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0969367B
公开(公告)日:2023-07-14
申请号:CN201911308713.3
申请日:2019-12-18
Applicant: 国网经济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IPC: G06Q10/0631 , G06Q50/06 , H02J3/00 , H02J3/3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分布式新能源电力分布的分析方法,属于电网技术领域。该分布式新能源电力分布的分析方法包括:根据步长实时采集区域配电网中各个节点相关的输出电力、销纳电力、上送电力、输入电力以及光和/或风电源产生电力的数据,根据数据实时计算各个节点的残余电力容量;确定所述各个节点连接线路的电力流向;计算各个节点连接线路的输入或输出电力;根据各个节点的残余电力容量、所述输入线路的输入电力及所述输出线路的输出电力确定整个区域配电网的电力分布情况。本发明的应用可以实时对区域配电网中分布式新能源电力的分布情况进行分析,为分布式新能源配电网的优化配置提供技术支持。
-
公开(公告)号:CN115048857A
公开(公告)日:2022-09-13
申请号:CN202210570790.1
申请日:2022-05-24
Applicant: 大连理工大学 , 国网经济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 国网新疆电力有限公司
IPC: G06F30/27 , G06K9/62 , G06F113/04 , G06F119/02
Abstract: 一种基于CNN的暂稳极限传输功率的确定方法,首先通过历史数据构建仿真模型,再通过蒙特卡洛故障模拟进行仿真实验,得到事故前后的系统电压、联络线故障冲击功率以及暂态稳定极限传输功率等数据;然后利用卷积神经网络研究电网的系统输入特征量与输电通道暂态稳定极限传输功率之间的非线性映射关系,并再通过多次训练构建卷积网络模型,最后,利用这种非线性映射关系实现暂稳极限功率的快速计算;本发明提出的卷积神经网络确定暂稳极限功率,相比于直接法和时域仿真法具有更快的计算速度,更高的精度并且有较强的模型适应性。
-
公开(公告)号:CN114977185A
公开(公告)日:2022-08-30
申请号:CN202210569403.2
申请日:2022-05-24
Applicant: 大连理工大学 , 国网经济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 国网新疆电力有限公司
Abstract: 一种基于AP聚类算法的电网分区与电网关键断面识别方法,根据电力系统结构确定电网拓扑结构图,并求得各节点间的电气距离;然后综合考虑各支路的输电介数以及支路潮流,并利用Dijkstra算法构建相似度矩阵,采用AP聚类算法完成电网分区;另外,本发明还根据输电断面的潮流情况以及安全裕度提出一种关键度指标,该指标可以较好的体现电网中的脆弱环节以及电网中承担主要输电作用的传输通道,最后根据此指标对各个输电断面的关键度指标进行排序,从而挖掘制约电网输电通道传输效率的关键断面;本发明基于AP聚类算法实现电网分区,考虑了断面的关键度,并给出一种电网关键断面自动识别方法,具有关键断面检测精准、节约运行时间的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13743809A
公开(公告)日:2021-12-03
申请号:CN202111060043.5
申请日:2021-09-10
Applicant: 国网新源控股有限公司 , 国网经济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IPC: G06Q10/06 , G06Q50/06 , G06F30/25 , G06F30/27 , G06N3/00 , G06F111/04 , G06F113/0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考虑碳交易的抽蓄与电化学储能联合运行方法及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获取待测发电系统的参数,并建立待测发电系统的联合调度运行模型;求解建立的联合调度运行模型,确定使联合调度运行模型目标函数最小的抽蓄出力和电化学储能出力,并计算火电机组的出力;根据得到的抽蓄出力、电化学储能出力和火电机组出力,向待测发电系统的对应抽水蓄能、电化学储能和火电下达出力指令;判断是否达到预先设定的调度周期,若是,则完成待测发电系统抽蓄与电化学储能的联合运行;若否,则重新确定抽蓄出力、电化学储能出力和火电机组出力并向待测发电系统下达对应的出力指令,直至调度周期结束,本发明可以广泛应用于电化学储能领域中。
-
公开(公告)号:CN112837179A
公开(公告)日:2021-05-25
申请号:CN202110073532.8
申请日:2021-01-20
Applicant: 国网经济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调峰成本对火电机组进行优化配置的方法和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对火电机组的调峰成本进行测算,得到考虑火电机组深度调峰机会成本的总成本,包括对火电机组的深度调峰改造投资成本、火电机组的发电成本、火电机组的机会成本以及火电机组深度调峰的总成本的计算;基于得到的考虑火电机组深度调峰机会成本的总成本,对火电机组的相关配置进行优化。本发明可以广泛应用于火电机组深度调峰领域。
-
公开(公告)号:CN117557116A
公开(公告)日:2024-02-13
申请号:CN202311455144.1
