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通道霍尔推进器推力分布在轨光学监测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8067398B

    公开(公告)日:2024-07-30

    申请号:CN202410471352.9

    申请日:2024-04-19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航天等离子体推进领域,提供一种多通道霍尔推进器推力分布在轨光学监测方法。步骤1:当多通道霍尔推进器在设定工况下正常运行时,机械臂控制成像监测装置获取正对的多通道霍尔推进器的成像;步骤2:基于成像,利用谱线比方法计算等离子不同放电通道出口处的离子密度分布;步骤3:利用离子密度分布计算不同通道产生的推力并合成总推力,与设定工况下设定推力进行对比;步骤4:根据比对结果,判断是否调整工况,直至计算推力与设定推力一致。用以解决不同放电通道之间的电离状态不同,导致放电通道间的等离子体密度不同,最终导致离子喷出后推进器产生的推力失衡的问题。

    一种电子回旋共振离子推进器在轨点火状态光学判定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8067400B

    公开(公告)日:2024-06-21

    申请号:CN202410471354.8

    申请日:2024-04-19

    Abstract: 一种电子回旋共振离子推进器在轨点火状态光学判定方法,涉及航天等离子体推进器技术领域。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现有技术中尚不存在一种点火状态的判定方法的技术缺陷,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为:判定方法,包括:根据地面等离子推进器对应的放电室图像光强分布状态,计算当前电子温度和离子密度;计算在轨等离子推进器对应的放电室内光强分布、离子密度以及电子温度;将在轨等离子推进器参数与地面等离子推进器参数进行比对;若比对结果一致,则输出点火状态正常的信号;若比对结果不一致,则重复计算在轨等离子推进器参数,再次比对,直至比对结果一致。可以应用于航天任务中的等离子体推进器的在轨点火状态的光学判定。

    一种电子回旋共振离子推进器在轨点火状态光学判定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8067400A

    公开(公告)日:2024-05-24

    申请号:CN202410471354.8

    申请日:2024-04-19

    Abstract: 一种电子回旋共振离子推进器在轨点火状态光学判定方法,涉及航天等离子体推进器技术领域。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现有技术中尚不存在一种点火状态的判定方法的技术缺陷,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为:判定方法,包括:根据地面等离子推进器对应的放电室图像光强分布状态,计算当前电子温度和离子密度;计算在轨等离子推进器对应的放电室内光强分布、离子密度以及电子温度;将在轨等离子推进器参数与地面等离子推进器参数进行比对;若比对结果一致,则输出点火状态正常的信号;若比对结果不一致,则重复计算在轨等离子推进器参数,再次比对,直至比对结果一致。可以应用于航天任务中的等离子体推进器的在轨点火状态的光学判定。

    一种具有形状记忆功能的肠套叠复位器

    公开(公告)号:CN112587178B

    公开(公告)日:2022-06-03

    申请号:CN202011478027.3

    申请日:2020-12-15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形状记忆功能的肠套叠复位器,具体为医疗器械领域,所述具有形状记忆功能的肠套叠复位器,包括连接部和与所述连接部固定连接的变形部,所述变形部由双向形状记忆聚合物制成;所述变形部包括临时形状和初始形状;所述变形部受到磁驱动的作用时,由所述初始形状形变至临时形状,所述临时状态的变形部适于在肠道移动时,将肠套叠推开,所述临时状态的变形部再次受到所述磁驱动的作用后,所述临时形状的变形部恢复至所述初始形状。相较于现有技术而言,本发明能够有效地在复位器进入肠道时,疼痛感较小,且治疗肠套叠完毕后,轻松取出此复位器,并能够重复使用。

    一种形貌可控微胶囊的制备方法、驱动方法及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13750919A

    公开(公告)日:2021-12-07

    申请号:CN202111094756.3

    申请日:2021-09-17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形貌可控微胶囊的制备方法、驱动方法及应用,所述形貌可控微胶囊的制备方法包括:将多异氰酸酯溶解至油相体系得到多异氰酸酯溶液,将聚乙二醇溶解于水相体系得到聚乙二醇溶液,其中,所述油相体系包括小分子挥发性有机溶剂和/或对苯二甲酸二辛酯;将所述多异氰酸酯溶液和所述聚乙二醇溶液混合,并在油浴条件下加热至62‑68℃,保温20‑40min,发生聚合反应;加入扩链剂,升温至70‑90℃并保持3‑5h,得到微胶囊溶液;将所述微胶囊溶液进行清洗,得到微胶囊。本发明通过在油相体系中添加小分子挥发性有机溶剂,能够改变微胶囊的形貌和尺寸,且能够同时制备不同形貌和尺寸的微胶囊,从而拓宽了聚氨酯微胶囊作为载体的应用范围。

