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7698622B
公开(公告)日:2021-06-29
申请号:CN201610649460.6
申请日:2011-06-16
Applicant: UDC 爱尔兰有限责任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有机电子器件,所述器件包含第一电极、第二电极和置于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之间的第一有机层,其中第一有机层包含至少一种金属有机化合物和至少一种金属氧化物。本发明进一步涉及一种包含本发明有机电子器件的设备。
-
公开(公告)号:CN112778329A
公开(公告)日:2021-05-11
申请号:CN202110080322.1
申请日:2015-05-11
Applicant: UDC 爱尔兰有限责任公司
IPC: C07D498/04 , C07F7/08 , C07D513/04 , C07D487/04 , C09K11/06 , H01L51/54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具高效率的荧光有机发光元件。具体地,本发明涉及包含式(I)的热活化延迟荧光TADF发射体和/或主体的有机发光元件,所述TADF发射体和/或主体具有小到足以使三重态激子从T1向上转化为S1的在S1与T1之间的能隙(ΔEST)。所述有机发光元件显示高电致发光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03080105B
公开(公告)日:2017-08-18
申请号:CN201180043006.1
申请日:2011-07-07
Applicant: UDC 爱尔兰有限责任公司
IPC: C07D405/14 , C07D409/14 , C09K11/06 , H01L51/54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07D405/14 , C07F7/0814 , H01L51/0067 , H01L51/0072 , H01L51/0073 , H01L51/0085 , H01L51/507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具有至少一个氮键合5元杂环作为取代基的二苯并呋喃和二苯并噻吩在有机电子中作为主体、阻断剂和/或电荷传输材料的用途。还公开了包含至少一个氮键合5元杂环和至少一个咔唑基作为取代基的二苯并呋喃和二苯并噻吩,其制备方法和这些化合物在有机电子中的用途。
-
公开(公告)号:CN106946942A
公开(公告)日:2017-07-14
申请号:CN201611184303.9
申请日:2016-12-20
Applicant: UDC 爱尔兰有限责任公司
Inventor: 伊洛娜·施滕格尔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L51/0085 , C07F15/0033 , C09K11/025 , C09K11/06 , C09K2211/1007 , C09K2211/1014 , C09K2211/1029 , C09K2211/185 , H01L51/05 , H01L51/42 , H01L51/5016 , Y02E10/549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具有三脚架配位体的过渡金属络合物和其在OLED中的用途。本发明涉及通式L1ML2(I)的金属络合物,其中M选自Ir和Rh,L1是具有下式的配位体:L2是具有下式的配位体:包含此类络合物的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包含此类OLED的选自由以下组成的群组的装置:照明元件、固定视觉显示单元和移动视觉显示单元;此类金属络合物在OLED中的用途,例如用作发射体、基质材料、电荷输送材料和/或电荷或激子阻挡体。
-
公开(公告)号:CN101720330B
公开(公告)日:2017-06-09
申请号:CN200880021501.0
申请日:2008-06-13
Applicant: UDC爱尔兰有限责任公司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07F9/5045 , C07D401/04 , C07F1/005 , C09K11/06 , C09K2211/188 , H01L51/0091 , H01L51/5012 , H01L51/5048
Abstract: 式L Cu A的电中性金属络合物或其质子化或烷基化形式或盐在场致发光用途中表现出良好的发光效率,其中L代表中性配体,尤其是二齿配体,A代表通过至少一个选自N、P、S的杂原子与Cu结合的单阴离子配体,尤其是二齿配体;或其中具有上述特征的配体L和A通过至少一个化学键互连,形成一个共用四齿配体。
-
公开(公告)号:CN102201542B
公开(公告)日:2016-12-21
申请号:CN201110076688.8
申请日:2011-03-25
Applicant: UDC爱尔兰有限责任公司
