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转向装置
    12.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1566386A

    公开(公告)日:2020-08-21

    申请号:CN201880085480.2

    申请日:2018-12-11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动力转向装置。由弹簧钢形成的夹具(22)具有:圆弧状的第一插入部施力部(66)、与第一插入部施力部(66)对置的圆弧状的第二插入部施力部(67)、将插入部施力部(66、67)的一端彼此连结的第一轴线方向连结部(68)、将插入部施力部(66、67)的另一端彼此连结的第二轴线方向连结部(69)。轴线方向连结部(68,69)具有从它们的内侧缘部(68a、69a)向开口部(65)侧突出的连接端部位置限制部(75、76)。连接端部位置限制部(75、76)通过与管体(20A、20B)的位置限制部抵接部(44e、57e)弹性抵接,而抑制管体(20A、20B)向管体(20A、20B)的连接端部抵接面(47、60)彼此分离的方向的相对位置偏移。

    动力转向装置
    13.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1108034A

    公开(公告)日:2020-05-05

    申请号:CN201880061140.6

    申请日:2018-09-04

    Abstract: 提供一种能够改善归因于齿距差的声振特性的动力转向装置。在将多个传动带齿部的齿距设为传动带齿距、将未向电动马达通电的无负荷状态时的传动带齿距设为第一状态的传动带齿距、将向电动马达通电时被马达带轮牵引的一侧的传动带齿距设为第二状态的传动带齿距、将马达带轮和螺母带轮中的直径较小的一侧的带轮即第一带轮的多个齿部的齿距设为第一带轮齿距时,满足式1和式2,其中,式1:第一状态的传动带齿距<第一带轮齿距,式2:(第一带轮齿距-第二状态的传动带齿距)的绝对值<第一带轮齿距-第一状态的传动带齿距。

    转向装置
    14.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0678377A

    公开(公告)日:2020-01-10

    申请号:CN201880035448.3

    申请日:2018-07-02

    Abstract: 齿条壳体(9)具备:筒状本体部(19),其可移动地收容齿条杆(8);行程限制部(25),其从筒状本体部(19)向第一端部(9a)侧呈环状地突出。行程限制部(25)的内周面(25b)位于从作为筒状本体部(19)的内周面的支承面(19a)向径向外侧偏移的位置。内周面(25b)和支承面(19a)通过呈圆锥状倾斜的倾斜部(26)相互连接。倾斜部(26)从径向观察设于与筒状本体部(19)重叠的位置,且以越朝向第一抵接部(25a)侧则齿条壳体(9)的筒状本体部(19)的内径越变大的方式倾斜。

    转向装置
    15.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9689474A

    公开(公告)日:2019-04-26

    申请号:CN201780055580.6

    申请日:2017-03-16

    Inventor: 吉田治

    Abstract: 提供一种能够提高支承转向轴的轴承的功能的转向装置。转向装置具有转向轴、第一壳体部件、第二壳体部件、轴承。转向轴伴随方向盘的旋转而旋转。第一壳体部件位于转向轴的旋转轴线方向的一侧,具有筒状部以及凸缘部。筒状部包围转向轴。凸缘部在相对于转向轴的旋转轴线的径向,沿筒状部的径向外侧延伸。第二壳体部件位于旋转轴线方向的另一侧,与第一壳体部件一起构成壳体。第二壳体部件具有连接部以及收纳部。连接部与第一壳体部件的凸缘部连接。收纳部收纳转向轴的一部分。轴承在第一壳体部件的筒状部的内周侧,在旋转轴线方向上位于与凸缘部重叠的位置,支承转向轴。

    动力转向装置
    16.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8367777A

    公开(公告)日:2018-08-03

    申请号:CN201780004203.X

    申请日:2017-02-17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动力转向装置,能够提高第一循环部件与第二循环部件的相对位置精度。管筒(23)具有:限制第一管筒(31)及第二管筒(32)相对于螺母(8)的周向相对位置的第一个第一管筒侧抵接部(40)及第二个第二管筒侧抵接部(51)、以及第二个第一管筒侧抵接部(41)及第一个第二管筒侧抵接部(50)。

    动力转向装置
    18.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7107950A

    公开(公告)日:2017-08-29

    申请号:CN201580073432.8

    申请日:2015-11-27

    Inventor: 吉田治

    Abstract: 从螺母侧滚珠丝杠槽(42b)的自第一、第二连接通路(50、60)的另一端侧开口起的第一、第二规定范围内,分别设置第一、第二负荷过渡区域(VL1、VL2),该第一、第二负荷过渡区域(VL1、VL2)以如下方式构成,螺母(41)的旋转轴与螺母侧滚珠丝杠槽(42b)之间的径向距离朝着第一、第二连接通路(50、60)的另一端侧开口而逐渐增大,并且,滚珠(43)随着从第一、第二连接通路(50、60)的另一端侧开口沿着螺母侧滚珠丝杠槽(42b)移动,在通过滚珠(43)不从螺母(41)向齿条轴(7)侧传递负载的第一、第二无负荷区域(NL1、NL2)后,通过从螺母(41)向齿条轴(7)侧传递负载的第一、第二负荷区域(ML1、ML2)。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