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6613713A
公开(公告)日:2023-08-18
申请号:CN202310532201.5
申请日:2023-05-11
Applicant: 北京交通大学
IPC: H02H7/26 , H01H9/54 , H03K17/51 , H03K17/732 , H03K17/567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晶闸管的混合式直流断路器,包括:通流支路,包含一个快速机械开关和一个负载转移开关,导通系统正常运行时的电流;转移支路,包含若干串联的断流单元,在直流故障时转移电流的导通;主断流支路,包含若干断流单元及电容器,起到分断故障的作用;辅助断流支路,包含一组耦合电感、若干断流单元和一个预充电电容,在断流过程中给电容充电或放电;耗能支路,由若干避雷器组成,在故障时吸收故障能量。可以实现:在系统正常运行时拥有较小的损耗,在发生高阻故障时可以快速分断故障,同时预充电电容拥有较低的预充电电压。
-
公开(公告)号:CN116307424A
公开(公告)日:2023-06-23
申请号:CN202211089850.4
申请日:2022-09-07
Applicant: 北京交通大学
IPC: G06Q10/0631 , G06Q50/06 , G06Q50/26 , G06F30/20 , H02J3/00 , H02J3/32 , G06F111/04 , G06F113/0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灾后交通网疏散所需关键用电设施供电恢复需求确定方法,属于配电网故障恢复技术领域,包括:确定充电站流量与内部车辆之间的关系;确定充电站供电与功能之间的关系;基于充电站流量与内部车辆之间的关系以及充电站供电与功能之间的关系,构建考虑灾后配电网恢复决策的疏散模型;求解考虑灾后配电网恢复决策的疏散模型,得到交通网用电设施用电需求决策结果。本发明构建了考虑交通关键用电设施影响的交通网动态交通疏散模型,并考虑动态交通流约束、疏散曲线特性、充电站动态交通流特性约束等,在预估的疏散时段内确定人员疏散路径,实现整体疏散时间最短,以为配电网恢复决策提供交通疏散用电需求参考依据。
-
公开(公告)号:CN116094028A
公开(公告)日:2023-05-09
申请号:CN202211310105.8
申请日:2022-10-25
IPC: H02J3/38 , G06F30/20 , G06F111/04 , G06F113/0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考虑电网和天然气网耦合特性的机组恢复决策方法。该方法包括:建立电网机组恢复和负荷恢复的整数线性规划模型,应用求解器对整数线性规划模型进行求解,获取电网机组的关键负荷恢复时间;利用天然气管网仿真软件建立天然气网络的仿真模型,利用所述仿真模型运行管网动态仿真,获取燃气机组供气恢复时间;综合优化电网机组的关键负荷恢复时间和燃气机组供气恢复时间,制定电网和天然气网机组恢复策略。本发明方法可有效考虑电网和天然气网双向耦合影响,对机组进行快速恢复,支撑电力系统的快速恢复。本发明方法能够获取最优的决策机组的恢复时刻、输电路径的恢复时刻和输气网电驱动设施的恢复时刻。
-
公开(公告)号:CN115986834A
公开(公告)日:2023-04-18
申请号:CN202211579237.0
申请日:2022-12-07
Applicant: 北京交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近端策略优化算法的光储充电站运行优化方法及系统,属于电动汽车充电站能量调度运行技术领域,在站内光伏发电功率及负荷变动数据的基础上,建立以站内运行成本最小为目标的一体站经济运行优化模型。通过将相关数据输入至目标网络,采用近端策略优化算法获得相应决策动作,从而实现对站内储能系统出力的优化控制。本发明中,通过设计基于强化学习算法的一体站经济运行控制策略,有效解决了含有可再生能源发电及用户负荷需求随机波动等不确定性因素的优化决策问题。在完整优化周期内相关数据的基础上,优化充电站内储能系统的运行出力情况,使动作决策更加逼近最优策略。此项发明可广泛应用于光储充一体化电站的运行控制领域。
-
公开(公告)号:CN115776142A
公开(公告)日:2023-03-10
申请号:CN202211592045.3
申请日:2022-12-1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虚拟振荡器控制器的微电网运行模式平滑切换方法。该方法包括:基于全逆变器微电网的稳态指标确定逆变器的关键控制参数;逆变器并网启动后,将逆变器的出口电流与参考电流之间的差值输入至虚拟振荡控制器;逆变器进行预同步操作时,基于预同步时间要求确定逆变器的预同步参数,同时改变控制器的输入为逆变器出口电压与电网电压的差值;当逆变器的出口电压与网侧电压之间的相位差小于某一阈值ε后,并网开关切换,逆变器切换至并网运行模式,虚拟振荡控制器输入重新变为逆变器的出口电流。本发明考虑电网稳态电压频率指标与预同步时间要求,实现微电网运行模式的平滑切换,保障电网内重要负荷的不间断供电。
