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2464676A
公开(公告)日:2012-05-23
申请号:CN201010533717.4
申请日:2010-11-05
Applicant: 同济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09B17/00 , C09B57/00 , C09B57/10 , C12Q1/6816 , C12Q2563/137
Abstract: 一种钌(Ⅱ)多吡啶配合物,是以联吡啶(bpy)或邻菲啰啉(phen)作为辅助配体,以二吡啶[3,2-a:2′,3′-c]并吩嗪-11,12-咪唑(dppzi)作为主配体的配合物。其制备步骤包括:用5-硝基苯并咪唑制备5,6-二硝基苯并咪唑;用水合肼和钯碳将5,6-二硝基苯并咪唑还原为5,6-二氨基苯并咪唑;用邻菲啰啉-5,6-二酮与5,6-二氨基苯并咪唑制备dppzi,用三氯化钌、联吡啶和氯化锂制备cis-[Ru(bpy)2Cl2].2H2O;用三氯化钌、邻菲啰啉和氯化锂制备cis-[Ru(phen)2C12].3H2O;用dppzi与cis-[Ru(bpy)2Cl2].2H2O或cis-[Ru(phen)2Cl2].3H2O在氩气保护下加热回流,冷却,加六氟合磷酸铵析出沉淀,过滤,柱层析,得到目标产物。本发明的钌多吡啶配合物可作为G-四链体DNA分子光开关。
-
公开(公告)号:CN112048547B
公开(公告)日:2022-05-31
申请号:CN201910490837.1
申请日:2019-06-06
Applicant: 同济大学
IPC: C12Q1/6883 , C12Q1/685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生物传感器的脊肌萎缩症(SMA)致病基因(SMN1和SMN2)检测的试剂盒,该试剂盒选用SMA的致病基因SMN1和SMN2为检测模块,基于链置换反应和DNA构象转变,结合荧光染料NMM(N‑甲基卟啉二丙酸IX)与G‑四链体的特异性识别作用,构建若干荧光生物传感器,可以特异性识别目标分子SMN1和SMN2,实现了荧光和可视化区分SMN1和SMN2的单碱基差异。此外,该方法可应用于对SMA的基因诊断,从而为SMA的临床诊断和产前基因诊断带来帮助和突破。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检测手段为免标记的荧光检测法和紫外‑可见光透射照射法,该检测手段高效灵敏、简单、快速、廉价、选择性好、且信号识别简单,在实际应用中通过荧光图谱以及颜色变化即可进行识别。
-
公开(公告)号:CN112048547A
公开(公告)日:2020-12-08
申请号:CN201910490837.1
申请日:2019-06-06
Applicant: 同济大学
IPC: C12Q1/6883 , C12Q1/685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生物传感器的脊肌萎缩症(SMA)致病基因(SMN1和SMN2)检测的试剂盒,该试剂盒选用SMA的致病基因SMN1和SMN2为检测模块,基于链置换反应和DNA构象转变,结合荧光染料NMM(N‑甲基卟啉二丙酸IX)与G‑四链体的特异性识别作用,构建若干荧光生物传感器,可以特异性识别目标分子SMN1和SMN2,实现了荧光和可视化区分SMN1和SMN2的单碱基差异。此外,该方法可应用于对SMA的基因诊断,从而为SMA的临床诊断和产前基因诊断带来帮助和突破。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检测手段为免标记的荧光检测法和紫外‑可见光透射照射法,该检测手段高效灵敏、简单、快速、廉价、选择性好、且信号识别简单,在实际应用中通过荧光图谱以及颜色变化即可进行识别。
-
公开(公告)号:CN108866157A
公开(公告)日:2018-11-23
申请号:CN201810218591.8
申请日:2018-03-16
Applicant: 同济大学
IPC: C12Q1/6825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基于链置换和暗态银簇的生物传感器及其应用,生物传感器共包含三条探针链,分别是C‑DNA链、P‑DNA链及S‑DNA链,C‑DNA链由两部分组成,5’端含有富G序列,3’端与银簇模板链S‑DNA部分互补,同时也与探针链P‑DNA部分互补,且与P‑DNA互补的碱基个数大于与S‑DNA互补碱基个数;P‑DNA链含有能够与目标链Target完全互补的序列;S‑DNA链由两部分组成,5’端是C‑DNA互补序列,3’端是暗态银簇合成模板序列。此外,本发明还将外切酶III引入体系,通过对Target/P‑DNA双链中的P‑DNA的切割,释放Target再次参与P‑DNA/C‑DNA的链置换,从而实现对Target的循环检测,提高检测的灵敏性。本发明利用暗态银簇的荧光变化和链置换以及外切酶III的放大作用,可以用于灵敏检测基因缺失等相关基因检测,并能够实现三个碱基缺失的明显区分。
-
公开(公告)号:CN103524504A
公开(公告)日:2014-01-22
申请号:CN201210234339.9
申请日:2012-07-06
Applicant: 同济大学
IPC: C07D473/18 , G01N21/64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07D473/18 , G01N21/6428 , G01N2021/6423 , G01N2021/6443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鸟嘌呤衍生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制备得到了三种鸟嘌呤衍生物,运用荧光滴定、TO竞争、圆二色谱(CD)等手段研究了这些鸟嘌呤衍生物对G-四链体和I-motif DNA的诱导能力、亲和能力及对结构的识别能力。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所制备的鸟嘌呤衍生物对端粒G-四链体和I-motif DNA具有识别、稳定作用,鸟嘌呤衍生物与I-motif的结合能力明显强与G-四链体的结合能力。
