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2963398A
公开(公告)日:2021-06-15
申请号:CN202110290415.7
申请日:2021-03-18
Applicant: 同济大学
IPC: F15B13/02 , F15B13/042 , F16K11/085 , F16K3/26 , F16K3/31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轴配流比例换向阀,包括轴配流阀体定子以及可旋转地安装在轴配流阀体定子内腔的轴配流阀芯转子,所述的轴配流阀体定子和轴配流阀芯转子由上至下分别通过依次设置的5个密封圈分隔为互不连通的四个密封区域,轴配流阀体定子侧壁上由上至下依次设置工作油口A、工作油口B、供油口和回油口,所述的工作油口A和工作油口B分别与对应的外部执行机构连通,供油口和回油口分别与外部油源连通,所述的轴配流阀芯转子上沿轴向开设一个供油通道和一个回油通道。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比例线性轴配流、非接触减小磨损、扩展性高、通流能力大,维护简便等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12943731A
公开(公告)日:2021-06-11
申请号:CN202110291347.6
申请日:2021-03-18
Applicant: 同济大学
IPC: F15B13/02 , F15B13/042 , F16K11/085 , F16K3/26 , F16K3/31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轴配流开关换向阀,包括轴配流阀体定子以及可旋转地安装在轴配流阀体定子内腔的轴配流阀芯转子,所述的轴配流阀体定子和轴配流阀芯转子由上至下依次设置互不连通的四个密封区域,轴配流阀体定子侧壁上由上至下依次设置分别与四个密封区域对应的工作油口A、工作油口B、供油口和回油口,所述的工作油口A和工作油口B分别与外部执行机构连通,供油口和回油口分别与外部油源连通,所述的轴配流阀芯转子上沿轴向开设供油通道和回油通道,通过转动轴配流阀芯转子,分别实现供油通道和回油通道与工作油口A和工作油口B之间的通断状态进而实现开关换向,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轴配流、非接触减小磨损、三位机能切换等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12922917A
公开(公告)日:2021-06-08
申请号:CN202110291337.2
申请日:2021-03-18
Applicant: 同济大学
IPC: F15B13/02 , F15B13/042 , F16K11/085 , F16K3/26 , F16K3/31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轴配流比例伺服阀,包括轴配流阀体定子以及可旋转地安装在轴配流阀体定子内腔的轴配流阀芯转子,所述的轴配流阀体定子和轴配流阀芯转子由上至下分别依次设置三个密封区域,轴配流阀体定子侧壁上由上至下依次设置分别与三个密封区域对应的工作油口、供油口和回油口,所述的工作油口分别与外部执行机构连通,供油口和回油口分别与外部油源连通,所述的轴配流阀芯转子上沿轴向开设供油通道、回油通道以及通孔,通过转动轴配流阀芯转子,分别实现供油通道和回油通道与工作油口之间的连续比例导通状态控制,进而实现外部执行机构的连续不同比例速度控制。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通流能力大、调节方便、减小转动磨损等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12879602A
公开(公告)日:2021-06-01
申请号:CN202110316896.4
申请日:2021-03-23
Applicant: 同济大学
IPC: F16K11/085 , F15B13/0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轴配流脉冲开关阀,包括轴配流阀体定子可旋转地安装在轴配流阀体定子内的轴配流阀芯转子,该轴配流伺服阀由上至下由三组密封圈依次分割为互不连通的两个密封区域,所述的轴配流阀体定子侧壁上对应两个密封区域分别开设工作油口和一个供油口,所述的轴配流阀芯转子沿轴向在中心处开设一个供油通道,并且在轴配流阀芯转子对应两个密封区域内分别设置用以与供油通道连通的沟槽和流道,所述的工作油口与外部执行机构连接,供油口与外部油源连通。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脉冲输出、无磨损、调节简单方便、通流能力大等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12360834A
公开(公告)日:2021-02-12
申请号:CN202011103620.X
申请日:2020-10-15
Applicant: 同济大学
IPC: F15B13/02 , F16K11/065 , F16K31/363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供油源自动切换的螺纹插装换向阀,包括:先导阀:包括先导阀套、设置在先导阀阀芯安装孔内的先导阀芯以及固定在先导阀阀座安装孔内的先导阀座,先导阀芯左端面与先导阀阀芯安装孔底端形成先导阀左腔,所述的先导阀芯右端面与先导阀座左端面之间形成先导阀右腔;主阀:包括左端插入先导阀套内与的主阀套、设置在主阀套内的主阀芯以及安装在主阀套右端的主阀端盖,所述的主阀芯左端面与先导阀座右端面之间形成主阀左腔,右端面与主阀端盖之间形成主阀右腔,并在主阀右腔内安装主阀弹簧。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能够实现主油源与辅助油源之间正反向切换时的主油源压力不同,避免常规换向阀在临界切换压力的振荡。
