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5969723A
公开(公告)日:2023-04-18
申请号:CN202310026935.6
申请日:2023-01-09
Applicant: 上海中医药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化妆品领域,提供了红景天苷在制备具有皮肤抗皱、紧致等功效化妆品中的应用。首次发现红景天苷能够通过调节巨噬细胞中TGFβ1的表达,促进成纤维细胞的增殖、迁移和胶原合成,成纤维细胞的胶原合成是皮肤抗皱、紧致的重要机制。且红景天苷能够清除斑马鱼胚胎中的ROS,具有抗氧化效果,支持了红景天苷抗皱、紧致功能。同时兔皮肤刺激试验证明红景天苷对皮肤无刺激作用,能够应用于护肤品中。
-
公开(公告)号:CN111303017B
公开(公告)日:2022-11-11
申请号:CN201910802999.4
申请日:2019-08-28
Applicant: 上海中医药大学
IPC: C07D213/30 , C07D213/57 , C07D213/61 , C07D215/14 , C07D217/16 , C07D231/12 , C07D239/26 , C07D401/10 , C07D405/10 , C07D473/00 , C07J43/00 , A61K31/4402 , A61K31/4439 , A61K31/4433 , A61K31/58 , A61K31/44 , A61K31/472 , A61K31/47 , A61K31/505 , A61K31/52 , A61K31/415 , A61P35/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类含9,10‑二氢菲骨架的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所述化合物具有式3A或式3B所示结构:使式1化合物在铑催化剂、金属盐添加剂的存在下,与式2化合物和乙酸发生反应,即可制得式3A化合物;再使式3A化合物水解,可制得式3B化合物;具体反应式如下所示:研究结果显示:本发明提供的具有式3A或式3B所示结构的化合物具有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作用,可望作为活性成分用于制备抗肿瘤的药物,尤其可望作为活性成分用于制备抗肝癌或乳腺癌的药物,具有广泛药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15300516A
公开(公告)日:2022-11-08
申请号:CN202110498815.7
申请日:2021-05-08
Applicant: 上海中医药大学
IPC: A61K31/585 , A61K31/56 , A61P29/00 , A61P19/0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药用组合物及其应用,所述的药用组合物是由雷公藤甲素与雷公藤红素按质量比为1:(2.5~320)组成。本发明的研究结果表明:本发明所述的药用组合物不仅可明显抑制T细胞和巨噬细胞的增殖,而且可明显抑制Jurkat细胞和RAW264.7细胞分泌的炎性因子和炎性蛋白;尤其是,所述药用组合物与雷公藤甲素和雷公藤红素单独给药相比较,均具有显著性差异,可实现减毒增效目的,从而可望开发为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药物,为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
公开(公告)号:CN115073394A
公开(公告)日:2022-09-20
申请号:CN202210761099.1
申请日:2022-06-29
Applicant: 上海中医药大学
IPC: C07D277/74 , C07D417/14 , C07D417/12 , C07D413/12 , C07D493/20 , C07F7/18 , A61K31/695 , A61K31/428 , A61K31/4245 , A61P31/1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高烯丙基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本发明提供的高烯丙基骨架化合物具有式I所示结构;本发明提供的制备方法合成步骤简单,在酸的催化下可以实现高烯丙基类化合物的构建。本发明提供的高烯丙基骨架化合物可以用于制备冠状病毒3CL蛋白酶抑制剂,体外活性测试数据表明,本发明提供的高烯丙基类化合物针对冠状病毒3CL蛋白酶具有良好的抑制活性,其IC50值可达到1μM以下,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13491681A
公开(公告)日:2021-10-12
申请号:CN202110919014.3
申请日:2021-08-11
Applicant: 无锡诺平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 上海中医药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大麻素分子CBG在制备炎症性疼痛药物中的应用及药用制剂。本发明通过局部给药实验发现,不同大麻素分子对炎症性疼痛有不同的效果,进一步发现了CBG效果最优,且强于针对SNI疼痛的效果。进一步,对CBG的有效剂量(0.25~3mg/kg)和作用时间(60min~140min)进行了筛选,优选了CBG的起效剂量(1~3mg/kg)和作用时间(60~100min)。最后通过动物关节炎模型验证,发现CBG可以治疗关节炎痛。本发明的结果表明大麻素分子CBG更适合用于治疗炎症性疼痛,且可开发为外用制剂。
-
公开(公告)号:CN111303017A
