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参光子模数转换装置
    21.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6842766B

    公开(公告)日:2018-05-25

    申请号:CN201710198217.1

    申请日:2017-03-29

    Abstract: 一种相参光子模数转换装置,包括光时钟振荡源、被采样信号源、光子采样门、光电探测模块、电采样模块、相位检测模块、环路滤波器和信号反馈链路。本发明通过调整光时钟振荡源或者被采样信号源,使之高度相参,进而降低时钟抖动,大大提高了采样精度。这对于提升微波光子雷达和光通信系统等需要高时间精度、高采样精度的微波光子系统的性能,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

    相参光子模数转换装置
    22.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6842766A

    公开(公告)日:2017-06-13

    申请号:CN201710198217.1

    申请日:2017-03-29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2F7/00

    Abstract: 一种相参光子模数转换装置,包括光时钟振荡源、被采样信号源、光子采样门、光电探测模块、电采样模块、相位检测模块、环路滤波器和信号反馈链路。本发明通过调整光时钟振荡源或者被采样信号源,使之高度相参,进而降低时钟抖动,大大提高了采样精度。这对于提升微波光子雷达和光通信系统等需要高时间精度、高采样精度的微波光子系统的性能,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

    采样率按2的任意幂次可重构的光学模数转换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5319798A

    公开(公告)日:2016-02-10

    申请号:CN201510785573.4

    申请日:2015-11-16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2F7/00

    Abstract: 采样率按2的任意幂次可重构的光学模数转换装置,本发明涉及一种高分辨可重构光学模数转换方法和装置,包括脉冲激光器、可重构重复频率倍增模块、电光信号采样模块、可重构信号量化及重建模块。本发明采用具有高稳定性的被动锁模脉冲激光器作为系统光时钟,使用基于多通道复用技术的重频倍增模块,有效地获取高速率光时钟信号。本发明中通过其中的开关装置改变重频倍增模块以及后端并行光电转换、量化模块中的通道数,实现了光采样率倍增数按2的幂次的可重构性,其延时和幅度匹配一经标定,无须再次调节,并由开关装置的快速响应保证了系统在工作状态之间的切换速度。此外,本发明通过超宽带电光调制器(或电光采样门),实现对电信号的高速率光采样,并通过并行光电转换、并行电量化和并行数据处理,最终实现高速率的光学模数转换。

    一种高低温常压热循环试验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2886284B

    公开(公告)日:2015-01-14

    申请号:CN201210424959.9

    申请日:2012-10-3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低温常压热循环试验装置,其采用气液热交换器与管道电加热器组合运行的高低温环境模拟装置,该装置可在常压下实现在-100℃至+100℃的热循环试验环境。本发明包括环境模拟舱体、高低温气体发生系统、气体置换系统和冷源系统,可完成进行热循环试验所需的多种试验过程。本发明中的环境模拟舱体用于放置待进行热循环试验的被试件;高低温气体发生系统用于输送气体并可对送风的风速、温度等参数进行调节;气体置换系统用于在置换过程时通过气体置换作用排出系统内的水汽及杂质,防止对被试件的损坏;冷源系统用于提供降温过程时的冷源,同时也为置换过程提供纯净的氮气。该装置结构简单、设计合理,能高效的满足高低温热循环试验的要求。

    新型电动汽车电能循环利用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2437599A

    公开(公告)日:2012-05-02

    申请号:CN201110314629.X

    申请日:2011-10-17

    Abstract: 一种新型电动汽车电能循环利用装置,包括:电源模块,充放电模块,单片机模块,功率驱动模块。其中:电源模块为充放电模块提供直流电源;充放电模块具有蓄电池充放电和电能回馈的功能;单片机模块主要由单片机和外围电路组成,以及电流、电压和温度检测电路组成,完成系统的核心控制功能;功率驱动模块驱动充放电模块中的开关管。该新型节能模块采用PWM控制技术,结合脉冲充电与间歇充电的快速充电技术特点,简化了充电开关电源的结构,减少了耗能元件的数量,提高了可靠性,节约了成本。同时利用储能电容进行能量吸收并回馈到充电电路实现回充,使电能得到循环利用,进一步提高了能量利用效率,实现了快速充电与节能充电的双重目标。