-
公开(公告)号:CN117442754A
公开(公告)日:2024-01-26
申请号:CN202311559070.6
申请日:2023-11-22
Applicant: 上海市东方医院(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
IPC: A61K47/69 , A61K31/522 , A61K31/4152 , A61K9/12 , A61K9/72 , A61P11/00 , C08G83/0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呼吸道疾病治疗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响应型复合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本发明通过一锅法合成一种基于金属有机骨架和己酮可可碱、依达拉奉的复合纳米材料,并将其应用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中。本发明制备的响应型复合纳米材料具有pH响应性,在弱酸性条件下能够快速分解并释放己酮可可碱和依达拉奉,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中有望实现抑制促炎因子产生并清除活性氧的双重治疗的效果。
-
公开(公告)号:CN116392514A
公开(公告)日:2023-07-07
申请号:CN202310256093.3
申请日:2023-03-16
Applicant: 同济大学
Inventor: 石硕
IPC: A61K36/232 , A61K33/38 , A61P31/04 , A61P1/16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当归纳米银及其制备方法、应用,方法包括:S1、当归植物根用去离子水清洗、风干并且与乙醇进行混合,孵育,所得的提取液需要进行过滤;S2、将步骤S1得到的提取液离心后,与硝酸银溶液混合反应,所得反应产物离心,即得到目的产物;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制备工艺绿色环保制得当归纳米银能够很好地保护肝脏、生物相容性良好并且具有优异的抗菌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08866157B
公开(公告)日:2021-02-02
申请号:CN201810218591.8
申请日:2018-03-16
Applicant: 同济大学
IPC: C12Q1/6825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基于链置换和暗态银簇的生物传感器及其应用,生物传感器共包含三条探针链,分别是C‑DNA链、P‑DNA链及S‑DNA链,C‑DNA链由两部分组成,5’端含有富G序列,3’端与银簇模板链S‑DNA部分互补,同时也与探针链P‑DNA部分互补,且与P‑DNA互补的碱基个数大于与S‑DNA互补碱基个数;P‑DNA链含有能够与目标链Target完全互补的序列;S‑DNA链由两部分组成,5’端是C‑DNA互补序列,3’端是暗态银簇合成模板序列。此外,本发明还将外切酶III引入体系,通过对Target/P‑DNA双链中的P‑DNA的切割,释放Target再次参与P‑DNA/C‑DNA的链置换,从而实现对Target的循环检测,提高检测的灵敏性。本发明利用暗态银簇的荧光变化和链置换以及外切酶III的放大作用,可以用于灵敏检测基因缺失等相关基因检测,并能够实现三个碱基缺失的明显区分。
-
公开(公告)号:CN108875893A
公开(公告)日:2018-11-23
申请号:CN201810529061.5
申请日:2018-05-29
Applicant: 同济大学
IPC: G06N3/0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量子点、钌配合物的十六种分子逻辑门构建方法,以量子点、钌配合物、金纳米簇、DNA、金属离子、乙二胺四乙酸中的三种以上物质构建分子逻辑门,以量子点溶液、量子点和镉离子混合溶液、钌配合物溶液、钌配合物和金纳米簇混合溶液、或钌配合物和DNA混合溶液任一种为模板,以五种物质中作为模板外的另外三种或五种物质中的两种以上物质为输入信号,以量子点或钌配合物的荧光强度的归一化数值为输出信号,构建逻辑门;荧光强度的归一化数值为每个逻辑门中量子点或钌配合物的荧光强度数值与该逻辑门中最高的荧光强度数值的比值。本发明采用更少的物质,基于六种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构建十六种分子逻辑门,方法高效灵敏简单。
-
公开(公告)号:CN105732723B
公开(公告)日:2018-08-28
申请号:CN201610157250.5
申请日:2016-03-18
Applicant: 同济大学
IPC: C07F15/00 , A61K31/555 , A61P35/0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钌(Ⅱ)多吡啶配合物,该配合物以2‑(1,10‑菲啰啉‑5‑基)‑苯并咪唑)为主配体,配合物以2,2’‑联吡啶或1,10’‑邻菲啰啉为辅配体,所述的配合物的化学式为[Ru(bpy)2pbi]2+或[Ru(phen)2pbi]2+;所述的配合物通过以下步骤制得:(1)制备pbi;(2)合成带有辅配体基团的钌金属化合物;(3)合成目标钌(Ⅱ)多吡啶配合物;(4)用硅胶层析柱分离得到产品;所述配合物用于制备与端粒G‑四链体结合、提高所述端粒G‑四链体的稳定性的药物。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制备钌(Ⅱ)多吡啶配合物对端粒G‑四链体具有识别、结合和稳定作用,抑制端粒酶活性,调控原癌基因表达,为抗癌药物的筛选提供理论依据。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