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8196604A
公开(公告)日:2024-06-14
申请号:CN202410340505.6
申请日:2024-03-25
Applicant: 新型显示与视觉感知石城实验室 , 东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对迭代FGSM反取证攻击鲁棒的像素级定位取证方法,构建像素级定位取证模型,该模型由特征提取模块、多尺度模块、解码器模块三部分组成;特征提取模块用于提取图像的RGB色彩特征和SRM噪声特征,在提取出的RGB色彩特征后使用多尺度模块,该模块基于注意力机制和密集特征设计,让模型在更大的感受野下提取多尺度特征。解码器模块由基于残差块的上采样单元组成,其中每个单元都使用了注意力机制SCSE层。解码器模块与特征提取模块的对应部分使用跳跃连接相连,解码器模块输出预测的取证定位掩码。像素级定位取证模型在多个公开数据集上取得了较好的取证效果,且在基于迭代FGSM的反取证攻击下表现出较好的鲁棒性。
-
公开(公告)号:CN119894180A
公开(公告)日:2025-04-25
申请号:CN202510055109.3
申请日:2025-01-14
Applicant: 新型显示与视觉感知石城实验室 , 东南大学
IPC: H10H20/01 , H10H20/833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Micro‑LED器件中优化p‑GaN与ITO接触的快速退火热处理方法。该方法通过在特定气氛下进行快速热处理(RTP),在550℃下分别退火1分钟和5分钟,以提高p‑GaN与ITO之间的接触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在O2气氛下退火1分钟时,单个Micro‑LED像素的电流密度达到0.4624A/cm2,透光率为80.33%。在优化RTP退火条件下,蓝光Micro‑LED的单个像素具有前向开启电压约为3V,发射波长的峰值为449.87nm,主波长为455.11nm,半宽为17.75nm。单个像素的侧壁在RTP优化后显示良好的外观,未出现ITO碎屑附着,表明该方法有效降低了因ITO刻蚀引起的侧壁损伤和漏电通道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9861491A
公开(公告)日:2025-04-22
申请号:CN202510164508.3
申请日:2025-02-14
Applicant: 新型显示与视觉感知石城实验室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公开了一种紧凑式波导用准直系统及其应用,所述系统沿光轴依次包括第一透镜组、光阑、第二透镜组、棱镜等效透镜、窗口保护片和像面位置。第一透镜组通过双层正光焦度弯月透镜与胶合透镜组合,有效矫正像差和色差;第二透镜组采用负光焦度双凹透镜扩束并结合对称结构透镜,降低像差矫正难度。系统全部采用球面镜和玻璃材料,通过优化光焦度、面型及相对位置,实现高准直度、高相对照度、低畸变、结构紧凑且成本低的特点,适用于光波导显示系统。
-
公开(公告)号:CN119810392A
公开(公告)日:2025-04-11
申请号:CN202411863217.5
申请日:2024-12-17
Applicant: 东南大学 , 新型显示与视觉感知石城实验室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深度图片边缘检测的三维视频空洞填充方法,主要解决在利用多参考视点的深度信息对视场角范围内虚拟视点进行映射时出现的空洞问题。该方法主要通过在进行虚拟视点图像融合之前,分别对各融合图像的深度图进行边缘检测提取,判断图像边缘区域和非边缘区域,然后在非边缘区域进行映射前后距离判断填充空洞。随后,将填充好的待融合图像采用投票融合机制进行融合,接着将视场角内每一个角度的虚拟视点的互补映射结果进行融合。虚拟视点图像融合后,利用相邻虚拟视点的像素数据或参考视点像素数据填充当前虚拟视点的空洞。本发明通过图像融合前边缘检测处理加上融合后填充,有效提高了虚拟视图中空洞填充的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9740202A
公开(公告)日:2025-04-01
申请号:CN202411768579.6
申请日:2024-12-04
Applicant: 苏州科技大学 , 新型显示与视觉感知石城实验室
IPC: G06F18/27 , G06F3/01 , G06F18/10 , G06F18/213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脑电信号的虚拟场景沉浸感预测方法。首先,基于双目成像原理,构建因相机拍摄视场角与人眼视场角不匹配而产生的不同畸变效果的空间畸变模型,并使用基于视场角差异的指数来量化畸变程度。然后,设计涉及虚拟现实空间畸变的人机交互实验,采集不同畸变条件下的主观I PQ评分数据和客观EEG信号数据。对采集的EEG原始信号进行了滤波、去伪影及频谱分析等预处理,以计算指定脑电波频段的绝对功率值。最后,将计算出的脑电绝对功率值与畸变指数结合,构建基于多项式回归算法的沉浸感预测模型,实现对主观沉浸感的客观预测。通过本发明,能够有效揭示虚拟空间畸变对沉浸感的影响机制,并为优化虚拟现实空间设计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持。
