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5425288B
公开(公告)日:2017-11-14
申请号:CN201510938413.9
申请日:2015-12-10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Abstract: 一种基于位移评价指标的倒塌反应谱,本发明涉及基于位移评价指标的倒塌反应谱。本发明的目的是为解决现有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规范中无法直接针对抗倒塌能力进行设计以及现有倒塌能力谱在以位移指标作为倒塌评价标准的抗震设计中无法使用的问题。步骤一、选择N条地震动记录;步骤二、给定单自由度结构的周期T;步骤三、设计单自由度结构的动力特征:m、k0、ξ;步骤四、选择单自由度结构的恢复力模型;步骤五、绘制所选择的编号为n的地震动记录对应的增量动力分析曲线;步骤六、计算倒塌时对应的基于位移评价指标的倒塌反应谱值;步骤七、绘制出基于位移评价指标的倒塌反应谱;步骤八、得到平均倒塌反应谱。本发明应用于抗倒塌能力设计领域。
-
公开(公告)号:CN105550414A
公开(公告)日:2016-05-04
申请号:CN201510897556.X
申请日:2015-12-08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6F17/5036 , G06F2217/78 , G06Q10/04 , G06Q50/26
Abstract: 一种基于主余震序列的能量谱预测方法,本发明涉及基于主余震序列的能量谱预测方法。本实发明是为了解决目前提出的能量谱模型均是基于主震单独作用,而忽略了余震对结构的影响的问题。具体是按照以下步骤进行的:步骤一:选取非弹性SDOF结构,并确定非弹性SDOF结构的动力特性;步骤二:根据步骤一中确定的非弹性SDOF结构的动力特性,求解基底受水平地震动的非弹性SDOF结构的运动方程得到EI;步骤三:根据步骤二得到EI,求得VE;步骤四:根据步骤三得到的VE,拟合得到基于主余震的能量谱模型。本发明根据结构的动力特性及其所在场地的主余震危险性水平,即可通过能量谱模型计算得到输入能大小。本发明应用于地震工程领域。
-
公开(公告)号:CN101950031A
公开(公告)日:2011-01-19
申请号:CN201010511867.5
申请日:2010-10-19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Abstract: 基于中国规范的强度折减系数模型的建模方法,它适于抗震设计中的强度折减系数模型的建模方法。本发明解决了现有的强度折减系数模型并未反映中国设计反应谱的特点以及也未反映中国地面运动特征的问题。技术要点:选择目标延性系数μi、选择单自由度结构的周期、确定结构的动力特性、计算给定地震动作用下结构保持弹性所需要的最低强度Fy(μ=1)、确定结构的屈服位移为xy=Fy/K0、判断结构的位移延性系数μ是否等于目标延性系数μi、计算给定单自由度结构的周期对应的强度折减系数Rμ=Fy(μ=1)/Fy(μ=μi)、通过回归分析得到基于中国规范的强度折减系数模型。本发明考虑了中国的地面运动特征,并结合中国抗震规范的特点,考虑设计地震分组的概念,改变了以往使用国外强度折减系数模型而引起的误差。
-
公开(公告)号:CN119990441A
公开(公告)日:2025-05-13
申请号:CN202510085212.2
申请日:2025-01-20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IPC: G06Q10/04 , G06Q50/26 , G06F30/20 , G06F18/23213 , G06F111/06
Abstract: 一种城市医疗系统全过程协同韧性提升方法,涉及城市韧性建设决策领域。本发明是为了解决单一阶段的优化策略无法全面反映地震全过程的复杂性,导致韧性提升效果受限的问题。本发明将目标城市交通与医疗系统的基础信息进行关联,构建考城市医疗系统模型;利用蒙特卡洛模拟方法,在所述城市医疗系统模型中模拟不同加固策略下的震后不确定性情景;利用Kmeans++算法对所述震后不确定性情景进行聚类,提取聚类中心作为代表性破坏场景;将不同代表性破坏场景下的加固与恢复策略作为种群内的个体,利用遗传算法寻找最优个体,利用所述最优个体对应的加固与恢复策略实现目标城市医疗系统的韧性提升。
-
公开(公告)号:CN119516439A
公开(公告)日:2025-02-25
申请号:CN202411601143.8
申请日:2024-11-11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IPC: G06V20/40 , G06V20/52 , G06V10/44 , G06V10/46 , G06V10/75 , G06V10/776 , G06T3/08 , G06T7/73 , G06T7/80
Abstract: 一种利用监控视频自动监测结构地震响应的方法,涉及结构健康监测技术领域。本发明是为了解决利用监控摄像头进行地震响应监测时存在的问题。本发明分别在震前和震时视频的每一帧图像中识别自然特征点,并采用BRIEF描述符描述该自然特征点;对震前与震后视频中的自然特征点进行匹配,进而提取震时自然特征点的二维像素坐标;基于所述震时自然特征点的二维像素坐标采用PnP算法计算震时监控设备相对下层地面的位移,因监测设备与上层楼板固定连接,进而表征结构地震响应。
