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7203788A
公开(公告)日:2023-12-08
申请号:CN202280030997.8
申请日:2022-04-27
Applicant: 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Inventor: 中条祐贵 , 中村知广 , 松浦恭平 , 川畑佑太朗 , 弘濑贵之 , 奥田元章 , 冈西岳太 , 奥村素宜 , 海谷裕之 , 儿玉昌士 , 寺岛大树 , 大内政伸 , 吉冈兴 , 堀江慎一郎 , 小柳利文
IPC: H01M4/24
Abstract: 一种金属氢化物电池的双极电极(100),具备:集电体(10);负极活性物质层(20),其设置在集电体(10)的第1面(10A);以及正极活性物质层(30),其设置在集电体(10)的第2面(10B)。负极活性物质层(20)包含金属氢化物。集电体(10)具有钢板(13)和形成在钢板(13)的至少一个面的Ni‑Fe合金层(15)。
-
公开(公告)号:CN114122482B
公开(公告)日:2023-11-07
申请号:CN202110943251.3
申请日:2021-08-17
Applicant: 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IPC: H01M10/04
Abstract: 一种蓄电装置,具备蓄电模块和导电板。蓄电模块具有电极层叠体,电极层叠体具有在第1方向上相互层叠的多个集电板。正极终端电极、负极终端电极以及双极电极中的至少一个电极具有包含在与第1方向正交的第2方向上排列的多个槽的活性物质层,该槽在从第1方向观看时在与第2方向交叉的第3方向上延伸。导电板具有包含在第1方向上凹陷并且在第2方向上延伸的多个凹部的外表面,配置在电极层叠体的层叠端的集电板具有与导电板的外表面接触的露出面,露出面具有在第1方向上与活性物质层重叠的多个凸部,该凸部在第1方向上突出并且在第3方向上延伸。
-
公开(公告)号:CN113875072B
公开(公告)日:2023-05-23
申请号:CN202080038959.8
申请日:2020-05-25
Applicant: 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IPC: H01M10/613 , H01M10/625 , H01M10/647 , H01M10/6557 , H01M10/6561 , H01M50/264 , H01M50/204 , H01M50/244 , H01M50/249
Abstract: 一种蓄电装置(1),具备:模块层叠体(2),其构成为包含在一个方向上排列的多个蓄电模块(4);一对端板(8、8),其在一个方向上配置于模块层叠体的两端;紧固螺栓(9),其在模块层叠体(2)的周围将一对端板彼此紧固,并且经由端板对模块层叠体施加规定的约束载荷;以及套管构件(30),其具有供紧固构件插通的插通孔(33),在模块层叠体的周围被一对端板夹持。套管构件的插通孔相对于套管构件的中心轴线(C30)偏心成靠近配置模块层叠体的一侧。
-
公开(公告)号:CN111164793A
公开(公告)日:2020-05-15
申请号:CN201880062105.6
申请日:2018-08-21
Applicant: 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IPC: H01M2/12
Abstract: 蓄电模块具备:层叠体,其包含层叠的多个双极电极,多个双极电极中的每一个双极电极包含:电极板;正极,其设置在电极板的第1面;以及负极,其设置在电极板的第2面;框体,其保持电极板的缘部,并设置有与设置在层叠体中的多个内部空间连通的开口;以及压力调整阀,其被连接到开口。多个内部空间中的每一个内部空间在层叠体中设置在相邻的双极电极之间。在多个内部空间内分别收纳有电解液。在压力调整阀设置有:排气口,其用于将从多个内部空间中的至少1个内部空间流入到压力调整阀内的气体排出至外部空间;以及连通空间,其与排气口连通。连通空间具有与排气口的下端相比位于下方的空间部分。
-
公开(公告)号:CN107768559A
公开(公告)日:2018-03-06
申请号:CN201710692710.9
申请日:2017-08-14
Applicant: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10/0481 , H01M2/08 , H01M10/0418 , H01M10/0486 , H01M10/282 , H01M10/345 , H01M10/613 , H01M10/647 , H01M10/6551 , H01M10/658 , H01M2220/20 , H01M6/48 , H01M10/044 , H01M10/18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双极电池。多个单体单元各自包含:包含在所述多个单体单元的层叠方向上排列的第1主表面和第2主表面的集电板、和包含浸渗有电解液的隔板的单元电池。单元电池配置于所述第1主表面上,包含设置于所述第1主表面上的密封部件,所述密封部件包括包围所述单元电池的周围的密封部件,所述密封部件通过来自所述拘束具的按压力而与在所述层叠方向上和所述密封部件相邻的所述集电板密合。
