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6381177A
公开(公告)日:2023-07-04
申请号:CN202310383037.6
申请日:2023-04-11
Applicant: 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IPC: G01N33/18 , G01N21/78 , G01J3/50 , G06F18/2415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水污染处理设备技术领域内的一种基于贝叶斯网络的饮用水突发性水污染预警装置,包括漂浮设于待测水源和水源岸体之间的检测模块,以及与检测模块信号连接且基于贝叶斯算法的预警模块,检测模块将实时检测到的水体指标数据传递到预警模块,预警模块基于贝叶斯算法和各类水污染原因相关基础数据、影响因子的权重对指标数据进行概率分析,得到与指标数据相关联的预警信息;本发明中检测模块实现了对于水体指标数据中PH值、浑浊度和氨氮含量等指标数据,且能实现待测水体的指标数据全泳层检测,范围更广;第一检测室不仅能够实现静置状态的水体浑浊地检测,还能和导流仓共同作为第二检测室内光电传感器自动清洁功能的加压管路。
-
公开(公告)号:CN116290026A
公开(公告)日:2023-06-23
申请号:CN202310343135.7
申请日:2023-04-03
Applicant: 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矿山生态治理用植被修复装置及方法。该修复装置,输送机,用于紧贴矿山土壤表面,所述输送机包括水平的第一部分,所述第一部分的一端设有向上倾斜延伸的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的另一端设有向下倾斜延伸的第三部分;若干设于输送机上的刮板,用于在输送机的带动下刮动矿山土壤,以形成植被修复用的阶梯状土壤轮廓;本发明利用输送机带动刮板在矿山的边坡一体成型阶梯状的轮廓,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加快了工程进度,而且提高了边坡的美观程度,同时减少了人工成本。
-
公开(公告)号:CN116254823A
公开(公告)日:2023-06-13
申请号:CN202310110090.9
申请日:2023-02-14
Applicant: 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环境修复领域的一种适用于高寒风沙区立体防沙固沙装置,包括支撑管,支撑管底部连通有收集管,收集管上设有若干渗水孔,支撑管上铰接有连接杆,连接杆远离铰座一端固定连接有橡胶管,橡胶管上两端均设有若干开口,支撑管底部固定连接有固定装置。若干橡胶管模拟了植物种叶片的形态,削弱了风力对高寒风沙区地面的侵蚀,利用了自然界的风力对种子进行播撒,并将雨水进行储存和使用,减少了陆地上水资源的使用;固定装置能适应不同较为恶劣的环境,固沙柱利用了自然界的风力对种子进行播撒,并且能够对雨水进行蓄水,将所蓄的雨水对沙土进行灌溉,使高寒风沙区种植花棒,便于对高寒风沙区进行防沙固沙。
-
公开(公告)号:CN119373184A
公开(公告)日:2025-01-28
申请号:CN202411148501.4
申请日:2024-08-21
Applicant: 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用施工装置,包括支撑架,支撑架用作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用施工装置支撑定位使用,支撑架的一端固定设有调节式悬浮垃圾过滤机构,三个高度缓冲调节机构的底端均固定设有搅拌悬浮机构,本发明通过搅拌轴进行稳定转动,使得沉淀在河床底端的河道垃圾搅拌至悬浮状态,通过两个定位齿条分别与两个定位齿轮啮合,两个第二过滤架移动时中间过滤的悬浮垃圾通过第一过滤架进行阻拦,使得搅拌至悬浮状态的垃圾更加容易进行收集清洁,且避免过滤时给河道内游动的生物造成围杀,通过非密封结构使得河道生物进行过滤游动,避免造成游动生物的死伤,清洁河道的同时,保护河内生物不受捕杀伤害。
-
公开(公告)号:CN119290871A
公开(公告)日:2025-01-10
申请号:CN202411330468.7
申请日:2024-09-24
Applicant: 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基于遥感影像观测人类活动破坏对生境影响的装置及方法,该装置包括:至少一个无人机主体,所述无人机主体上设有遥感采集机构;以及,取样机构,设于无人机主体底部;其中,所述取样机构包括:导向壳,其底部设有倾斜的导向边;过滤网,倾斜设于导向壳内并与导向边对称;以及,取样提升部,设于导向壳内且其底端活动贯穿导向壳,所述取样提升部的出料端位于过滤网的上方。本发明可对人类活动破坏区域的图像和土壤进行采集和取样,并将待监测区域划分为多个人类破坏区域并根据人类破坏区域的土壤数据获得区域划分图,可以清晰的评估人类破坏区域土壤覆盖率和空气浓度对区域土壤的影响,方便更好的对待监测区域观测。
-
公开(公告)号:CN119272027A
公开(公告)日:2025-01-07
申请号:CN202411346596.0
申请日:2024-09-26
