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平板环路热管的均热板

    公开(公告)号:CN107131784A

    公开(公告)日:2017-09-05

    申请号:CN201710257571.7

    申请日:2017-04-19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28D15/04 F28D15/043 F28D15/04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平板环路热管的均热板,可提高均热板的传热能力、极限热流密度散热能力、抗过载和逆重力工作能力,增大扩热板尺寸并减小其厚度,解决均热板性能提升对毛细芯孔径大小的矛盾需求。将由蒸发器、储液器和气/液管路组成的平板环路热管预埋在铝合金板内,组成基于平板环路热管的均热板。平板环路热管的蒸发器布置在均热板上与待散热芯片的最大热源贴合的区域,蒸发器带蒸气槽道侧与最大热源贴合。均热板上设置有“与热沉贴合区域”和“与热源贴合区域”,蒸发器出口引出气/液管路在均热板上“与热沉贴合区域”和“与热源贴合区域”之间往复布置,气/液管路最终经过“与热沉贴合区域”后返回到平板环路热管的储液器。

    基于绝对含湿量控湿的温湿度独立控制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3213693B

    公开(公告)日:2016-03-16

    申请号:CN201310028972.7

    申请日:2013-01-25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绝对含湿量控湿的温湿度独立控制方法。该方法通过相对湿度-绝对含湿量的控制转化,实现密封舱内空气温度和湿度的解耦控制;通过绝对含湿量控制点位置转移,减小了控制系统惯性;从而克服以相对湿度作为反馈量引起的湿度调节过程缓慢、随温度变化存在振荡的问题。本发明的温度和湿度控制采用双闭环反馈控制,控制过程相互独立,且温度和湿度控制精度高,易于工程实现。

    一种可视化微重力气体捕集试验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0426252B

    公开(公告)日:2021-09-24

    申请号:CN201910605763.1

    申请日:2019-07-0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视化微重力气体捕集试验装置,包括气体捕集器、透明观察管、补偿器、膨胀器、压力传感器、断接器Ⅰ、断接器Ⅱ及泵;透明观察管串联在气体捕集器上游,补偿器和断接器Ⅰ分别串联在气体捕集器下游,断接器Ⅱ串联在透明观察管上游;压力传感器、膨胀器以及泵串联在断接器Ⅰ与断接器Ⅱ之间,且压力传感器串联在泵上游,由此构成封闭回路;试验装置还包括封气装置,封气装置内预存气体,且气体压力高于泵启动前的回路压力;断接器Ⅱ断开后,封气装置与断接器Ⅱ连通,气体进入回路,之后断开封气装置,断接器Ⅱ恢复连接;启动泵,气泡通过透明观察管进入气体捕集器。本发明能够解决气体引入问题,操作简单可靠。

    一种基于热泵的泵驱两相流体回路控温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1102761B

    公开(公告)日:2021-07-13

    申请号:CN201911281672.3

    申请日:2019-12-13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热泵的泵驱两相流体回路控温系统,属于温控技术领域,包括:气源热泵模块、泵驱两相模块及两个换热器;两个换热器分别为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所述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内均设有两个换热通道,分别为第一换热通道和第二换热通道;所述泵驱两相模块包括:氟泵、第二四通阀、第二调节阀及末端换热装置;所述气源热泵模块与第一换热器的第一换热通道的两端连接,并与第二换热器的第一换热通道的两端连接;气源热泵模块通过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与泵驱两相模块进行热交换;本发明采用气源热泵模块、泵驱两相模块相耦合的方式,解决了气源热泵模块冬季低压端过冷导致系统能效低的问题。

    同轴型脉冲管制冷机冷端及基于该冷端的制冷机

    公开(公告)号:CN109237830B

    公开(公告)日:2020-12-11

    申请号:CN201710913496.5

    申请日:2017-09-3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同轴型脉冲管制冷机冷端及基于该冷端的制冷机,能够减小气体在冷端转向流动过程中的不可逆损失,同时兼具高效气‑固换热、高效固‑固导热和低流动损失的能力。本发明的装置在流动与换热过程中,将冷端气流分散成了三股,分别通过不同的路径缓冲后流进或者流出脉冲管,避免了气流直接从冷端换热器转向180度而进入脉冲管内部,能够有效降低冷端流动损失;将狭缝式结构的冷端换热器和冷头集成为一体,在增强气‑固换热能力的同时,实现了换热器向与冷端连接的负载的高效传热,能够增强整体传热能力,大幅度提升制冷机性能。在冷端采用多孔介质结构的第一冷端导流器和第二冷端导流器对气流进行缓冲和导向,能够有效避免引入额外的冷端空体积。