-
公开(公告)号:CN117242628A
公开(公告)日:2023-12-15
申请号:CN202280031420.9
申请日:2022-03-23
Applicant: 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IPC: H01M50/289
Abstract: 一种蓄电装置(1),具备蓄电模块(3)、层叠在蓄电模块(3)上的集电板(5)、层叠在集电板(5)上的绝缘板(20A、20B)、以及层叠在绝缘板(20A、20B)上的约束板(8)。绝缘板(20A、20B)和约束板(8)具有相互不同的热膨胀率。绝缘板(20A、20B)具有与约束板(8)相对的相对面(20a)、以及设置在与相对面(20a)的中央间隔开的位置的突起部(30)。在约束板(8)设置有供突起部(30)插入的孔部(40)。突起部(30)在与第1方向(D1)交叉的第2方向(D2)上被分割成第1突起(31)和第2突起(32)。第1突起(31)在第2方向(D2)上偏靠相对面(20a)的中央配置,第2突起(32)在第2方向(D2)上偏靠相对面(20a)的外缘配置。
-
公开(公告)号:CN113631302B
公开(公告)日:2023-08-29
申请号:CN202080023705.9
申请日:2020-02-28
Applicant: 日本重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
Inventor: 泽孝雄 , 能登山沙纪 , 相马友树 , 工藤胜幸 , 渡部巧也 , 穗积正人 , 奥村素宜 , 儿玉昌士 , 菊池卓郎 , 冈西岳太 , 南形厚志 , 持田修平 , 佐佐木博之 , 河野聪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适于车载用的碱蓄电池的负极的储氢合金和使用该储氢合金的碱蓄电池及车辆。本发明提供储氢合金、以及将其用作负极的碱蓄电池,该储氢合金为用于碱蓄电池的微粒的储氢合金,具有A2B7型结构的晶体结构作为主相,并且,由通式(La1‑aSma)1‑bMgbNicAldCre(这里,下标a、b、c、d和e满足0≤a≤0.35、0.15≤b≤0.30、0.02≤d≤0.10、0≤e≤0.10、3.20≤c+d+e≤3.50、0<a+e的条件)表示。本发明提供具有该碱蓄电池作为发动机的电力供给源的车辆。
-
公开(公告)号:CN115275533A
公开(公告)日:2022-11-01
申请号:CN202210472330.5
申请日:2022-04-29
Applicant: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
IPC: H01M50/569 , H01M10/48
Abstract: 一种电压检测单元,包括:电压检测端子,其被构造为导通地连接至检测目标;电线,其导通地连接至电压检测端子;以及壳体,其具有板状形状并且包括:端子容纳凹部,其被构造为容纳电压检测端子;电线容纳凹部,其由第一槽侧壁、第二槽侧壁和槽底面所限定,并且被构造为容纳电线并将电线从壳体引出;以及电线限制部,其被构造为将电线保持在电线限制部和槽底面之间并且防止电线从电线容纳凹部移出。
-
公开(公告)号:CN115275498A
公开(公告)日:2022-11-01
申请号:CN202210472521.1
申请日:2022-04-29
Applicant: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
IPC: H01M50/291 , H01M50/593
Abstract: 提供一种电池组用板和电池组,电池组用板被配置为夹置在多个蓄电模块之间。电池组用板包括:板状壳体,该壳体具有在电池组用板的沿长度方向的第一板侧表面中以凹入形状设置的配合槽,该配合槽是被配置为与设置在层叠的多个蓄电模块之间的导电板的侧缘部相配合的槽;以及多个凹孔,该多个凹孔在与电池组用板的板厚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并排形成,并且从壳体的第二板侧表面延伸。
-
公开(公告)号:CN115275480A
公开(公告)日:2022-11-01
申请号:CN202210472249.7
申请日:2022-04-29
Applicant: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
IPC: H01M50/244 , H01M50/209 , H01M10/48
Abstract: 提供一种电池组用板和电池组,包括:板状的壳体,其在电池组用板的沿着电池组用板的长度方向的第一板侧表面中具有以凹入形状设置的配合槽;有底的多个第一凹孔,其在与电池组用板的板厚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并排形成,并且从与第一板侧表面相反的第二板侧表面延伸;以及多个第二凹孔,其在与板厚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并排形成,并且从配合槽的底部延伸以位于相邻的两个第一凹孔之间。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