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4578179B
公开(公告)日:2016-08-17
申请号:CN201410852632.0
申请日:2014-12-31
Applicant: 浙江大学
IPC: H02J3/4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孤岛微网的基于恒功率控制的全分布式自趋优控制方法。通过分布式二次控制方法,得到不含二次分量的分布式发电机出口侧电压频率;通过分布式一次控制方法,得到有功功率参考值的一次分量;通过分布式三次控制方法,得到有功功率参考值的三次分量;计算得到分布式发电机的有功功率参考值,对微网进行全分布式自趋优恒功率控制。本发明基于加入分层控制的控制思想,在不借助微网中央控制器和通信系统的情况下,使微网既能具有三次控制中以等微增率准则为基础的经济调度功能,又不失一次控制中线性下垂控制方法良好的动态特性,兼顾二次控制功能;使分布式发电机直接参与孤岛运行的微网的经济调度,使微网处于经济最优的运行方式。
-
公开(公告)号:CN104158229B
公开(公告)日:2016-08-17
申请号:CN201410341796.7
申请日:2014-07-17
Applicant: 浙江大学
IPC: H02J3/4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适用于含有多种分布式电源的微网系统二次控制方法。对微网系统分布式电源进行二次控制,对所有分布式电源通过最大功率的功率分配控制器进行整体控制;在微网系统并网和孤网运行模式下,对各个分布式电源分别通过基于功率前馈—功率反馈的自动发电控制器和自动电压控制器进行局部控制;对各个分布式电源的输出功率指令值通过补偿控制器进行局部补偿;微网系统在并网运行模式和孤网运行模式之间进行切换时,采用平滑切换控制方式进行切换,并通过安全保护方式进行系统保护。本发明以实现微网系统中多种分布式电源的可调度控制,提高微网系统的稳定性和鲁棒性,实现微网系统并孤网运行和切换过程的高效控制。
-
公开(公告)号:CN104104251B
公开(公告)日:2016-06-29
申请号:CN201410198604.1
申请日:2014-05-12
Applicant: 浙江大学 , 宁波成筑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SSR-KDF的并网逆变器的鲁棒控制方法。将PI控制的直流母线电压控制环输出信号作为并网逆变器输出电流的参考值;从并网逆变器的输出端提取输出电流实际值的跟踪值和微分信号,作为并网逆变器控制器的输入信号,输入并网逆变器控制器;经计算后输出得到并网逆变器的间接控制信号;将逆变器的输出电流参考值和并网逆变器的间接控制信号相减,得到逆变器的实际控制量,对并网逆变器进行控制。本发明提高系统的运行稳定性,避免因系统结构不确定性等因素导致的停机故障;提高并网电能质量,有效降低并网逆变器输出电能的谐波畸变。
-
公开(公告)号:CN105391024A
公开(公告)日:2016-03-09
申请号:CN201510754453.8
申请日:2015-11-09
Applicant: 浙江大学
IPC: H02H3/087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2H3/08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限流式混合直流断路器,包括机械开关支路、固态开关支路、限流电路,以及过压保护电路。机械开关支路包括机械开关S、第一电感L1及第一二极管D1,主要用于通过直流线路的正常工作电流,以及关断过程中辅助固态开关支路导通,加速机械开关支路电流向固态开关支路转移;固态开关支路与机械开关支路并联,用于配合机械开关实现对直流线路的接通与开断控制;限流电路与开关支路串联,用于限制流过直流线路的短路故障电流的上升率,以改善开关支路分断直流短路电流的工作条件;过压保护电路并联在直流断路器负载侧出口处,用于保护装置本体。本发明可为解决直流线路发生短路故障时开断故障电流提供可靠、有效、便捷的方法。
-
公开(公告)号:CN104578180A
公开(公告)日:2015-04-29
申请号:CN201410855922.0
申请日:2014-12-31
Applicant: 浙江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2J3/46 , H02J3/00 , H02J2003/38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微网孤岛运行的全分布式自趋优恒功率控制方法。通过三次分层控制方法,得到分布式发电机目标频率;将检测得到的分布式发电机出口侧电压频率与得到的分布式发电机目标频率一起通过PI控制,得到有功功率参考值的反馈分量;通过频率-功率倒下垂曲线,得到有功功率参考值的前馈分量;相加得到各台分布式发电机的有功功率参考值,从而对微网进行全分布式自趋优恒功率控制。本发明可使分布式发电机在不借助微网中央控制器和通信系统的情况下,按照等微增率准则来分摊负荷,可应用于孤岛微网的经济调度,使微网运行于最优的方式。
-
公开(公告)号:CN104578179A
公开(公告)日:2015-04-29
申请号:CN201410852632.0
申请日:2014-12-31
Applicant: 浙江大学
