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光装置
    21.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1242691A

    公开(公告)日:2008-08-13

    申请号:CN200810005808.3

    申请日:2008-02-05

    Inventor: 洼田岳彦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缩小发光装置的额缘区域,并抑制发光元件的亮度不均。发光装置(1)中,在元件层(30)上顺次层叠有第二层间绝缘膜(35)、辅助电极(150)和公共电极(72)。辅助电极(150)的端(E4)按照在基板(10)的面内位于相对公共电极(72)的端(E2)更外侧的位置的方式形成,公共电极(72)的端(E2)位于相对第二层间绝缘膜(35)的端(E1)更靠向外侧的位置。辅助电极(150)在不与公共电极(72)重合的部分具有与向公共电极(72)供给电位的第二电极用电源线相接的部分。

    电光学装置和电子设备

    公开(公告)号:CN101154348B

    公开(公告)日:2012-09-05

    申请号:CN200710161869.4

    申请日:2007-09-27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光学装置。驱动晶体管生成与其栅极电位相应的驱动电流。OLED元件以与驱动电流相应的亮度发光。晶体管切换驱动晶体管Tdr的栅极和漏极之间的导通和非导通。电容元件具有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第二电极连接于驱动晶体管的栅极。晶体管插入在供给数据电位的数据线和第一电极之间。电容元件被设置在电容元件和数据线之间,并且连接于电源线和驱动晶体管的栅极之间。由此,可为显示质量的提高做出贡献。

    发光装置及电子机器
    25.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2244089A

    公开(公告)日:2011-11-16

    申请号:CN201110187972.2

    申请日:2007-01-23

    Abstract: 发光装置,具备:与选择信号对应地成为导通状态或截止状态的选择晶体管,与选择晶体管重叠,且形成开口部的绝缘层;第1电极与覆盖绝缘层的第2电极,至少在开口部的内侧隔着发光层相对的发光元件;通过成为导通状态的选择晶体管,按照由数据线供给的数据信号,控制供给发光元件的电流量的驱动晶体管;以及用电阻率比第2电极低的材料在绝缘层的面上形成,与第2电极导通的辅助布线,选择晶体管,与辅助布线重叠。能够降低发光装置的各部寄生电容。

    发光装置
    26.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1242692A

    公开(公告)日:2008-08-13

    申请号:CN200810005811.5

    申请日:2008-02-05

    Inventor: 洼田岳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发光装置(1),其中,在元件层(30)上依次层叠有第二层间绝缘膜(35)、辅助电极(150)、公共电极(72)。辅助电极(150)的端(E4)以位于比公共电极(72)的端(E1)在基板(10)的面内更靠外侧的位置的方式形成,公共电极(72)的端(E1)以位于比第二层间绝缘膜(35)的端(E2)更靠内侧的位置的方式形成。辅助电极(150)具有和向公共电极(72)供给电位的第二电极用电源线重合且电连接的部分。从而可以缩小发光装置的额缘区域,并且可抑制发光元件的亮度偏差。

    发光装置和电子设备
    27.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1160001A

    公开(公告)日:2008-04-09

    申请号:CN200710162268.5

    申请日:2007-09-30

    Inventor: 洼田岳彦

    Abstract: 本发明的发光装置具有:基板(10);形成在基板(10)上并具有夹着发光层的阳极(81)和阴极的多个OLED(50);形成在基板(10)上并把多个OLED(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50)的阳极和阴极彼此绝缘的绝缘膜(18);形成在基板(10)上并位于绝缘膜(18)的外侧的周边壁(20);形成在基板(10)上并覆盖多个OLED(50)和绝缘膜(18)的密封层。密封层由1层或多层的薄膜构成,构成密封层的薄膜中最大膜厚最厚的薄膜(有机缓冲膜(22)或气体阻挡膜(24))的边缘位于绝缘膜(18)和周边壁(20)之间。因此,在发光装置中,即使用位置精度低的形成方法形成构成密封层的1层或多层的薄膜,也能实现窄框化。

    发光装置及其制造方法和电子仪器

    公开(公告)号:CN101047201A

    公开(公告)日:2007-10-03

    申请号:CN200710088489.2

    申请日:2007-03-27

    Inventor: 洼田岳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L51/5234 H01L27/3246 H01L2251/531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发光装置机器制造方法。其中,元件阵列部A上沿X方向及Y方向排列多个发光元件E。各发光元件E包括:第一电极21及第二电极22和介于两电极间的发光层23。辅助布线27由电阻率低于第二电极22的材料形成,并且与各发光元件E的第二电极22连接。第i行与第(i+1)行之间的间隙S1比第(i+1)行与第(i+2)行之间的间隙S2宽。辅助步骤27在间隙S1内沿X方向延伸。在间隙S2内未形成辅助布线27。从而,可兼顾孔径比的提高和阴极的电压下降的抑制。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