-
公开(公告)号:CN108386566B
公开(公告)日:2020-06-02
申请号:CN201810094948.6
申请日:2018-01-31
Applicant: 同济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适应变温度场的射流管电液伺服阀,将接收器的尾部设计成定位销状以固结阀体与阀套,并通过锁紧螺钉将接收器固定在阀体上;锁紧环通过压紧蝶形簧片将阀套夹紧,两侧端盖压紧锁紧环以防止后者松动。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通过接收器尾部定位销设计,防止高温环境中由于阀体比阀套受热膨胀变形量大而使阀套失去约束导致伺服阀性能紊乱;增设锁紧螺钉,防止接收器在长期温度交替中由于阀体的膨胀收缩而“拔出”;蝶形簧片的预压缩变形量大于高温服役温度下的阀体与阀套伸长量之差,消除阀套的轴向自由活动空间,同时对称的蝶形簧片可减弱锁紧环对接收器尾部形成的剪切作用,提高伺服阀的可靠性,保证其在变温度场内的性能稳定性。
-
公开(公告)号:CN108533559A
公开(公告)日:2018-09-14
申请号:CN201810510138.4
申请日:2018-05-24
Applicant: 同济大学
IPC: F15B13/04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带静压支承的反弹射流式偏导板电液伺服阀,包括:射流装置:设置在阀体内与驱动装置联结,包括射流盘、设置在射流盘内的回油腔、设置在回油腔内的带有ω形槽的偏导板,所述的回油腔通过静压支承单元与油源连接;功率级:包括设置在阀套内的滑阀,用以控制流体流动方向并调节压力和流量;驱动装置:包括设置在阀体上的力矩马达和衔铁组件,用以驱动偏导板发生偏移,进而驱动滑阀阀芯;反馈装置:包括反馈杆,所述的反馈杆一端与滑阀阀芯连接,另一端与偏导板连接。与现有偏导板伺服阀技术相比,本发明设置阻尼孔和静压腔,采用静压支承的方式使偏导板在沿射流通道轴线方向受力平衡,具有稳定性高、可靠性高、寿命长等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08506257A
公开(公告)日:2018-09-07
申请号:CN201810123205.7
申请日:2018-02-07
Applicant: 同济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15B13/02 , F15B19/00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三通射流管伺服阀射流轴线轨迹调试装置及方法,该装置包括阀体、设置在阀体上射流区域的射流接收器、与射流区域正对设置并通过力矩马达控制位移的射流喷嘴以及通过检测孔与射流喷嘴连接的压力传感器。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检测方法简单,准确度高、效率高、可信度高等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06640821B
公开(公告)日:2018-05-08
申请号:CN201710072977.8
申请日:2017-02-10
Applicant: 同济大学
IPC: F15B13/0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双冗余反弹射流偏导板伺服阀,包括力矩马达、射流盘、偏导板、反馈杆和滑阀,力矩马达设有衔铁组件,射流盘设有回油腔,射流盘设有成对的连通回油腔的接收通道和射流通道,接收通道分别连通至滑阀两侧,射流通道连接供油口,由油源供油,偏导板设有与接收通道相对应的凹槽。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设置对称布置的射流通道和接收通道,使伺服阀流量增益提高,有利于提高滑阀动作的响应快速性;偏导板在沿射流通道轴线方向受力平衡,流量恢复系数不随射流压力变化而改变,提高输出负载流量的稳定性;压力恢复系数不随射流压力变化而改变,提高恢复压力的稳定性,改善反馈杆受力状态,提高其寿命及可靠性。
-
公开(公告)号:CN106763005A
公开(公告)日:2017-05-31
申请号:CN201611051799.2
申请日:2016-11-25
Applicant: 同济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15B21/08 , F15B13/021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凸轮式的旋转直接驱动电液压力伺服阀,包括从动推杆、功率滑阀、阀套、阀体、凸轮驱动机构、偏置弹簧和控制组件,阀套设置在阀体内,功率滑阀设置在阀套内,从动推杆水平固结在功率滑阀一端,功率滑阀另一端通过水平设置的偏置弹簧连接阀体端盖,凸轮驱动机构垂直设置于从动推杆端部,控制组件连接凸轮驱动机构;控制组件给定凸轮驱动机构的输出力矩指令,凸轮驱动机构输出相应力矩并驱动从动推杆水平运动,功率滑阀运动并压缩偏置弹簧,改变伺服阀进油口和回油口开度,伺服阀输出相应控制压力。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可靠性高、抗污染能力强、前置级泄漏小的优点,且具有结构紧凑、质量轻、体积小的优点。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