公开(公告)日:2020-06-19
申请号:CN201910802999.4
申请日:2019-08-28
Applicant: 上海中医药大学
IPC: C07D213/30 , C07D213/57 , C07D213/61 , C07D215/14 , C07D217/16 , C07D231/12 , C07D239/26 , C07D401/10 , C07D405/10 , C07D473/00 , C07J43/00 , A61K31/4402 , A61K31/4439 , A61K31/4433 , A61K31/58 , A61K31/44 , A61K31/472 , A61K31/47 , A61K31/505 , A61K31/52 , A61K31/415 , A61P35/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类含9,10-二氢菲骨架的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所述化合物具有式3A或式3B所示结构:使式1化合物在铑催化剂、金属盐添加剂的存在下,与式2化合物和乙酸发生反应,即可制得式3A化合物;再使式3A化合物水解,可制得式3B化合物;具体反应式如下所示:研究结果显示:本发明提供的具有式3A或式3B所示结构的化合物具有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作用,可望作为活性成分用于制备抗肿瘤的药物,尤其可望作为活性成分用于制备抗肝癌或乳腺癌的药物,具有广泛药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19424481A
公开(公告)日:2025-02-14
申请号:CN202411881718.6
申请日:2024-12-19
Applicant: 上海中医药大学
IPC: A61K35/65 , A61K31/585 , A61P29/00 , A61P35/00 , A61P19/0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蟾酥、蟾酥活性成分及蟾酥活性成分组合物在缓解炎症痛、骨癌痛中的应用,属于蟾酥镇痛活性成分研究技术领域。本发明发现了蟾酥药材能够缓解炎症痛及骨癌痛并明确了其发挥药效的主要活性成分为华蟾酥毒基与酯蟾毒配基;华蟾酥毒基与酯蟾毒配基在一定配比范围内具有较好的镇痛效果,华蟾酥毒基与酯蟾毒配基质量比为4∶5~5∶1时可以缓解炎症疼痛,华蟾酥毒基与酯蟾毒配基质量比为1∶10~5∶1时可以缓解骨癌疼痛,并给出了活性成分华蟾酥毒基与酯蟾毒配基可以成为濒危药材蟾酥缓解炎症疼痛和骨癌疼痛替代品的启示;此外,本发明首次发现了酯蟾毒配基的镇痛作用与吗啡相似,且无成瘾性,提示其有望开发为新型镇痛药物。
-
公开(公告)号:CN114460047B
公开(公告)日:2024-11-15
申请号:CN202111565303.4
申请日:2021-12-20
Applicant: 上海中医药大学
IPC: G01N21/63 , C08F251/00 , C08F220/20 , C08F220/28 , C08B37/12 , C08F8/10 , C08F8/30 , C09K11/06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生物医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利用人工修饰3D光交联探针,在纳米微球表面修饰引发剂,加入单体,通过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反应(ATRP)在纳米微球上合成不同数量的、有一定长度的链,从而形成3D结构,能够增加小分子的固定位点,从而增强钓取蛋白靶点的成功率,更加准确地确定靶标蛋白。进一步连接光交联官能团,使之能与活性小分子连接,用于钓取中草药活性小分子合成酶。本发明可以实现在复杂的蛋白背景中,鉴别中草药活性小分子未知的蛋白靶点,为最终实现中药活性分子的微生物合成奠定坚实的基础。
-
公开(公告)号:CN114716465B
公开(公告)日:2024-05-24
申请号:CN202210488691.9
申请日:2022-05-06
Applicant: 上海中医药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双环硼酸酯类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所述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化合物1与碱、卤化硼混合反应,得到所述双环硼酸酯类化合物。本发明提供的合成方法合成步骤简单,在无金属参与下实现了对双环硼酸酯和QPX7728Li及其中间体的合成,提供了一种绿色高效的合成方法。
-
公开(公告)号:CN116179372A
公开(公告)日:2023-05-30
申请号:CN202111431485.6
申请日:2021-11-29
Applicant: 上海中医药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生物技术和药物领域,公开了一种工程菌,能够发酵生产四氢蒽类化合物atrochrysone和决明蒽酮(torosachrysone),将一个非还原性重复使用的真菌I型PKS(ACAS)和一个β‑内酰胺酶型硫酯酶(ACTE)基因导入宿主细胞,得到能发酵生产atrochrysone的菌株;同时导入ACAS、ACAT和蒽环C6‑OH甲基转移酶的基因,获得能发酵生产决明蒽酮的菌株。将发酵产物直接经过简单化学处理,可获得重要中药活性成分大黄素和大黄素甲醚。本方法简单,产率高,无需从药用植物中提取或者从药用植物中获得原料,适合工业化生产,可降低成本、减少能源,并有利于保护野生资源,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