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3285648A
公开(公告)日:2021-08-20
申请号:CN202110557118.4
申请日:2021-05-21
Applicant: 华中科技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驱动充电集成电路、电动汽车及其控制方法和控制系统,属于电动汽车领域。包括:三相两电平电机驱动电路、辅助桥臂单元和多路选择开关;三相两电平电机驱动电路和辅助桥臂单元正极短接在一起,构成第一接口正极,负极短接在一起,构成第一接口负极,第一接口用于连接车载电池;三相两电平电机驱动电路中三个半桥单元交流接口引出,构成第二接口,并分别与多路选择开关三条分选线相连,第二接口用于电气连接驱动电机三相定子绕组;多路选择开关总线作为第三接口一端,辅助桥臂单元交流接口引出作为第三接口另一端,第三接口用于电气连接交流电网。本发明仅增加一个辅助桥臂及多路选择开关,无需对永磁同步电机进行改变同时实现并网功能。
-
公开(公告)号:CN112737070A
公开(公告)日:2021-04-30
申请号:CN202110080486.4
申请日:2021-01-21
Applicant: 华中科技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基于箝位型三电平变换器的集成驱动充电电路和控制系统,属于电动汽车领域。本发明提出采用三电平变换器,并改变三电平变换器的中性点桥臂的开关方式来选择电机相绕组接入电网的方式,此时接入电网的相是可以通过变换器中的中性点桥臂来灵活选择和改变,结合电流控制策略来保证集成充电器在并网时不会产生电机转矩且损耗最低,零转矩的实现与转子位置角无关且损耗最低。通过对辅助桥臂进行调制,从而控制辅助电感上的电流来反向补偿电机驱动工况下三电平变换器流入电容中性点的电流,最终达到稳定中性点电位的目的。本发明添加了额外桥臂和额外电感,这些额外元件在并网时会接入电网从而使系统拥有全桥性质,可以提高并网的电能质量。
-
公开(公告)号:CN111410186A
公开(公告)日:2020-07-14
申请号:CN202010181657.8
申请日:2020-03-16
Applicant: 华中科技大学
IPC: C01B32/15 , B01J21/18 , H01M4/583 , H01M4/62 , H01M10/05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二维碳纳米片的制备方法和应用,属于电储能和电催化技术领域,包括将质量比为(5-10):1的硼酸和明胶混合,溶解在水中,形成混合溶液;烘干混合溶液中的水分,得到硼酸和明胶的混合物;将混合物置入碳化装置中进行碳化,控制碳化温度为650-900℃,碳化后的产物冷却至室温;浸泡和洗涤碳化后的产物,将产物干燥至恒重,得到二维碳纳米片。本发明通过对明胶与硼酸的质量比例及碳化温度进行设定,制备出的二维碳纳米片具有优异的电储能和催化性能,其中明胶属于工业废物,成本低,合成工艺简单,同时又能降低生产成本,通过将洗涤后的硼酸进行回收和重复利用,能够降低生产成本,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便于产业化应用。
-
公开(公告)号:CN111321421A
公开(公告)日:2020-06-23
申请号:CN202010160548.8
申请日:2020-03-10
Applicant: 华中科技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低价态钛硫化物、制备方法及其应用,所述方法包括:(1)制备二硫化钛(TiS2)阴极:将TiS2粉末模压成型为片状,并将片状的TiS2固定到集流体上,从而得到TiS2阴极;(2)制备熔盐电解质:在惰性气体保护下,先除去卤素盐的分水,再通过升温,使所述卤素盐完全熔融,从而得到熔盐电解质;(3)制备低价态钛硫化物:将惰性阳极和步骤(1)制备的TiS2阴极置于步骤(2)制备的熔盐电解质中,构建电解池;通过控制电解电压和电解时间使所述TiS2阴极上的TiS2电解,从而得到低价态钛硫化物。本发明使用TiS2作为原材料制备TiS2阴极,使用卤素盐制备熔盐电解质,并通过控制电解电压和电解时间,从而得到具有高电导率的低价态钛硫化物。
-
公开(公告)号:CN110224140A
公开(公告)日:2019-09-10
申请号:CN201910426990.8
申请日:2019-05-22
Applicant: 华中科技大学
IPC: H01M4/60 , H01M10/0525 , H01M4/137 , H01M10/054 , C08G61/12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储能材料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有机电极材料及其应用以及相应电池器件,其中有机电极材料为聚合物有机电极材料,具有如下所示的结构式;式中,R1为具有推电子性质的基团或者为具有吸电子性质的基团,R2也为具有推电子性质的基团或者为具有吸电子性质的基团,n为自然数;R1、R2不同时为-H。本发明通过对聚噻吩进行接枝改性得到聚噻吩衍生物作为有机电极材料,可将其作为正极和/或负极应用,与现有技术相比能够有效解决聚噻吩放电比容量低、无法作为储能电池电极材料应用等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0010892A
