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893267B
公开(公告)日:2010-07-21
申请号:CN200610095766.8
申请日:2006-07-04
Applicant: TDK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G4/40 , H01F2017/0026 , H01G2/14 , H02H9/04 , H03H7/0107 , H03H7/09 , H03H7/1708 , H03H7/1725 , H03H7/1758 , H03H7/38 , H03H2001/008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涌吸收元件,它具备:第1端电极、第2端电极、第3端电极、电感器部、电涌吸收部和电容器部。电容器部具有相互极性反相耦合的第1内部导体和第2内部导体。第1内部导体的一端与第1端电极连接。第2内部导体的一端与第2端电极连接。第1内部导体的另一端与第2内部导体的另一端连接。电涌吸收部具有连接在第1内部导体和第2内部导体的连接点上的第1内部电极,和连接在第3端电极上的第2内部电极。电容器部具有连接在第1端电极和第2端电极之间的电容成分。
-
公开(公告)号:CN101256858A
公开(公告)日:2008-09-03
申请号:CN200810082835.0
申请日:2008-02-28
Applicant: TDK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C7/112 , C04B35/453 , C04B2235/3201 , C04B2235/3208 , C04B2235/3217 , C04B2235/3224 , C04B2235/3239 , C04B2235/3275 , C04B2235/3284 , C04B2235/3418 , C04B2235/85 , H01C7/100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使温度特性稳定化的可变电阻元件。在可变电阻元件(1)中,在可变电阻素体(3)内的以ZnO为主要成份的粒子(20)的粒子内部(21)中存在着Ca,粒子边界(22)中也存在着Ca。据此,在可变电阻素体(3)中,以ZnO为主要成份的粒子(20)的粒子内部(21)的氧缺陷被Ca取代,陶瓷组织变成致密的结构。另外,在粒子(20)的粒子边界(22)中,例如烧成助剂Si等具有使可变电阻元件(1)的温度特性的稳定性下降的倾向的元素的存在比例得到降低。其结果,在可变电阻元件(1)中,使得温度特性稳定化,并且能够减小相对于温度的变化的电容以及tanδ的变化。
-
公开(公告)号:CN1848310A
公开(公告)日:2006-10-18
申请号:CN200610072399.X
申请日:2006-04-14
Applicant: TDK株式会社
IPC: H01C7/1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C7/18 , H01C1/148 , H01C7/1006 , H01C7/11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的层叠型片状可变电阻,包括,沿着规定的方向配置有多个可变电阻部的层压体、以及、多个端电极。各可变电阻部,具有表现电压非直线特性的可变电阻层、以及夹着可变电阻层配置的多个内部电极。各端电极,被配置在平行于层压体的外表面中规定的方向的第1外表面上,同时分别与多个内部电极中对应的内部电极电连接。多个内部电极包括,在多个内部电极中相邻的内部电极之间互相重叠的第1电极部分、以及从第1电极部分以露出于第1外表面的方式引出的第2电极部分。多个端电极通过第2电极部分而与对应的内部电极电连接。
-
公开(公告)号:CN101286394B
公开(公告)日:2012-05-23
申请号:CN200810125833.5
申请日:2008-03-28
Applicant: TDK株式会社
IPC: H01C7/112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C7/1006 , H01C7/112 , H01C7/1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压非线性电阻器陶瓷组成物和电压非线性电阻器元件。获得温度变化时的电容特性变化小的电压非线性电阻器元件。采用以ZnO为主成分的烧结体(陶瓷)作为该电压非线性电阻器元件层(2)。在该烧结体中添加Pr、Co、Ca和Na。其范围是Pr为0.05~5.0原子%、Co为0.1~20原子%、Ca为0.01~5.0原子%、Na为0.0001~0.0008原子%。在该范围的情形下,以温度25的情形为基准的85℃时的电容变化率可以达到10%以下。
-
公开(公告)号:CN1848310B
公开(公告)日:2010-04-21
申请号:CN200610072399.X
申请日:2006-04-14
Applicant: TDK株式会社
