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电池和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5917512A

    公开(公告)日:2016-08-31

    申请号:CN201580004695.3

    申请日:2015-01-2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二次电池及其制造方法,其目的在于兼顾二次电池的大容量化和高输出化。本发明的二次电池的特征在于,其具有:正极和负极隔着隔膜卷绕而成的电极组(11)、具有相对于电极组(11)的卷绕轴方向弯曲的焊接面的正极引线(16)或负极引线(17)、焊接在正极引线(16)的焊接面(16a)上的正极集电极耳(12)、以及焊接在负极引线(17)的焊接面(17a)上的负极集电极耳(13),由此,在确保导电路径的截面积的同时,确保更大的电极组(11)的空间。

    燃料电池
    24.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1573821A

    公开(公告)日:2009-11-04

    申请号:CN200780048714.8

    申请日:2007-12-21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燃料电池,该燃料电池包括膜电极接合体(2)以及用于收容液体燃料的燃料收容部(4),该膜电极接合体(2)具有燃料极(13)、空气极(16)和被它们夹住的电解质膜(17)。所述燃料电池只要补充燃料即可长时间连续发电,因此进行了将其小型化后用作便携式电子设备的电源的尝试。所述燃料电池中,通过流道将所述膜电极接合体与所述燃料收容部连接时,虽然可以根据流道的形状等来调整燃料的供给量,但存在燃料的供给状态不均一、所述燃料电池的输出功率下降等问题。本发明通过在所述燃料电池中设置对所述燃料极的多处供给燃料的燃料分配机构(3)、通过流道(5)将所述燃料分配机构与所述燃料收容部连接等方法,力图解决上述问题。

    电池
    26.
    发明公开
    电池 审中-实审

    公开(公告)号:CN116018715A

    公开(公告)日:2023-04-25

    申请号:CN202080103784.4

    申请日:2020-12-03

    Abstract: 实施方式的电池具备外包装容器、盖部件、电极组、电极端子以及电极组按压件。盖部件以堵塞外包装容器的内部空腔的开口的状态安装于外包装容器的周壁。在内部空腔的电极组中,集电极突出,电极端子与集电极耳电连接。电极组按压件在内部空腔中配置于电极组与盖部件之间。电极组按压件的接近板部从盖部件所在一侧接近电极组,与盖部件的内表面之间形成有空间。接近板部与电极组对置的对置面形成为沿着电极组的盖部件所在一侧的端部的外表面的形状。

    非水电解质电池、电池包及电池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0366793B

    公开(公告)日:2022-08-02

    申请号:CN201880014932.8

    申请日:2018-03-23

    Abstract: 根据1个实施方式,提供一种非水电解质电池。该非水电解质电池具备正极、负极和非水电解质。正极含有锂钴复合氧化物。负极含有锂钛复合氧化物。正极及负极满足式(1):1.25≤p/n≤1.6。其中,p是正极容量,n是负极容量。非水电解质含有至少1种丙酸酯。非水电解质中的至少1种丙酸酯的含量w相对于非水电解质的重量为20重量%以上且低于64重量%。非水电解质电池满足式(2):13<w/(p/n)≤40。

    电池及电池的制造方法
    28.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0945684A

    公开(公告)日:2020-03-31

    申请号:CN201880048890.X

    申请日:2018-10-29

    Abstract: 实施方式的电池的电极体具备壳体,端子,电极体,集电部及接合部。接合部将电极体的互相重叠的多个边缘部接合,集电部设置有包含边缘部的切断部。接合部设置于切断部。电极体具有电极从一对延伸部的一方朝向另一方被折返而成的一对折返部。集电部具有与端子电连接,包含一对延伸部的一部分且不包含一对折返部中的至少一方的连接部。

    电池及封口体单元
    29.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5940522B

    公开(公告)日:2019-03-08

    申请号:CN201580006450.4

    申请日:2015-01-29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的一种电池具备用于收容电极体及引线的外包装部件、垫圈、外部端子和约束部件。外包装部件具备厚度为0.3mm以下的端子连接部。在端子连接部上设有具有立起部的贯通孔。垫圈具有插入在立起部中的中空的轴部。外部端子具备端子轴部,该端子轴部包含缩径部。约束部件通过立起部的缩径部及垫圈的轴部来约束端子轴部的缩径部的至少一部分。立起部的倾斜角大于端子轴部的倾斜角。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