    一种零能耗航天推进剂管理与减排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5263603B

    公开(公告)日:2025-04-25

    申请号:CN202210936776.9

    申请日:2022-08-0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零能耗航天推进剂管理与减排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贮箱、内叶片分离系统、网幕通道分离系统和包含压力控制阀的收集控制装置;所述贮箱置于最外层且整体呈壳状;所述内叶片分离系统与所述收集控制装置相连接并联通;所述网幕通道分离系统与所述收集控制装置相连接并联通;通过所述收集控制装置可调节流量并将液体输出。本发明的零能耗航天推进剂管理与减排装置,能够应用于复杂的气液边界条件,可实现取液不夹带气体,排液不消耗燃料,同时气液分离的效率高,液体推进剂的利用率高,能耗小。

    一种宽温区角区绝热模块热工性能测试工装

    公开(公告)号:CN118980715A

    公开(公告)日:2024-11-19

    申请号:CN202411253221.X

    申请日:2024-09-0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宽温区角区绝热模块热工性能测试工装,包括:角区恒温冷源,其用于为角区绝热模块试件提供冷源,其具有至少两个互不共面的第一板面,所述至少两个互不共面的第一板面相互拼接,所述至少两个互不共面的第一板面提供恒温低温面;角区恒温热源,其用于为角区绝热模块试件提供热源,其具有至少两个互不共面的第二板面,所述至少两个互不共面的第二板面相互拼接,所述至少两个互不共面的第二板面提供恒温高温面;所述角区恒温冷源、所述角区恒温热源设于所述角区绝热模块试件相对的两侧。本发明实现了复杂结构角区绝热模块宽温区热工性能测试。

    一种宽温区大尺寸绝热模块热工性能测试系统及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8980713A

    公开(公告)日:2024-11-19

    申请号:CN202411205995.5

    申请日:2024-08-29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宽温区大尺寸绝热模块热工性能测试系统及方法,涉及热工性能测试领域,系统包括测量模块、真空环境系统、液氮供应系统、电源系统和测量控制系统,测量模块位于真空环境系统内部,液氮供应系统、电源系统和测量控制系统位于真空环境系统外部;液氮供应系统通过低温管道接入测量模块,电源系统通过导线接入测量模块;测量模块、真空环境系统、液氮供应系统和电源系统通过信号线接入测量控制系统;测试方法利用测试系统中测量控制系统计算绝热模块试件的表观导热系数、比热容和热扩散率。本发明通过搭建真空冷环境,减少对流换热对热工性能测试结果的干扰,并通过全流程自动化控制,降低了测试复杂程度,提高了测试结果的准确性。

    一种基于群签名的无卡物联网设备身份认证与权限管理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7675229A

    公开(公告)日:2024-03-08

    申请号:CN202311768404.0

    申请日:2023-12-2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群签名的无卡物联网设备身份认证与权限管理系统,涉及物联网领域,由设备制造商、无卡物联网设备、含USIM装置的设备UE、归属网络HN、权限撤销数据库、IoT‑UE关系数据库组成;本系统通过所述含USIM装置的设备UE为所述无卡物联网设备提供担保,作为中介向所述HN为所述无卡物联网设备申请入网凭证;所述设备制造商使用群签名技术为设备分配成员密钥,设备使用所述成员密钥签名向所述HN证明权限有效性,所述HN使用群公钥验证签名合法;当设备权限被撤销时,将撤销参数公开至所述权限撤销数据库,其它设备计算撤销参数并更新成员密钥与群公钥。本发明使所述无卡物联网设备也可以借助有卡设备注册入网,并且注册后无需以有卡设备作为中介。

    一种恒温恒湿表面冷凝、结冰可视化测量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7214226A

    公开(公告)日:2023-12-12

    申请号:CN202311185445.7

    申请日:2023-09-13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冷凝相变传热传质实验技术领域,针对缺乏非接触、非破坏性的精确测量方法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精确判定液滴在超疏水微纳表面冷凝的综合测量系统与方法,包括封闭实验腔室、湿度控制系统、温度控制系统、光学观测单元和表面冷凝系统。一方面,通过封闭冷凝实验腔室内特定温度、压力和热流量等实验特征参数测量,将冷凝相变过程中的冷凝台降温过程精确划分为非稳态导热阶段、稳态导热阶段和冷凝阶段,从而可以连续而准确地获取液滴在冷凝过程中的各项参数;另一方面,通过顶部的高速摄像机来记录液滴在冷凝过程中的形态学变化。以上两种方法之间相互佐证,可以准确确定在超疏水微纳表面上凝结过程的起始点。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