IPC: H01C7/1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C7/18 , H01C1/148 , H01C7/1006 , H01C7/11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的层叠型片状压敏电阻,包括,沿着规定的方向配置有多个压敏电阻部的层压体、以及、多个端电极。各压敏电阻部,具有表现电压非直线特性的压敏电阻层、以及、夹着压敏电阻层配置的多个内部电极。各端电极,被配置在平行于层压体的外表面中规定的方向的第1外表面上,同时分别与多个内部电极中对应的内部电极电连接。多个内部电极包括,在多个内部电极中相邻的内部电极之间互相重叠的第1电极部分、以及、从第1电极部分以露出于第1外表面的方式引出的第2电极部分。多个端电极通过第2电极部分而与对应的内部电极电连接。
-
公开(公告)号:CN101345105A
公开(公告)日:2009-01-14
申请号:CN200810128051.7
申请日:2008-07-10
Applicant: TDK株式会社
Inventor: 松冈大
IPC: H01C7/10 , H01C7/112 , H01B3/12 , C04B35/453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C7/112 , C04B35/453 , C04B35/638 , C04B2235/3201 , C04B2235/3206 , C04B2235/3208 , C04B2235/3213 , C04B2235/3215 , C04B2235/3217 , C04B2235/3224 , C04B2235/3225 , C04B2235/3227 , C04B2235/3229 , C04B2235/3241 , C04B2235/3256 , C04B2235/3275 , C04B2235/3284 , C04B2235/3286 , C04B2235/3409 , C04B2235/3418 , C04B2235/7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压非线性电阻体陶瓷组合物,包括:含有氧化锌的主成分、含有稀土类金属的氧化物的第一辅助成分、含有Ca的氧化物的第二辅助成分和含有Si的氧化物的第三辅助成分。第二辅助成分相对于主成分100摩尔的比率,换算为Ca,为2原子%≤第二辅助成分<80原子%。第三辅助成分相对于主成分100摩尔的比率,换算为Si,为1原子%≤第三辅助成分<40原子%。Ca与Si的原子比(Ca/Si)为1以上。本发明还提供具有由该电压非线性陶瓷组合物构成的电压非线性电阻体层的电子部件和叠层芯片压敏电阻。
-
公开(公告)号:CN1983469A
公开(公告)日:2007-06-20
申请号:CN200610164345.6
申请日:2006-12-14
Applicant: TDK株式会社
IPC: H01C7/10
Abstract: 本发明的可变电阻元件具有可变电阻素体、多个内部电极对、连接导体和多个端子电极。可变电阻素体具有相互面对的第一和第二主面;各内部电极对具有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第一内部电极和第二内部电极以其至少一部分之间相互面对的方式配置在可变电阻素体内;连接导体配置在第一主面上,电连接多个内部电极对中的规定的内部电极对的第一内部电极之间;端子电极配置在第二主面上,设置成与多个内部电极对的各第二内部电极对应,且与该第二内部电极电连接。
-
公开(公告)号:CN1983468A
公开(公告)日:2007-06-20
申请号:CN200610164344.1
申请日:2006-12-14
Applicant: TDK株式会社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的可变电阻具备可变电阻素体和配置在可变电阻素体上的外部电极。可变电阻素体以ZnO为主要成分,同时含有稀土元素和Ca。外部电极通过烧结形成在可变电阻素体的外表面上且含有Pt。通过烧结在可变电阻素体上形成外部电极,在可变电阻素体与外部电极的界面附近形成并存在稀土元素与Pt的化合物以及Ca与Pt的化合物。由于这些化合物的存在,提高了可变电阻素体与外部电极的粘结强度。
-
公开(公告)号:CN1941621A
公开(公告)日:2007-04-04
申请号:CN200610159357.X
申请日:2006-09-27
Applicant: TDK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3H7/38 , H03H7/0107 , H03H7/06 , H03H7/09 , H03H7/1708 , H03H7/1725 , H03H2001/008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涌吸收元件,它具备:第1端子电极、第2端子电极、第3端子电极、电感器部、电涌吸收部和电阻部。电感器部具有相互极性反相耦合的第1内部导体和第2内部导体。第1内部导体的一端与第1端子电极连接。第2内部导体的一端与上述第2端子电极连接。第1内部导体的另一端与第2内部导体的另一端连接。电涌吸收部具有第1内部电极和第2内部电极。第1内部电极连接在第1内部导体的另一端和第2内部导体的另一端上。第2内部电极连接在第3端子电极上。电阻部具有连接在第1端子电极和第2端子电极之间的直流电阻成分。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