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7180974A
公开(公告)日:2017-09-19
申请号:CN201710352804.1
申请日:2017-05-18
Applicant: 厦门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多孔碳/贵金属纳米杂化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先以多氨基化合物分别与3,4‑二羟基苯甲醛、4‑甲酰苯硼酸反应,合成出具有邻苯二酚基团、苯硼酸基团的单体,然后借助邻苯二酚与硼酸间的缩合反应制备含氮、硼元素的硼酸酯聚合物微球,再向其中添加贵金属配合物,利用邻苯二酚基团与贵金属离子的配位作用,贵金属离子取代了硼酸基团而在交联网络中留下了孔洞;接着利用高温煅烧的方式碳化,以热还原的方式将微球中的贵金属配合物还原成贵金属纳米颗粒,最终形成了多孔碳/贵金属纳米杂化材料。该方法不仅在碳纳米微球中负载了贵金属纳米颗粒,且协同掺杂了硼、氮元素,在提升碳纳米材料的电容和电催化性能等方面具有潜在优势。
-
公开(公告)号:CN112521936A
公开(公告)日:2021-03-19
申请号:CN202011255621.6
申请日:2020-11-11
Applicant: 厦门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yolk‑shell结构的稀土掺杂聚合物/无机纳米粒子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首先合成含有邻苯二酚基团及硼酸基团的两类多臂单体,随后向无机纳米粒子的分散溶液中依次加入邻苯二酚基团单体、硼酸基团单体,借助邻苯二酚基团与无机纳米粒子表面的相互作用以及分子链段间形成的具有定向识别的B‑N配位驱动力,在无机纳米粒子表面可控包覆形成聚合物壳层,得到core‑shell结构纳米材料;接着,向体系中添加稀土离子,通过稀土离子与邻苯二酚基团间的配位作用,引发壳层内部聚合物网络的塌陷,最终原位形成yolk‑shell结构的复合材料。该类结构的复合材料有望通过特殊的核‑空腔‑壳层结构实现稀土离子的天线效应,从而增强及扩充其原有的荧光特征。
-
公开(公告)号:CN110591157A
公开(公告)日:2019-12-20
申请号:CN201910822191.2
申请日:2019-08-30
Applicant: 厦门大学 , 金旸(厦门)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不同包覆厚度的聚磷腈聚合物改性埃洛石纳米管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包括如下步骤:(1)将适量的埃洛石纳米管置于乙腈中进行超声分散,再依次加入双端胺物质和三乙胺进行搅拌;(2)向步骤(1)所得的物料中缓慢滴入不同浓度的六氯环三磷腈的乙腈溶液,在40-80℃下搅拌进行缩合聚合反应6-24h;(3)将步骤(2)所得的物料用无水乙醇洗涤,在40-80℃的条件下进行真空干燥至恒重得淡黄色固体,即得。
-
公开(公告)号:CN107082411B
公开(公告)日:2019-12-06
申请号:CN201710353268.7
申请日:2017-05-18
Applicant: 厦门大学
IPC: C01B32/15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氮、硼共掺杂碳纳米微球及其制备方法,先以多氨基化合物分别与3,4‑二羟基苯甲醛、4‑甲酰苯硼酸反应,合成出具有邻苯二酚基团、苯硼酸基团的单体,然后借助邻苯二酚与硼酸间的缩合反应制备含氮、硼元素的硼酸酯聚合物微球,再以高温煅烧的方式碳化,最终形成氮、硼共掺杂的碳纳米微球。该方法可在碳纳米微球中协同掺杂氮、硼元素,在提升碳纳米材料的电容和电催化性能等方面具有潜在优势。
-
公开(公告)号:CN116355338B
公开(公告)日:2024-07-19
申请号:CN202310362792.6
申请日:2023-04-07
Applicant: 厦门大学
IPC: C08L29/04 , C08J5/18 , C08K5/13 , C08K5/55 , C08K5/1545 , A61L15/24 , A61L15/20 , A61L15/18 , A61L15/4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自黏附柔性复合膜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由交联剂溶液、聚乙烯醇、多元醇和去离子水反应制成,该交联剂溶剂由含邻苯二酚单体、能形成交联结构的多臂硼酸单体、碱和去离子水混合反应制成,该多元醇为一缩二乙二醇或三缩乙二醇。本发明将黏性因子邻苯二酚引入了硼酸酯聚合物体系中,同时借助了多元醇的增韧作用,使制备的薄膜具有优异的柔韧性、自黏附能力、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以及出色的机械强度和化学稳定性。
-
公开(公告)号:CN110511434B
公开(公告)日:2020-11-17
申请号:CN201910822219.2
申请日:2019-08-30
