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5099071A
公开(公告)日:2022-09-23
申请号:CN202211005719.5
申请日:2022-08-22
Applicant: 南京农业大学 , 神农智慧农业研究院南京有限公司
IPC: G06F30/20 , G06N7/00 , G06Q10/04 , G06Q50/02 , G06F111/08 , G06F119/0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生产力预测不确定性计算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根据预设的划分方式将研究区域划分成不同亚区;获取亚区内多个农业观测站点的多组作物生产力数据;根据品种管理数据选取每个亚区内的主栽品种;将每个主栽品种相匹配的多组作物生产力数据分为调参用数据和验证用数据两部分;根据调参用数据计算出每个主栽品种的n组品种参数;根据验证用数据对对应主栽品种的n组品种参数进行验证;在品种参数验证结果合格的情况下,将每个主栽品种的n组品种参数构建为参数库;基于参数库,计算作物生长情况的平均值及其变异系数的空间分布。本发明能够实现在预测区域作物生产力的同时,对预测结果的不确定性进行量化。
-
公开(公告)号:CN107038501B
公开(公告)日:2020-07-14
申请号:CN201710237013.4
申请日:2017-04-12
Applicant: 南京农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一种基于R语言的小麦生育期特征参数估算方法,利用R语言对小麦生长模拟模型进行重新编写,通过拉丁超立方设置参数初始值,运算得到小麦品种特征参数的先验概率分布,根据初始值和先验概率分布选取候选参数,计算生育期的概率密度函数,判断是否接受新的参数,最终得到了品种各特征参数的后验概率密度分布。本发明的方法采用非线性最小二乘法提高了抽样的效率,避免了参数陷入局部最优;基于贝叶斯理论框架,有效地考虑了参数的先验分布,通过转化原始数据解决了站点之间误差相关性的问题,使得参数调试结果准确高效,在同类模型小麦品种特征参数估算当中具有普遍适用性。
-
公开(公告)号:CN105913326B
公开(公告)日:2019-08-06
申请号:CN201610220442.6
申请日:2016-04-06
Applicant: 南京农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一种约束性知识引导精英个体策略遗传算法的作物生育期模型参数优化方法,属于作物模型品种参数优化的最优化方法领域。其步骤:作物生育期模型品种参数优化的数据准备;作物生育期模型品种参数初始范围的等级划分;确定对模型品种参数具有关键约束性的物候期;关键约束性物候期实测数据范围的估算;设置改进型遗传算法控制参数的初始值;生成初始种群;构造适应度函数;构造个体的基因位方向因子;采用轮盘赌方法构造选择算子;构造方向引导交叉算子;构造方向与精英个体引导的变异算子;基于精英个体的局部搜索。本发明克服了效率低、优化结果不符合品种生物学含义等问题,增加了参数优化的准确性和效率,具有科学意义和实用价值。
-
公开(公告)号:CN104091067B
公开(公告)日:2017-04-05
申请号:CN201410318855.9
申请日:2014-07-04
Applicant: 南京农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临界氮浓度预测水稻植株各器官氮含量的方法,包括:根据田间试验建立水稻地上部和各器官的临界氮浓度稀释曲线、地上部最大氮浓度曲线、各器官的最小氮浓度曲线、RiceGrow水稻生长模型;根据RiceGrow水稻生长模型模拟得到地上部和各器官干物重、土壤供氮量;确定水稻植株的最大需氮量和潜在需氮量,以及各器官的潜在需氮量;确定植株实际吸氮量;确定穗分化之前氮素在营养器官间的分配以及穗分化之后氮素在生殖器官和营养器官的分配与转运;根据氮累积量预测水稻地上部和各器官的氮含量。本发明方法充分考虑土壤供氮量、植株对氮素的需求与分配以及转运的特点,能够准确预测水稻植株器官氮含量及其动态变化。
-
公开(公告)号:CN119783403A
公开(公告)日:2025-04-08
申请号:CN202510269604.4
申请日:2025-03-07
Applicant: 南京农业大学三亚研究院
IPC: G06F30/20 , G06F119/0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模拟高温干旱互作下作物器官温度的方法、系统、装置及应用,方法包括如下步骤:针对任意时刻,S1、获取该时刻的作物参数和气象参数;S2、根据作物参数和气象参数计算高温干旱互作及其累积效应;S3、根据高温干旱互作及其累积效应、作物参数和气象参数计算高温干旱互作下的叶片与穗部的蒸散量;S4、根据叶片与穗部的蒸散量与能量平衡公式模拟高温干旱互作下的叶片与穗部的温度。本发明基于机理性方法构建了叶片和穗部温度的模拟模型,并通过对相关影响因子的整合提高了模型在高温干旱互作下的模拟精度,确保了模型的解释性与准确性。
-
公开(公告)号:CN118378452B