申请日:2023-11-03
Applicant: 华北电力大学 , 国网宁夏电力有限公司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 国网经济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IPC: G06Q10/0637 , G06Q50/06 , G06F17/11 , H02J3/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计及中长期交易的直流日前输电计划优化方法,首先,构建跨区中长期交易电量优化分解模型并求解,在对以直流为交易通道的跨区中长期交易电量优化分解时,以直流送受端系统的充裕性在时间上的供需均衡以及经济成本最小为目标。接着,进行偏差电量的处理可得到直流日交易电量。然后,构建跨区直流日前输电计划优化模型。最后,求解跨区直流日前输电计划优化模型,得到最优直流日前输电计划和日偏差电量,并将日偏差电量上传给偏差电量的处理部分。本发明能够促进直流送受端系统的充裕性在时间上的供需均衡,并保证跨区中长期交易电量优化分解结果的经济性。
-
公开(公告)号:CN114971355A
公开(公告)日:2022-08-30
申请号:CN202210654378.8
申请日:2022-06-10
Applicant: 国网经济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华北分部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光伏容量临界点评价方法、系统、设备和介质,其包括以下步骤:针对区域年负荷变动情况,建立考虑集中变动情况与极端变动情况下的峰谷差率的评价指标;基于建立的考虑集中变动情况与极端变动情况下的峰谷差率的评价指标以及当前研究区域的负荷出力曲线,得到当前研究区域的光伏容量临界点。本发明通过建立充分考虑集中变动情况与极端情况下的峰谷差率的光伏发电容量临界点评价指标,对光伏发展对电力系统的影响进行系统判定,为合理规划光伏发电容量,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提供决策参考。因此,可以广泛应用于属于电网规划领域。
-
公开(公告)号:CN108711849B
公开(公告)日:2020-08-18
申请号:CN201810557935.8
申请日:2018-06-01
Applicant: 国网经济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热电机组配置蓄热装置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获取拟配置蓄热装置的热电厂所在区域电力系统的历史数据,并按照可再生电力弃电最严重、提高系统调峰能力的需求最大的原则选取供热期的多个典型日;2)将区域电力系统典型日的可再生电力弃电曲线分摊至拟配置蓄热装置的热电机组,结合获取的该热电机组的各典型日历史出力曲线,得到分摊至热电机组的净负荷曲线;3)利用热电机组各典型日的实际热负荷曲线、机组热电关系曲线和净负荷曲线,得到最终的蓄热装置设计方案。本发明可以广泛应用于热电机组配置蓄热装置的设计领域。
-
公开(公告)号:CN113379237B
公开(公告)日:2023-11-24
申请号:CN202110642667.1
申请日:2021-06-09
Applicant: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 国网经济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 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IPC: G06Q10/063 , G06Q30/0201 , G06Q50/06 , H02J3/0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调峰适应性判断方法及系统,其包括:根据地区或区域电力系统调峰需求评估和现有调峰资源评估结果设定调峰需求;根据调峰需求进行PEMFC调峰适应性判断,根据判断结果得到不同资源在调峰场景中的适应性。本发明能有效评估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在电力系统中的调峰适应性,通过对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在调峰场景中的技术、经济、环境适应性进行综合评估,为“双碳”目标下电力系统发展选取综合价值最高的调峰手段提供决策参考。
-
公开(公告)号:CN115439186A
公开(公告)日:2022-12-06
申请号:CN202211068550.8
申请日:2022-09-02
Applicant: 国网经济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电力调度领域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兼顾充裕性与灵活性的容量市场机制构建方法、系统和可读介质,包括:根据获取电力系统运行规划所需的能源,并获得能源的容量利润;参与能量市场结算,并获得容量交付带来的能量利润;将容量利润和能量利润相加获得电力系统机组参加容量市场获得的总利润;根据容量利润、能量利润和总利润建立初始的容量市场机制;在初始容量市场机制基础上,同时加入充裕性评估及灵活性评估机制,并考虑两者之间的耦合加权关系,从而进一步得出兼顾充裕性与灵活性的最终的容量市场机制。其有助于各类发电主体激励相容,推动我国能源清洁低碳转型健康有序发展,有助于保障我国中长期能源电力供给安全。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