Inventor: 板井雄一郎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白色有机电场发光元件,是在阳极与阴极之间至少具有发光层的白色有机电场发光元件,所述发光层含有以下述结构式(1)表示的铱络合物,
-
公开(公告)号:CN102365767B
公开(公告)日:2014-12-17
申请号:CN201080014238.X
申请日:2010-03-29
Applicant: UDC爱尔兰有限责任公司
IPC: H01L51/5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L51/5012 , B82Y20/00 , B82Y30/00 , C03C17/38 , C03C2217/445 , C03C2217/465 , C03C2217/478 , C03C2217/479 , C03C2217/48 , C03C2217/948 , H01L51/5056 , H01L51/5072 , H01L51/5268 , H01L2251/5369
Abstract: 高透光效率在不降低装置的耐久性的情况下实现在电致发光装置(1)中。电致发光装置(1)包括:电极(11,16);多个层(13至15),在电极(11,16)之间一个沉积在另一个上;和多个层(13至15)之间的发光区域(14)。通过发光区域(14)发射的光来引起在其表面上的等离子共振的至少一个微粒(20)布置在发光区域(14)附近或在发光区域(14)中。微粒(20)是包括至少一个金属微粒芯(22)和覆盖至少一个金属微粒芯(22)的绝缘外壳(21)的芯壳型微粒。
-
公开(公告)号:CN102187735B
公开(公告)日:2014-09-03
申请号:CN200980141128.7
申请日:2009-10-15
Applicant: UDC爱尔兰有限责任公司
Inventor: 纳谷昌之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L51/5268 , H01L51/5275 , H01L2933/0091
Abstract: 提供一种发光元件,所述发光元件通过透明电极输出发射光,具有高效率的光输出,能够在不损害电极层或者发光层的情况下制备。构造:发光元件(1)配备有形成于基板(10)表面上的阳极(21),透光性阴极(22),和被夹在阳极(21)和阴极(22)之间的发光层(30)。光从朝向透光性电极(22)一侧的表面(1s)输出,所述光通过在两个电极之间施加电压而由发光层(30)发射。光散射层(40)被设置在透光性电极(22)的表面(1s)上,用于散射在表面(1s)所产生的瞬逝光(Le)。光散射层(40)具有:第一散射部(41),其具有凹凸结构和比发光层(30)的折射率更低的折射率;和第二散射部(42),其至少填充第一散射部(41)的凹凸结构中的凹部(41a)的底部,且具有与第一散射部(41)的折射率不同的折射率。凹部(41a)的底部和透光性电极(22)表面之间的距离(D)小于或者等于瞬逝光(Le)的穿透深度(d)。
-
公开(公告)号:CN115160373A
公开(公告)日:2022-10-11
申请号:CN202210161670.6
申请日:2015-03-26
Applicant: UDC 爱尔兰有限责任公司
Inventor: S·麦茨 , 科里纳·多曼 , 格劳科·巴塔利亚里 , 克里斯蒂安·艾克霍夫 , 弗拉维奥·路易斯·贝内迪托 , 渡边·十一 , 格哈德·瓦根布拉斯特 , 托马斯·格斯纳 , 克里斯蒂安·伦纳茨 , 彼得·穆雷尔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金属络合物和其在有机发光二极管中的用途。本发明涉及环金属化Ir络合物,其包含三个在非环金属化芳基环的2位具有取代基的N,N二芳基取代的碳烯配位体;涉及有机电子装置、优选地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其包含至少一种如上所述的环金属化Ir络合物;发光层,其包含所述环金属化Ir络合物;所述环金属化Ir络合物在OLED中的用途;和包含所述有机电子装置或所述发光层的设备。本发明进一步涉及制备所述环金属化Ir络合物的方法。
-
公开(公告)号:CN113943306A
公开(公告)日:2022-01-18
申请号:CN202111231843.9
申请日:2013-09-18
Applicant: UDC 爱尔兰有限责任公司
Inventor: A·沃勒布 , T·沙福尔 , H·沃勒布 , U·海因梅耶 , N·兰格尔 , C·伦纳茨 , G·瓦根布拉斯特 , 渡边宗一 , F·L·贝内蒂托 , H·赫金格 , O·杜森巴克
IPC: C07D491/048 , C07D491/147 , C07D519/00 , C09K11/06 , H01L51/50 , H01L51/5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供电子应用的氮杂二苯并呋喃和包含氮杂二苯并呋喃的电子器件。本发明涉及式(I)的化合物,其特征在于其经苯并咪唑并[1,2‑a]苯并咪唑‑5‑基和/或苯并咪唑并[1,2‑a]苯并咪唑‑2,5‑叉基取代,且在于取代基B1、B2、B3、B4、B5、B6、B7及B8中的至少一个代表N;其产生方法及其在电子器件、尤其电致发光器件中的用途。当在电致发光器件中用作磷光发射体的主体材料时,式I的化合物可改进电致发光器件的效率、稳定性、可制造性或光谱特性。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