感器的表面上,包覆多层隔热组件的空间光学遥感器放置于空间环境模拟器内,电加热器和单面镀铝聚酯薄膜从内至外依次固定在多层隔热组件最外层镀铝聚酯薄膜的外表面上,单面镀铝聚酯薄膜的镀铝面面向多层隔热组件最外层,电加热器通过电缆与程控电源连接。该系统保证空间光学遥感器表面保持真实状态。
-
公开(公告)号:CN203788631U
公开(公告)日:2014-08-20
申请号:CN201420164793.6
申请日:2014-04-06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IPC: H05K7/20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低反射率消杂光多层隔热/导热组件,属于空间光学遥感器热控技术领域。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多层隔热组件外表面反射率高、不能消杂光、易对光学系统产生影响,且内表面导热率低,不具备等温化作用的技术问题。该低反射率消杂光多层隔热/导热组件,包括低反射层、间隔层、导热层和接地带,低反射层、间隔层和导热层从外至内依次排列,间隔层为多层结构,由反射屏和间隔材料层交替排列组成,间隔层的最外层和最内层均为反射屏。本实用新型在不降低多层隔热组件隔热性能的前提下,显著降低了多层隔热组件外表面的反射率和内表面的温度梯度,提高了多层隔热组件的消杂光能力和等温化能力。
-
公开(公告)号:CN203657578U
公开(公告)日:2014-06-18
申请号:CN201320751667.6
申请日:2013-11-25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IPC: F28D15/04
Abstract: 一种适合空间应用的热管,属于空间系统热控制技术领域。解决了现有空间系统热控制中一根热管无法连接多个热源,多根热管连接多个热源时增加空间系统重量,并且导致热管内部工质循环紊乱,甚至失效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热管包括内循环通路和外循环通路;内循环通路包括设在内通路热管外壳上的热输入段、隔热段和热输出段;外循环通路包括设在外通路热管外壳上的热输入段、隔热段和热输出段;外通路热管外壳套装在内通路热管外壳的外侧,且与内通路隔热段的长度相等,位置对应;内通路隔热段的管壁为双层结构,外层为绝热材料,内层为金属材料。该热管可以连接两个热源,具有较高的热传输效率,并且不会显著增加热管的尺寸,节约空间系统的空间。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