-
公开(公告)号:CN119575665A
公开(公告)日:2025-03-07
申请号:CN202411815491.5
申请日:2024-12-11
Applicant: 东南大学 , 新型显示与视觉感知石城实验室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变焦透镜的AR眼镜,包括线圈式双液体透镜和AR眼镜镜片。线圈式双液体透镜包括腔壁、双液体成像介质及顶层玻璃。所述腔壁的形状为适配AR眼镜镜片形状的环形筒状结构,由柔性介电润湿线横向缠绕而成,所述双液体成像介质分别为导电液体NaCl溶液和绝缘液体苯基硅油,所述顶层玻璃为普通眼镜玻璃,用于封层。AR眼镜中所述线圈式液体透镜附于AR眼镜镜片前侧,AR眼镜表面镀ITO膜,所述液体透镜与AR眼镜的连接方式为直接接触,光固化粘合剂粘合,所述线圈式液体透镜的驱动机制为电压驱动。本发明为AR眼镜近视矫正提供了新方法,探索更轻薄的AR近视眼镜,为AR眼镜的近视用户提供良好的使用体验,有利于AR眼镜功能的补充和完善。
-
公开(公告)号:CN119493356A
公开(公告)日:2025-02-21
申请号:CN202411672868.6
申请日:2024-11-21
Applicant: 新型显示与视觉感知石城实验室
Abstract: 为解决双波长数字全息中,由于一般分光器件透射率不高带来的光串扰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解决双波长数字全息中光串扰的方法,主要是通过调整不同波长光斑大小,并在调整载波频率大小和方向的同时调整参考光位置,避开串扰区域。本发明可巧妙地避开串扰区域,且不受偏振分光棱镜、二向色镜、滤波片等分光器件的透射率限制,可有效解决双波长数字全息中,由任意透射率的分光器件带来的光波串扰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8502185A
公开(公告)日:2024-08-16
申请号:CN202410621579.7
申请日:2024-05-20
Applicant: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 , 南京熊猫电子制造有限公司 , 新型显示与视觉感知石城实验室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全彩色Micro‑LED微型投影引擎高效率合束装置,包括若干片单色Micro‑LED屏幕,以及与单色Micro‑LED屏幕一一对应的透镜,各个透镜将与其对应的单色Micro‑LED屏幕发出的单色光束反射或透射到同一方向发生合束。透镜为反射式透镜、透射式透镜,或是由反射式透镜和透射式透镜上下复合而成的复合式透镜;反射式透镜、透射式透镜对应的单色Micro‑LED屏幕分别位于透镜的下方、上方。本发明解决了传统合束装置设计灵活性差,以及亮度不足的问题。Micro‑LED有多种排列方式可以选择,数量也可以根据需求增加,大大提高了灵活性。
-
公开(公告)号:CN118347703A
公开(公告)日:2024-07-16
申请号:CN202410466224.5
申请日:2024-04-18
Applicant: 东南大学 , 新型显示与视觉感知石城实验室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Mini‑LED分区背光显示屏幕的动态拖尾的表征方法及系统,包括如下步骤:搭建暗室环境和Mini‑LED分区背光显示屏幕动态拖尾测量装置;设计不同对应因素条件的动态显示白盒,对暗室环境下的Mini‑LED分区背光显示屏幕显示不同因素条件的运动白盒时产生的动态拖尾进行测量,获取暗室环境下不同因素条件的动态拖尾亮度分布;根据获取的暗室环境下动态拖尾亮度分布,对动态拖尾进行分析与模拟,分析不同因素条件对动态拖尾的影响;根据动态拖尾的分析模拟和动态拖尾影响因素构建暗室环境下Mini‑LED分区背光显示屏幕动态拖尾的表征公式,完成动态拖尾亮度场分布的表征。本发明实现准确的动态拖尾表征。
-
公开(公告)号:CN118092650A
公开(公告)日:2024-05-28
申请号:CN202410224532.7
申请日:2024-02-29
Applicant: 新型显示与视觉感知石城实验室 , 苏州科技大学
IPC: G06F3/01 , A61B3/113 , A61B5/0205 , A61B5/11 , G06F3/0481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近眼显示设备的人因评价系统及方法,系统包括近眼显示设备和人因评价模块。近眼显示设备包括头戴式显示器和眼动追踪器,通过无线连接模块与云端服务器和交互端通信,可以在用户指定的三维位置显示虚拟窗口,并在虚拟窗口中显示云端服务器输出的屏显内容。人因评价模块通过分析用户的眼动数据、头部姿态、生理信号等,评估用户的视觉质量、舒适度、认知负荷等人因指标。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实现近眼显示并评估用户人因效果的设备,具有整合多种智能终端功能、提供丰富多样的交互体验、适应不同用户需求等优点。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