Applicant: 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IPC: G06F18/213 , G06F18/15 , G06F18/27 , G06F18/214 , G06N3/04 , G06N3/08 , G06Q10/04 , G06Q50/26 , G06F123/02 , G06N3/04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碳汇趋势提取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集合经验模态分解的碳汇非线性趋势提取系统进行的提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采集森林碳汇时间序列数据,形成森林碳汇时间序列数据集,森林碳汇时间序列数据为不同季节时间的植被覆盖率VCR、土壤覆盖率SCR、植被碳含量Cveg、土壤碳含量Csoil、总碳储存量Ctotal。本发明通过监测植被和土壤中的碳储存量,可以更准确地评估森林的总体碳汇能力,并根据植被与土壤的碳储存量可能随季节变化而产生波动,通过监测这些变化,可以更好地理解碳汇如何受到气候因素的影响,同时在监测不同季节的碳储存量变化过程中,并根据植被与土壤的碳储存量的非线性变化对森林碳汇能力影响的规律,提取出森林碳汇的长期变化趋势图。
-
公开(公告)号:CN119028075A
公开(公告)日:2024-11-26
申请号:CN202411231935.0
申请日:2024-09-04
Applicant: 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针对人类活动破坏行为的环境预警系统及方法,所述环境预警系统包括:防灾指挥终端;至少一个预警模块,其中,所述预警模块包括:监测部,用于对所处区域的火情进行监测,并在监测到火情时向防灾指挥终端发送火情预警信息;支撑部,连接采集部;处理部,用于在监测部监测到火情时进行灭火处理。本发明通过监测部对火情进行监测,在监测到火情时一方面向防灾指挥终端发送火情预警信息,另一方面可使得处理部进行灭火处理,降低了火势蔓延速度,为救援人员争取宝贵的时间,降低了后续救援难度以及危险性。
-
公开(公告)号:CN118982906A
公开(公告)日:2024-11-19
申请号:CN202411231934.6
申请日:2024-09-04
Applicant: 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生态保护红线区域的边界监测预警系统及方法,包括:监测终端,以及,至少一个监测模块;其中,所述监测模块包括:安装柱;壳体一,设于安装柱上,所述壳体一的底部设有图像采集模块,所述壳体一内活动设有装配盘,所述装配盘上设有若干组主传感器模块,所述装配盘和传输件均设于驱动件上,所述驱动件用于驱使传输件和主传感器模块分离以及装配盘和传输件运动;壳体二,所述壳体二内设有用于接取主传感器模块,以及放置有若干组副传感器模块的承载件;以及,更换部,用于将主传感器模块更换成对应的副传感器模块。本发明在主传感器模块损坏时,可将该主传感器模块更换成对应的副传感器模块进行使用,确保监测工作的连续性。
-
公开(公告)号:CN118923410A
公开(公告)日:2024-11-12
申请号:CN202411262472.4
申请日:2024-09-10
Applicant: 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IPC: A01G13/0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植被种植防护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生态破坏区域修复用的植被种植防护装置,包括锚地件以及设于锚地件上的第一承载件,所述第一承载件可围绕受防护苗木公转调整方位,所述第一承载件上设有第二承载件,所述第二承载件上设有可展开/折叠的挡风组件,所述防护装置还包括风力监测组件以及风向监测组件;通过风力监测组件实时监测风力大小,通过风向监测组件实时监测风向,当风力监测组件监测到风力强度达到设定防护启动值时,第一承载件根据风向监测组件监测反馈的风向信息围绕受防护苗木公转至与风向相对位置,接着挡风组件展开实现对苗木挡风防护,整个防护进程与苗木无接触,防护效果好的同时,还避免了对苗木正常生长产生负面影响。
-
公开(公告)号:CN118923272A
公开(公告)日:2024-11-12
申请号:CN202411296557.4
申请日:2024-09-18
Applicant: 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喀斯特石漠化治理技术领域的一种喀斯特石漠化治理装置及基于该装置的碳汇提升方法,包括:车体,所述车体上设有浇灌组件、播种组件、控制设备、安装架以及回填组件,所述安装架上设有安装箱以及用于驱使安装箱升降的第一驱动件,所述安装箱的底部滑动插有转杆,所述转杆的底端设有钻头,所述安装箱内设有用于支撑转杆的弹性支撑件以及用于驱使转杆转动的驱动组件,本申请中在钻头与岩石接触而安装箱继续下移时,转杆会向安装箱的内部移动,以阻止钻头继续下移,减小钻头与岩石之间接触的压力,对钻头进行保护,同时减小治理装置受到的震动力,对治理装置进行保护。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