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6288754A
公开(公告)日:2017-01-04
申请号:CN201610877100.1
申请日:2016-09-30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E10/566 , Y02P70/40 , F26B23/10 , F24H3/00 , F24H4/06 , F26B9/06 , F26B21/08 , F26B21/10 , H02J7/3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能互补烘干装置,包括烘干单元、风能集热单元、太阳能集热单元和空气源热泵单元。本发明的多能互补烘干装置根据客观环境条件和干燥工艺要求,利用风力致热、太阳能发电以及热泵原理,实现风能单独干燥、太阳能单独干燥、热泵单独干燥、风能-太阳能联合干燥、太阳能-热泵联合干燥等多种模式,在满足物料烘干所要求的干燥条件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利用风能、太阳能和空气能等可再生清洁能源,为烘干箱提供热源,对于开发新能源、提高农副产品加工质量、促进循环经济和保护生态环境具有积极意义。
-
公开(公告)号:CN104261499B
公开(公告)日:2016-02-24
申请号:CN201410529236.4
申请日:2014-10-09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IPC: C02F1/06 , C02F103/08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A20/128
Abstract: 一种海水温差能自然循环海水淡化装置及淡化方法,包括自然循环连通管、设有真空泵的闪蒸罐、冷凝器、设有水泵的储液罐、供电装置及连接管路,真空泵及水泵由供电装置供电,自然循环连通管的上部位于闪蒸罐内且下部通入海水面以下,闪蒸罐的底部具有通入海水面以下的开口,自然循环连通管通入海水面以下的深度大于所述闪蒸罐通入海水面以下的深度,利用表层温海水和深层冷海水间的密度差形成的浮升力作为驱动力,使得海水从闪蒸罐底部进入,从自然循环连通管流出,以形成自然循环,结构简单、节能效果显著。
-
公开(公告)号:CN104944487A
公开(公告)日:2015-09-30
申请号:CN201510313623.9
申请日:2015-06-08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IPC: C02F1/14 , H02S10/00 , C02F103/08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A20/212 , Y02W10/3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电淡复合型太阳能装置,倾斜放置于支架上或其他支撑物上,包括有从上往下依次贴合的太阳能发电层、蒸发层和冷凝层,所述太阳能发电层包括有透明盖板和光电板芯,蒸发层是内部设有蛇形结构的蓄水槽(未标示)的空腔,冷凝层是与蒸发层的顶部连通的空腔。蒸发层与太阳能发电层的光电板芯贴合,冷凝层与蒸发层贴合或是一体结构,所述蒸发层设有溶液进口管和溶液出口,所述冷凝层设有淡水采集口,本发明基于水冷降低发电板温度,提高光电效率和延长使用寿命,同时利用回收的热能加热引入的冷却海水或者苦咸水等,制取生活淡水加以利用,通过一个装置实现发电、制淡两功能,大大提高了太阳能使用效率,利于大规模应用及推广。
-
公开(公告)号:CN104261499A
公开(公告)日:2015-01-07
申请号:CN201410529236.4
申请日:2014-10-09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IPC: C02F1/06 , C02F103/08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A20/128 , C02F1/06 , C02F2103/08 , C02F2209/42
Abstract: 一种海水温差能自然循环海水淡化装置及淡化方法,包括自然循环连通管、设有真空泵的闪蒸罐、冷凝器、设有水泵的储液罐、供电装置及连接管路,真空泵及水泵由供电装置供电,自然循环连通管的上部位于闪蒸罐内且下部通入海水面以下,闪蒸罐的底部具有通入海水面以下的开口,自然循环连通管通入海水面以下的深度大于所述闪蒸罐通入海水面以下的深度,利用表层温海水和深层冷海水间的密度差形成的浮升力作为驱动力,使得海水从闪蒸罐底部进入,从自然循环连通管流出,以形成自然循环,结构简单、节能效果显著。
-
公开(公告)号:CN103277856A
公开(公告)日:2013-09-04
申请号:CN201310205568.2