-
公开(公告)号:CN115688331A
公开(公告)日:2023-02-03
申请号:CN202211041041.6
申请日:2022-08-29
Applicant: 北京交通大学
IPC: G06F30/18 , G06F30/23 , G06F30/28 , G06F17/13 , G06F111/04 , G06F113/08 , G06F113/14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支撑电力恢复决策的燃气机组供气恢复预测方法及系统,属于电力系统安全稳定技术领域,首先对描述动态流动的偏微分方程进行线性化,在此基础上利用有限差分法将其转化为线性约束;然后针对天然气管网中的气源、压缩站和负荷等非管道元件进行建模,体现电驱动压缩机和电驱动气源恢复对天然气管网的影响,以得到燃气机组天然气供应恢复时间,作为燃气机组恢复策略制定的重要依据。本发明针对天然气管网中的气源、压缩站和负荷等非管道元件进行建模,体现电驱动压缩机和电驱动气源恢复对天然气管网的影响,准确决策燃气机组的天然气供应恢复时刻,支撑燃气机组的顺利启动,加速电网发电能力的恢复。
-
公开(公告)号:CN115659577A
公开(公告)日:2023-01-31
申请号:CN202211042863.6
申请日:2022-08-29
Applicant: 北京交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计及输电网和输气网双向耦合特性的机组恢复方法及系统,属于电力系统安全稳定技术领域,确定恢复系统发电能力的目标函数;构建输电网恢复约束;构建输气网约束;针对燃气机组、电驱动压缩站和电驱动气源三类耦合设备,分别构建耦合约束;结合目标函数,基于构建的输电网恢复约束、输气网约束以及燃气机组、电驱动压缩站和电驱动气源三类耦合设备的耦合约束,建立为混合整数线性规划模型;求解混合整数线性规划模型,得到输电网各个时段的恢复策略。本发明针对高度耦合的输电网和输气网,将考虑两网双向耦合影响的机组恢复问题建模为混合整数线性规划模型,求解模型获得机组恢复策略,快速恢复系统发电能力。
-
公开(公告)号:CN114156842B
公开(公告)日:2022-09-13
申请号:CN202111218795.X
申请日:2021-10-20
Applicant: 北京交通大学
IPC: H02H7/26
Abstract: 本发明为一种真双极柔直输电线路自适应熄弧时刻重合闸方法。包括:1)真双极柔直输电线路发生单极接地故障,故障极两端断路器跳闸;2)提取故障极端电压信号,并计算故障极端电压绝对值信号;3)计算绝对值信号在每相邻两个时间窗内的积分值Ai和Bi,求得每相邻两个时间窗的积分比Ki,4)设定阈值Kset,若Ki≥Kset,说明故障已熄弧,但为避免偶然性,规定若检测到Ki≥Kset在连续Tc时间内恒成立才判断故障已熄弧,执行步骤5),若在每个连续Tc时间内都存在Ki
-
公开(公告)号:CN114156842A
公开(公告)日:2022-03-08
申请号:CN202111218795.X
申请日:2021-10-20
Applicant: 北京交通大学
IPC: H02H7/26
Abstract: 本发明为一种真双极柔直输电线路自适应熄弧时刻重合闸方法。包括:1)真双极柔直输电线路发生单极接地故障,故障极两端断路器跳闸;2)提取故障极端电压信号,并计算故障极端电压绝对值信号;3)计算绝对值信号在每相邻两个时间窗内的积分值Ai和Bi,求得每相邻两个时间窗的积分比Ki,4)设定阈值Kset,若Ki≥Kset,说明故障已熄弧,但为避免偶然性,规定若检测到Ki≥Kset在连续Tc时间内恒成立才判断故障已熄弧,执行步骤5),若在每个连续Tc时间内都存在Ki
-
公开(公告)号:CN111030112B
公开(公告)日:2021-10-26
申请号:CN202010002792.1
申请日:2020-01-02
Applicant: 北京交通大学 , 华北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含柔性直流的交直流混联电力系统暂态稳定性判定方法,包括:建立计及直流线路动态和电压源换流器暂态响应的交直流混联电力系统数学模型;基于所述交直流混联电力系统数学模型,构建结构保留模型下含柔性直流的交直流混联电力系统暂态能量函数,并根据所述暂态能量函数计算故障后系统初始状态能量值;利用迭代的势能边界面法计算系统临界能量值;根据所述故障后系统初始状态能量值和所述系统临界能量值判断含柔性直流的交直流混联电力系统的暂态稳定性。本方法基于能量函数的含柔性直流输电的交直流混联系统暂态稳定分析,可以实时定量的判定系统的稳定性。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