Applicant: 厦门大学 , 金旸(厦门)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含聚磷腈包覆的掺银埃洛石纳米管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包括如下步骤:(1)将埃洛石纳米管和硝酸银均匀分散于有机混合溶剂中;(2)向上述分散液中缓慢加入十八烯酸和油胺后,进行超声分散;(3)将步骤(2)所得的物料磁力搅拌,然后加入抗坏血酸,继续磁力搅拌反应;(4)用上述有机混合溶剂洗涤以除去自由的纳米银颗粒,真空干燥至恒重,得到载银埃洛石纳米管;(5)将上述载银埃洛石纳米管超声分散于乙腈中,再依次加入双端胺化合物和三乙胺进行搅拌;(6)向其中缓慢加入六氯环三磷腈的乙腈溶液,搅拌进行缩合聚合反应;(7)用无水乙醇洗涤,然后真空干燥至恒重,即得。
-
公开(公告)号:CN109110753B
公开(公告)日:2020-08-11
申请号:CN201810895514.6
申请日:2018-08-08
Applicant: 厦门大学
IPC: C01B32/205 , B82Y30/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铁盐催化石墨化氮掺杂碳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将具有邻苯二酚基团的单体与能电离出Fe3+的铁盐混合反应,借助邻苯二酚与Fe3+间的配位作用制备聚合物交联网络,再以高温煅烧的方式碳化,此过程中Fe3+催化聚合物形成高度石墨化的碳层,被还原成铁单质或铁的化合物并负载在碳层上,在利用酸处理碳载体上负载的铁单质及其化合物后,即得到石墨化氮掺杂碳纳米材料。本方法反应过程简单,条件温和;既将铁盐作为构筑交联网络的配体使用,又将铁盐作为催化剂使用;制备出的高度石墨化的氮掺杂碳纳米材料不仅有异质元素氮的掺杂,还主要由石墨化的碳层组成,在碳纳米材料的负载和催化性能等方面展现出潜在优势。
-
公开(公告)号:CN107722238A
公开(公告)日:2018-02-23
申请号:CN201710962469.7
申请日:2017-10-17
Applicant: 厦门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08G59/5033 , C08G59/22 , C08G59/245 , C08G59/5086 , C09K11/06 , C09K2211/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荧光环氧树脂及其制备方法,通过含氨多苯基单体与含环氧基团单体的环氧开环反应,固化制备具有荧光性能的环氧树脂。该方法所制备的环氧树脂在紫外光激发下可发射蓝绿光荧光,具有良好的物理化学及其机械性能,在发光二极管(LED)的封装领域等具有潜在应用优势。
-
公开(公告)号:CN105778717A
公开(公告)日:2016-07-20
申请号:CN201610201759.5
申请日:2016-04-01
Applicant: 厦门大学 , 信和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08G59/50 , C09D5/00 , C09D5/08 , C09D7/40 , C09D163/00 , C08G59/5006 , C08G59/5033 , C08G59/504 , C08K2201/011 , C09D4/00 , C09D5/1662 , C09D5/1687 , C08L83/04 , C08K2003/2296 , C08K2003/2227 , C08K2003/2241 , C08K2003/2272 , C08F283/10
Abstract: 一种含氟硅环氧树脂耐辐射涂料及其制备方法,涉及功能涂料。所述涂料按质量比的组成:双酚AF型含氟环氧树脂80~150,活性稀释剂10~30,金属氧化物纳米粉5~20,复配固化剂30~50,消泡剂0.2~0.8。制备方法:1)将金属氧化物纳米粉、消泡剂先后依次溶于活性稀释剂中得乳液,在乳液中加入环氧树脂,得组分A;2)将胺类固化剂和八苯基氨基聚倍半硅氧烷加入二甲苯中分散均匀得到组分B;3)将组分A和组分B混合,即得含氟硅环氧树脂耐辐射涂料。在使用含氟双酚AF环氧的基础上,采用有机胺和八苯基氨基聚倍半硅氧烷复配固化剂,参与双酚AF型含氟环氧树脂的固化,得到耐辐射性能优异而又不牺牲力学性能的涂层材料。
-
公开(公告)号:CN116355338A
公开(公告)日:2023-06-30
申请号:CN202310362792.6
申请日:2023-04-07
Applicant: 厦门大学
IPC: C08L29/04 , C08J5/18 , C08K5/13 , C08K5/55 , C08K5/1545 , A61L15/24 , A61L15/20 , A61L15/18 , A61L15/4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自黏附柔性复合膜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由交联剂溶液、聚乙烯醇、多元醇和去离子水反应制成,该交联剂溶剂由含邻苯二酚单体、能形成交联结构的多臂硼酸单体、碱和去离子水混合反应制成,该多元醇为一缩二乙二醇或三缩乙二醇。本发明将黏性因子邻苯二酚引入了硼酸酯聚合物体系中,同时借助了多元醇的增韧作用,使制备的薄膜具有优异的柔韧性、自黏附能力、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以及出色的机械强度和化学稳定性。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