申请日:2013-05-28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A30/277 , Y02B30/62 , Y02E60/14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太阳能跨季节冷热联供空调系统。该系统由四大子系统组成,分别是集热系统、蓄热系统、吸收式冷热联供系统和蓄冷系统。集热系统主要由槽式集热器和高温储油罐组成;蓄热系统的核心部件是相变蓄热器;吸收式冷热联供系统主要由发生器,吸收器,蒸发器,冷凝器,溶液换热器和冷却塔等组成;蓄冷系统主要是地下蓄冷水池。本发明运用太阳能高温集热技术显著提高集热效率,采用中高温复合蓄热材料设计合理高效的蓄热器-换热器结构,使得能量间歇不稳定输入与能量持续稳定输出两个工作状态相分离,实现太阳能空调的稳定运行。同时,建立可以实现跨季节蓄冷的蓄能装置,对太阳能进行跨季节的存储和输出,根据不同季节对空调的冷热需求量不同进行调配。
-
公开(公告)号:CN102278285A
公开(公告)日:2011-12-14
申请号:CN201110186930.7
申请日:2011-07-05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A20/141 , Y02E10/7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温蓄热型新能源利用系统,包括新能源产出单元、能源转化利用单元和高温蓄热锅炉;所述新能源产出单元,包括风力发电系统;所述高温蓄热锅炉,其锅炉内装有高温相变介质,包括安装于锅炉内上部位置的蒸汽发生器和安装于锅炉内下部位置的电加热元件,该锅炉内部还设有隔离层将所述上部位置和下部位置进行倾斜隔离,且所述隔离层的上部和下部均设有出口;所述风力发电系统的输出端与所述电加热元件相连接,所述蒸汽发生器的输出端与能源转化利用单元的输入端相连接。本发明为一种适用于独立发电、制淡和制冷的新能源系统,能有效解决风能、太阳能的不稳定输出和受天气影响问题,减少装机容量从而减少初期投资,提高使用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01067520A
公开(公告)日:2007-11-07
申请号:CN200710028518.6
申请日:2007-06-11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E10/4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太阳能收集装置,太阳能收集元件通过转动轴活动的设置在支架上并由驱动机构驱动,驱动机构与控制电路连接,该太阳能收集装置还包括与所述太阳能收集元件同步运动的至少两块光伏电池板,各光伏电池板的最大投影面积相同,在各光伏电池板之间设置有遮板,该遮板所在平面与各光伏电池板最大投影面之间的角度相同,各光伏电池板与控制电路连接。本发明可实现太阳能收集元件对太阳的跟踪功能,系统所有部分所需电能可以自给自足,无需外界电源供应,节约投资成本及运行成本,同时也扩大了该系统的应用领域。
-
公开(公告)号:CN109163472B
公开(公告)日:2024-05-03
申请号:CN201811162450.5
申请日:2018-09-30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动汽车多源热管理系统,包括车内自然压缩制冷/制热流路、发动机自然压缩制冷/制热流路、电池包自然压缩制冷/制热流路、车内余热压缩制热流路、车内余热制热流路、电制热流路、发动机自然换热降温流路、电池包自然换热降温流路以及配套的阀门、泵和控制系统。本发明将发动机和电池包产生的余热热源、电加热直接生产的热源、自然环境的冷/热源、电驱动压缩机产生的冷/热源等多个能源源头进行耦合联动,分别基于各个冷热需求部分的温度要求综合调控不同冷热源的冷热输出,减少制冷时的压缩机启动时长和制热时的电加热器的启动时长,进而减少冷热输出的耗电量,提高电动汽车的行驶里程和使用寿命。
-
公开(公告)号:CN107916961B
公开(公告)日:2020-03-24
申请号:CN201711138018.8
申请日:2017-11-16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太阳能与天然气冷能联合梯级利用系统,包括超低温发电系统和低温太阳能热发电系统,超低温发电系统与为其工质提供冷能的液态天然气余冷换热系统连通,低温太阳能热发电系统与为其提供太阳能热的低温太阳能集热系统连通,超低温发电系统与低温太阳能热发电系统之间通过余冷余热换能系统耦合换热。利用天然气气化潜热冷却超低温发电的“乏汽”,经过多次加热输出冷量应用后,最终被太阳能低温热发电的“乏汽”中和的原理,使冷发电和热发电对环境的冷、热污染中和,环保效果好。
-
公开(公告)号:CN107916961A
公开(公告)日:2018-04-17
申请号:CN201711138018.8
申请日:2017-11-16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太阳能与天然气冷能联合梯级利用系统,包括超低温发电系统和低温太阳能热发电系统,超低温发电系统与为其工质提供冷能的液态天然气余冷换热系统连通,低温太阳能热发电系统与为其提供太阳能热的低温太阳能集热系统连通,超低温发电系统与低温太阳能热发电系统之间通过余冷余热换能系统耦合换热。利用天然气气化潜热冷却超低温发电的“乏汽”,经过多次加热输出冷量应用后,最终被太阳能低温热发电的“乏汽”中和的原理,使冷发电和热发电对环境的冷、热污染中和,环保效果好。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