公开(公告)日:2019-07-12
申请号:CN201910247268.8
申请日:2019-03-29
Applicant: 华中科技大学
IPC: H01M4/58 , H01M10/054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铝离子电池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铝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及应用。该正极材料的化学式为KxP[R(CN)6]1-y□y.nH2O,其中0≤x≤2,0≤y≤1,P和R为过渡金属元素,□为[R(CN)6]空位;该正极材料结晶水含量<10wt%。本发明铝离子正极材料制备工艺简单,原料成本低廉,适用于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制得的正极材料具有开放的三维网络框架结构,组装的铝离子电池表现出优异的电化学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01890476B
公开(公告)日:2012-07-04
申请号:CN201010223748.X
申请日:2010-07-14
Applicant: 华中科技大学
Abstract: 一种无磁金属陶瓷模具及其制备方法,属于金属陶瓷材料,解决现有无磁硬质合金模具性能较低、耐磨性不足的问题。本发明的无磁金属陶瓷模具,以(W,Ti,Ta,Nb)(C,N)固溶体粉末、Ni粉末、W粉末、Cr粉末和Mo粉末作为原料,经烧结后最终生成相中硬质相为(W,Ti,Ta,Nb)(C,N)、粘结相为Ni-W-Cr-Mo固溶体;本发明的方法顺序包括预固溶处理、原料混合、模压成型、脱脂、真空烧结步骤。本发明的方法简单经济,制造的金属陶瓷模具硬度89.5~91.5HRA,抗弯强度≥2100MPa,断裂韧性KIC≥12.5MPa.m1/2,在电工、电子、汽车等无磁模具材料方面具有很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01890476A
公开(公告)日:2010-11-24
申请号:CN201010223748.X
申请日:2010-07-14
Applicant: 华中科技大学
Abstract: 一种无磁金属陶瓷模具及其制备方法,属于金属陶瓷材料,解决现有无磁硬质合金模具性能较低、耐磨性不足的问题。本发明的无磁金属陶瓷模具,以(W,Ti,Ta,Nb)(C,N)固溶体粉末、Ni粉末、W粉末、Cr粉末和Mo粉末作为原料,经烧结后最终生成相中硬质相为(W,Ti,Ta,Nb)(C,N)、粘结相为Ni-W-Cr-Mo固溶体;本发明的方法顺序包括预固溶处理、原料混合、模压成型、脱脂、真空烧结步骤。本发明的方法简单经济,制造的金属陶瓷模具硬度89.5~91.5HRA,抗弯强度≥2100MPa,断裂韧性KIC≥12.5MPa.m1/2,在电工、电子、汽车等无磁模具材料方面具有很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19446507A
公开(公告)日:2025-02-14
申请号:CN202411297372.5
申请日:2024-09-18
Applicant: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IPC: G16H50/30 , G16H50/20 , G16H10/60 , G16H50/70 , G16H10/20 , G16H20/10 , G16H20/30 , G16H20/70 , G06F3/0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可穿戴设备的患者疼痛预测方法及装置,其中方法包括:通过可穿戴设备收集患者的历史生理数据和活动数据;通过电子病历系统获取患者的疼痛评估报告,疼痛评估报告包括疼痛强度评分、疼痛发作的频率与持续时间以及治疗与干预方案;根据生理数据与疼痛评估报告建立疼痛多模态评估模型;其中,疼痛多模态评估模型包括学习识别模块、1‑all策略模块、时序预测模块以及多模态融合评估模块;将当前生理数据输入至疼痛多模态评估模型,预测患者的疼痛强度和疼痛模式。本发明通过包含规律学习、1‑all策略、时序预测及多模态融合评估的模型,提高了患者疼痛强度和疼痛模式的预测精度,可显著提升尤其是慢性疼痛患者的诊疗效果。
-
公开(公告)号:CN117826952A
公开(公告)日:2024-04-05
申请号:CN202311855268.9
申请日:2023-12-29
Applicant: 华中科技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子设备的散热机箱及多机箱冷却系统。散热机箱由侧板、顶板、底板、前面板和后面板组成,两个侧板间插装均温板;均温板将所接触的电子元件工作产生的热量均匀传导至散热机箱的内壁;两个侧板上各设置四条竖直冷却流道,每条冷却流道在卡槽对应位置加宽形成梯形流道,梯形流道的底部靠近中间竖直冷却流道的区域设置凸起结构,以使梯形流道的底部形成沉降槽,作为集液腔聚集冷却工质,从而避免因高度差异导致的竖直方向散热差异;冷却流道内流动的冷却工质吸热后发生相变,从液态工质变为气态工质;冷却流道中的气态工质经过空腔从出口流出散热机箱。具有散热量大、均温性好、系统适应性强的优点。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