IPC: H02J3/46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2J3/46 , H02J2003/38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孤岛微网的基于功率控制的全分布式自趋优控制方法。通过分布式二次控制方法,得到不含二次分量的分布式发电机出口侧电压频率;通过分布式一次控制方法,得到有功功率参考值的一次分量;通过分布式三次控制方法,得到有功功率参考值的三次分量;计算得到分布式发电机的有功功率参考值,对微网进行全分布式自趋优恒功率控制。本发明基于加入分层控制的控制思想,在不借助微网中央控制器和通信系统的情况下,使微网既能具有三次控制中以等微增率准则为基础的经济调度功能,又不失一次控制中线性下垂控制方法良好的动态特性,兼顾二次控制功能;使分布式发电机直接参与孤岛运行的微网的经济调度,使微网处于经济最优的运行方式。
-
公开(公告)号:CN104570768A
公开(公告)日:2015-04-29
申请号:CN201410854528.5
申请日:2014-12-31
Applicant: 浙江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Rt-Lab和OPNET的信息物理半实物仿真系统。包括配电自动化和能量管理系统、区域集中控制器、远程数据终端、底层DSP控制器以及内部构建有虚拟一次设备的Rt-Lab仿真机,Rt-Lab仿真机中的每个虚拟一次设备均对应连接有一个远程数据终端或一个底层DSP控制器,区域集中控制器与各个远程数据终端和底层DSP控制器连接,配电自动化和能量管理系统与区域集中控制器连接。本发明具有较高的灵活性、可靠性和综合性,可以对包含新能源发电、网络物理故障、网络信息故障、配网自动化等一系列复杂模型的电力系统实现有效的仿真模拟与验证扩展,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04158201A
公开(公告)日:2014-11-19
申请号:CN201410341710.0
申请日:2014-07-17
Applicant: 浙江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E10/563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适用于配电网中的光伏发电机组自组织功率流控制方法。对光伏发电机组进行控制,首先对配电网的光伏发电机组中的每台光伏发电机通过底层控制量和通信矩阵进行控制;将局部通信网络的通信矩阵优化为完备序列;对配电网的光伏发电机组通过高层控制量进行控制。本发明可实现配电网中多台光伏发电机在有限通信能力的条件下的稳定、高效控制;使得多台光伏发电机输出的有功功率趋于给定值;提高由多台光伏发电机组成的系统的抗扰性能;对局部通信网络的时变性和瞬时性具有冗余特性,并可实现最小通信带宽。
-
公开(公告)号:CN111651953B
公开(公告)日:2024-12-03
申请号:CN202010442028.6
申请日:2020-05-22
Applicant: 内蒙古电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内蒙古电力科学研究院分公司 , 浙江大学
IPC: G06F30/367 , G06F111/10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数字仿真建模方法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磁阀式可控电抗器电磁仿真建模方法,将电抗器三相绕组等效为感抗值L随直流励磁电压平均值E’k变化的可变电感;磁阀式可控电抗器输入直流励磁电压平均值E’k和输出交流电流基波分量I’m1的关系,以及输出交流电流基波分量I’m1和等效电感值L的关系,进而给出三相绕组感抗值L和输入直流励磁电压平均值E’k的关系曲线;暂态时磁阀式可控电抗器的电感值根据关系曲线以及实时输入的直流电压值得到,并基于上述参数在DIgSILENT软件中构建可变电感的电磁暂态模型,克服了现有技术的不足,该模型反映了仅考虑基波动态的磁阀式可控电抗器电磁时间尺度动态,适用于大电网电磁暂态仿真分析。
-
公开(公告)号:CN118449109A
公开(公告)日:2024-08-06
申请号:CN202311412751.X
申请日:2023-10-27
Applicant: 浙江大学 , 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 , 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湖州供电公司
Abstract: 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考虑变流器并网系统小扰动稳定性的主导环节识别方法。该并网系统的主导环节识别方法包括:建立变流器并网系统的三端口导纳模型;基于三端口导纳模型导出保留锁相环主导环节的相角阻抗模型和保留直流电压控制主导环节的直流阻抗模型;获取相角阻抗模型的第一灵敏度指标与直流阻抗模型的第二灵敏度指标;基于第一灵敏度指标与第二灵敏度指标的对比以确定振荡模式的主导环节,从而有效识别并网系统中引起振荡模式的主导环节,确保并网系统振荡分析的准确性。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