    一种基于旋流冷却的核聚变第一壁内部冷却通道

    公开(公告)号:CN109961855B

    公开(公告)日:2020-11-13

    申请号:CN201711418896.5

    申请日:2017-12-2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旋流冷却的核聚变第一壁内部冷却通道,属于核聚变装置技术领域。该第一壁内部冷却通道包括壁体和隔板;壁体的内部含有方形空腔;方形空腔贯穿壁体的两个表面;方形空腔的内部沿方形空腔的延伸方向设有一块隔板、且隔板与壁体的两个互相平行的内壁垂直连接,隔板将壁体内部空腔分成进气通道和冷却通道;进气通道的一端端口为进气口,另一端端口封闭;冷却通道靠近进气通道进气口的一端封闭,另一端为出气口;隔板与壁体内壁相连接的两个端面上分别设有一排齿形凹槽。本发明基于旋转流动加强混合和对流换热的思想提出了实现第一壁高效冷却的冷却通道结构,本发明具有更高的冷却效率和性能。

    一种基于射流冷却的核聚变第一壁内部冷却通道

    公开(公告)号:CN109961854B

    公开(公告)日:2020-11-13

    申请号:CN201711418772.7

    申请日:2017-12-2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射流冷却的核聚变第一壁内部冷却通道,属于核聚变装置技术领域。该核聚变第一壁内部冷却通道包括冷却通道管和进气通道管;进气通道管与冷却通道管的形状相同,且进气通道管尺寸小于冷却通道管的尺寸,进气通道管位于冷却通道管的内部;进气通道管内部空腔为进气通道,进气通道管的管道出口端的端口封闭,且在进气通道管朝向堆芯方向的侧壁上设置多个贯穿其管壁的出气通道;进气通道管的外壁与冷却通道管的内壁围成的空间为冷却通道,冷却通道靠近进气通道进气端的端口封闭。本发明基于射流加强对流换热的思想提出了实现第一壁高效冷却的设计思路,相比于现有第一壁内部冷却通道,该发明具有更高的冷却效率和性能。

    一种防止直面等离子体部分温度过高的核聚变第一壁

    公开(公告)号:CN109961856A

    公开(公告)日:2019-07-02

    申请号:CN201711420722.2

    申请日:2017-12-2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防止直面等离子体部分温度过高的核聚变第一壁,属于核聚变装置技术领域。该聚变第一壁的外壁表面覆盖一层展向导热系数高于沿厚度方向导热系数的材料层;材料层的外表面在直面等离子体的壁面上还设有一层均匀的保护层。本发明通过在核聚变第一壁的外壁和保护层之间覆盖一层展向导热系数高于沿厚度方向导热系数的材料层,可以实现第一壁直面等离子体壁面热量转移到侧面,使得第一壁的壁体温度分布均匀,进而防止第一壁因局部温度过高而熔穿,同时可减小第一壁的结构热应力。本发明的核聚变第一壁适用于核聚变反应装置。

    一种基于旋流冷却的核聚变第一壁内部冷却通道

    公开(公告)号:CN109961855A

    公开(公告)日:2019-07-02

    申请号:CN201711418896.5

    申请日:2017-12-2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旋流冷却的核聚变第一壁内部冷却通道,属于核聚变装置技术领域。该第一壁内部冷却通道包括壁体和隔板;壁体的内部含有方形空腔;方形空腔贯穿壁体的两个表面;方形空腔的内部沿方形空腔的延伸方向设有一块隔板、且隔板与壁体的两个互相平行的内壁垂直连接,隔板将壁体内部空腔分成进气通道和冷却通道;进气通道的一端端口为进气口,另一端端口封闭;冷却通道靠近进气通道进气口的一端封闭,另一端为出气口;隔板与壁体内壁相连接的两个端面上分别设有一排齿形凹槽。本发明基于旋转流动加强混合和对流换热的思想提出了实现第一壁高效冷却的冷却通道结构,本发明具有更高的冷却效率和性能。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