    一种热泵系统用无油线性压缩机

    公开(公告)号:CN111561437A

    公开(公告)日:2020-08-21

    申请号:CN202010257746.6

    申请日:2020-04-03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热泵系统用无油线性压缩机,包括:汽缸、汽缸架、直线电机组件、吸气阀片、排气阀总成及壳体;两个汽缸架的法兰盘端对称安装在汽缸的两端;两个相同的直线电机组件分别对应安装在两个汽缸架的中心筒外部;两个所述吸气阀片的外缘分别固定在两个活塞的相对端;所述排气阀总成安装在排气腔内;两个壳体分别安装在两个直线电机组件的外部,且壳体的开口端固定在汽缸架的法兰盘的外缘上;本发明直接由两个对置布置的直线电机组件驱动活塞做往复运动,提高了压缩机的压缩效率;且两个活塞的对置运动可抵消大部分振动,整机振动量更小;采用无油运行可避免润滑油引起的系统性能、可靠性及使用场景的限制,大大增加其使用范围。

    一种基于流道可控设计的芯壳一体式平板热管及成型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1486733A

    公开(公告)日:2020-08-04

    申请号:CN202010200565.X

    申请日:2020-03-2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流道可控设计的芯壳一体式平板热管及成型方法,平板热管包括壳体、毛细芯及充液管;毛细芯为平板结构,上表面和下表面具有对称的凸台,凸台的分布位置根据热源位置设计;壳体将毛细芯包裹在内,并与上、下表面的凸台及毛细芯四周表面直接接触,在壳体内形成导向蒸汽流道;充液管位于壳体外,且与所述导向蒸汽流道连通;壳体、毛细芯及充液管一体成型形成平板热管。本发明可根据热源位置优化导向蒸汽流道布局,进行适应性散热设计,成型方法生产工序简单。

    一种用于高热流电子器件散热的泵驱两相回路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7454797B

    公开(公告)日:2019-09-27

    申请号:CN201710501714.4

    申请日:2017-06-27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高热流电子器件散热的泵驱两相回路装置,利用工质在循环流动过程中的蒸发吸热和冷凝放热过程,进行热量收集和输运;本发明所采用的蒸发器中包括微槽道和翅片,在高热流区域采用微槽道散热,增大局部区域的换热系数,在低热流区域采用翅片扇热,由于蒸发器中微槽道区域和翅片区域的面积差异大,微槽道中工质进入翅片区域时由于体积迅速膨胀,工质温度降低,有利于翅片区域的器件散热;因此,本发明采用能够不同的结构搭配利用较小的资源代价解决了功率高低不同的器件的散热问题,适应不同热流密度的电子器件的散热,满足50W/cm2以上热流密度的电子器件的工作需求。

    可双面加热的蒸发器及基于该蒸发器的平板环路热管

    公开(公告)号:CN109990631A

    公开(公告)日:2019-07-09

    申请号:CN201811434856.4

    申请日:2018-11-2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航天器及地面其它电子设备散热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效传热元件。一种可双面加热的蒸发器及基于该蒸发器的平板环路热管,所述蒸发器包括:蒸发器壳体、毛细芯;毛细芯包括:蒸发芯以及夹在蒸发芯中间位置的传输芯;蒸发芯的上下端面设有蒸气槽道;毛细芯设置在蒸发器壳体内部;其中,蒸气槽道与蒸发器壳体的上、下内壁面贴合,传输芯的一端突出于蒸发芯,且并位于储液器内。本发明解决了常规平板环路热管只可单面加热的技术问题,毛细芯采用上下两侧蒸发芯、中间传输芯的三明治结构,实现两侧提供大毛细力蒸发界面、内部实现低流阻液体传输的功能。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