-
公开(公告)号:CN118260950B
公开(公告)日:2025-01-21
申请号:CN202410420275.4
申请日:2024-04-09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Abstract: 基于蒙特卡洛仿真的拥挤处人员通行速率折减公式的确定方法及装置,涉及建筑内人群疏散仿真领域,解决如何定量计算人群拥挤对于拥挤发生位置的人员通行速率的折减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以下方案,所述方法包括:根据拥挤处通行速率Cv的折减系数RCv的计算式,确定计算折减系数RCv所需的关键变量是所有人群通过拥挤处所需的总时间tsum;对人群通过拥挤处所需的总时间tsum的影响因素进行参数分析,确定各影响因素参数相应的影响规律与取值范围;针对两类不同的人群聚集形态,分别建立对应的tsum数据集;将tsum数据集转化成对应的折减系数RCv的数据集,即拟合数据集,分别拟合确定两类人群聚集形态的人员通行速率折减公式。还适用于宏观疏散仿真方法领域中。
-
公开(公告)号:CN119150678A
公开(公告)日:2024-12-17
申请号:CN202411199159.0
申请日:2024-08-29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IPC: G06F30/27 , G06Q50/40 , G06N3/126 , G06F111/06
Abstract: 本申请提出的一种地铁系统的两阶段抗震韧性提升决策方法,建立震前加固优化模型,收集震前地铁系统信息,根据震前地铁系统信息和震前加固优化模型得到最优加固策略,降低地震对地铁组件的影响;建立震后恢复优化模型,收集震后地铁系统信息,根据震后地铁系统信息和震后恢复优化模型得到恢复策略的帕累托最优解集,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受损地铁组件的最优修复策略,加快地铁系统功能恢复的速度;本申请的一种地铁系统的两阶段抗震韧性提升决策方法通过提高地铁系统在地震发生时维持功能和在地震发生后快速恢复功能的能力,从而提升地铁系统的抗震韧性,为政府和地铁运营部门进行地铁系统抗震韧性提升决策提供方法支持。
-
公开(公告)号:CN118536360A
公开(公告)日:2024-08-23
申请号:CN202410745289.3
申请日:2024-06-11
IPC: G06F30/23 , G06F30/13 , G06F17/18 , G06F111/08
Abstract: 震后底框结构倒塌风险范围及其概率的预测方法,涉及地震工程领域。本发明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没有考虑地震后建筑倒塌所产生瓦砾的范围对临街道路的影响,从而无法量化震后交通系统通行能力的问题。本发明构建底框结构的有限元模型;基于有限元模型及不同工况拟合获得瓦砾分布范围计算公式,进而结合建筑物的倒塌概率获得瓦砾分布风险范围预测结果。在此基础上基于瓦砾最大、最小和平均分布范围计算瓦砾落在不同距离处的概率预测结果。
-
公开(公告)号:CN117574705B
公开(公告)日:2024-08-23
申请号:CN202311472199.3
申请日:2023-11-07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IPC: G06F30/23 , G06F30/13 , G06F111/04
Abstract: 一种考虑反应谱约束的RC框架建筑地震时程响应预测方法,它属于土木工程技术领域。本发明解决了现有预测方法存在的预测精度低、部分结构信息难以直接获取以及当预测对象发生变化时模型需要重新训练的问题。本发明考虑到面向实际建筑群进行抗震能力评估时所能获取到的有限建筑信息,使用深度学习算法,将时程响应对应的反应谱作为网络训练时的物理约束,建立用于预测RC框架地震时程响应的代理模型。本发明仅利用有限且容易获得的建筑信息就可以提高预测准确率,更符合实际应用场景。而且,当应用于不同结构参数的目标建筑结构时,不需要重新训练预测模型即可获得良好的预测结果。本发明方法可以应用于RC框架建筑地震时程响应预测。
-
公开(公告)号:CN110318480B
公开(公告)日:2024-06-21
申请号:CN201910700525.9
申请日:2019-07-31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Abstract: 一种放大位移型拉压可恢复阻尼器,属于建筑抗震耗能技术领域。本发明解决了现有的拉压可恢复阻尼器在拉伸过程中形状记忆合金丝伸长量较小,导致阻尼器滞回耗能性差的问题,以及阻尼器耗能小,导致主体结构损伤较大的问题。第一推拉杆与第二推拉杆沿其长度方向往复滑动连接,第二推拉杆的两端部均加工有两个卡槽,四个复位条形块两两对称设置在第一推拉杆的两侧臂之间,且每个复位条形块均与所述两侧臂转动连接,挡块的两端部分别与第一推拉杆的两侧臂固接,挡块位于其相临的复位条形块的转动中心与卡槽之间,沿第一推拉杆长度方向上每两个对称设置的复位条形块的上部之间均通过形状记忆合金丝连接。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