公开(公告)日:2024-09-20
申请号:CN202410808737.X
申请日:2024-06-21
Applicant: 南京农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作物生产‑温室气体排放协同模拟方法、系统及装置,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获取研究区域内不同亚区的作物的生产力相关数据;S2、确定每个亚区内的优势品种作物;S3、将优势品种作物的生产力相关数据输入到经过校验的生长模型中得到输出结果;S4、将输出结果进行格式转换得到转换数据;S5、将转换数据输入到温室气体排放模型中得到模拟结果。本发明中的方法实现了基于作物生长和温室气体排放耦合模型进行区域作物生产力和温室气体排放协同模拟的方法,比起现有模型通常只关注二者之一,协同模拟能够帮助决策者权衡粮食安全和环境友好之间的拮抗关系,有助于提高决策能力和决策水平。
-
公开(公告)号:CN118211021B
公开(公告)日:2024-08-23
申请号:CN202410609191.5
申请日:2024-05-16
Applicant: 南京农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水稻冠层氮垂直分布特征模拟方法、系统及装置,方法包括如下步骤:获取所取水稻植株的观测数据;根据不同冠层叶片的叶片干重和不同冠层叶片的叶面积计算植株所有叶片的平均比叶重;根据单位面积种植水稻株数、取样株数和叶面积计算植株所有叶片的叶面积指数;根据植株所有叶片基于质量的平均氮含量和植株所有叶片的平均比叶重计算植株所有叶片基于面积的氮含量平均值;根据植株所有叶片的叶面积指数和植株所有叶片基于面积的氮含量平均值构建冠层垂直剖面叶片氮分布模型。本发明可以准确模拟KN在不同生育阶段、不同栽培条件及不同品种间的变化动态,进而更准确的模拟出水稻冠层氮垂直分布特征的动态变化。
-
公开(公告)号:CN118378452A
公开(公告)日:2024-07-23
申请号:CN202410808737.X
申请日:2024-06-21
Applicant: 南京农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作物生产‑温室气体排放协同模拟方法、系统及装置,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获取研究区域内不同亚区的作物的生产力相关数据;S2、确定每个亚区内的优势品种作物;S3、将优势品种作物的生产力相关数据输入到经过校验的生长模型中得到输出结果;S4、将输出结果进行格式转换得到转换数据;S5、将转换数据输入到温室气体排放模型中得到模拟结果。本发明中的方法实现了基于作物生长和温室气体排放耦合模型进行区域作物生产力和温室气体排放协同模拟的方法,比起现有模型通常只关注二者之一,协同模拟能够帮助决策者权衡粮食安全和环境友好之间的拮抗关系,有助于提高决策能力和决策水平。
-
公开(公告)号:CN118171785A
公开(公告)日:2024-06-11
申请号:CN202410597826.4
申请日:2024-05-14
Applicant: 南京农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作物生育期表型及其区域适应性的定量预测方法、系统及装置,定量预测方法包括:S1、获取与待测作物相关的数据,数据包括多个不同种植环境下记录的作物品种信息、生育期观测数据、气象数据、管理措施数据及QTN标记位点数据;S2、根据数据和作物模型确定品种参数校正值;S3、根据QTN标记位点数据、品种参数校正值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算法确定满足要求的QTN标记位点数据和品种参数校正值;S4、根据满足要求的QTN标记位点数据和品种参数校正值计算品种参数模拟值;S5、根据气象数据、管理措施数据、品种参数模拟值和作物模型计算生育期模拟数据。本发明能够实现不依赖人工观测的多基因型作物生育期表型的精确预测。
-
公开(公告)号:CN117575830A
公开(公告)日:2024-02-20
申请号:CN202311495042.2
申请日:2023-11-10
Applicant: 南京农业大学
IPC: G06Q50/02 , G06F18/20 , G06F30/20 , G06F111/1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NKI预测氮钾互作下小麦植株氮钾亏缺和产量状况的方法,包括:获取氮钾互作下相应的小麦植株生长参数;基于贝叶斯理论框架描述给定观察日期的生物量对钾浓度的响应;使用概率分布描述线性加平台参数在观察日期内的变异性;根据指定先验概率分布来定义这些参数合理值的先验知识;模型参数的后验分布进行估计;在估计的模型参数中取中值用于拟合每个日期的特定线性加平台函数,确定为临界钾稀释曲线模型;根据养分临界稀释理论计算KNI;根据临界氮稀释曲线模型计算NNI;进一步根据NNI和KNI计算NKI。本发明方法能够准确预测小麦植株氮钾亏缺和产量对氮钾互作效应的响应变化。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