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全空间可见的星载GPS接收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05652289B

    公开(公告)日:2017-12-08

    申请号:CN201610171543.9

    申请日:2016-03-2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全空间可见的星载GPS接收系统,包含GPS天线、抗干扰滤波器、低噪声放大器、合路器、表面声波滤波器、射频前端接收器、通道相关器和中央处理单元;中央处理单元对通道相关器输出的电文进行捕获和跟踪,当捕获到大于或等于N颗GPS导航星时,根据星体姿态信息和GPS天线的安装角度,计算出2副天线根部垂直平分线±δ°范围内的GPS导航星,按照GPS导航星偏离垂直平分线的偏离角度由小到大依次剔除±δ°范围内的GPS导航星,保证剔除后剩余的GPS导航星大于或等于N颗;利用剩余的GPS导航星的电文,计算星体的位置信息和时间信息。本发明使得卫星在非对地定向或进行大角度的摆动时依旧可以稳定的捕获GPS卫星,实现准确的定位和授时功能。

    一种具有高水平微重力环境的返回式卫星

    公开(公告)号:CN106394932A

    公开(公告)日:2017-02-15

    申请号:CN201610847630.1

    申请日:2016-09-23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4G1/10 B64G1/2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具有高水平微重力环境的返回式卫星,包括返回舱、制动舱、服务舱和密封舱,密封舱底部的下封顶为外凸的圆形曲面薄壳结构,下封顶圆周边缘设置有6个姿控推力器安装孔,每个安装孔的外缘焊接有姿控推力器安装支架,姿控推力器的推力不大于2N,每个安装支架的外缘均设置有约束阻尼层,所述约束阻尼层由约束层和阻尼层粘合在一起,约束层和阻尼层为尺寸相同的圆环;服务舱内设置有卫星上的微振动源,返回舱和密封舱内设置有微重力实验载荷,微振动源与微重力实验载荷之间设置不少于5个的螺栓连接,本发明着重解决姿控推力器和流体回路系统对返回式卫星微重力环节的扰动,使返回式卫星的瞬态微振动和微振动环境取得较大的提升。

    一种适用于惯性空间观测卫星的热环境保障设计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9858151B

    公开(公告)日:2023-04-18

    申请号:CN201910094884.4

    申请日:2019-01-31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适用于惯性空间观测卫星的热环境保障设计方法:(1)、确定惯性空间观测卫星本体坐标系和固定对日面;(2)、设计姿态控制算法,使卫星观测时星体各面可能出现的最大太阳照射角与热控设计对星体的受照约束中所要求的卫星本体各面最大太阳照射角约束之间的差距最小;(3)、协同设计观测卫星星体固定对日面遮阳装置尺寸和科学观测约束条件,使得卫星执行满足观测约束条件的观测任务时,始终满足星体受照约束要求;(4)、判断步骤(3)所确定的观测约束是否在科学观测可接受范围内,是,则结束,否则,重新执行步骤(2)~(4)。本发明为卫星平台和有效载荷热控设计提供较好的太阳受照条件,降低了卫星热控系统设计难度。

    一种用于惯性空间观测卫星的能源保障设计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9657417B

    公开(公告)日:2023-04-18

    申请号:CN201910094899.0

    申请日:2019-01-31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惯性空间观测卫星的能源保障设计方法:(1)、根据卫星基本构型和太阳翼安装方向,确定惯性空间观测卫星本体坐标系和固定对日面;(2)、基于固定对日面,进行姿态控制算法设计,在保证观测所需的观测指向和观测覆盖的前提下,使单次观测过程中太阳矢量与帆板安装轴垂直面的夹角最小;(3)、基于姿态控制算法设计结果,针对太阳矢量的变化规律,设计太阳翼跟踪算法,使整星在观测全程中获得能量最大;(4)、判断观测全程卫星所获得的是否足能源设计要求,是,则结束,否则,重新执行步骤(1)~(4)。本发明可为卫星系统提供极好的太阳电池片受照条件,降低卫星能源系统设计难度,确保整星能源供应。

    空间X射线探测定位精度地面试验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9765636B

    公开(公告)日:2020-10-23

    申请号:CN201910073665.8

    申请日:2019-01-25

    Abstract: 空间X射线探测定位精度地面试验方法,首先模拟望远镜图像重建精度,然后进行卫星姿态保障精度验证、望远镜指向变化影响验证,最后计算得到望远镜对空间X射线探测定位精度验证结果。本发明基于非位置敏感的准直型探测器直接解调方法,建立空间X射线探测定位精度地面试验方法及步骤,并利用卫星测试、真空热试验等试验项目验证空间X射线定位精度;利用非位置敏感准直型探测器点扩展函数与安装基准的变化关系,通过地面真空试验测量安装基准变化,验证了空间环境变化对空间X射线探测定位的影响。

    一种基于数字双胞胎的在轨卫星状态监测与预测方法及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0032168A

    公开(公告)日:2019-07-19

    申请号:CN201910219288.4

    申请日:2019-03-21

    Abstract: 一种基于数字双胞胎的在轨卫星状态监测与预测方法及系统,根据需要监测的目标卫星,建立卫星数字双胞胎;读取需要监测的目标卫星在轨遥测下行数据,根据在轨遥测下行数据,配置数字双胞胎的自身运行状态,使其与在轨卫星一致,形成与在轨状态配置一致的数字双胞胎;通过与在轨状态配置一致的数字双胞胎,查看该数字双胞胎运行过程中的相关变量状态,实现对在轨卫星状态监测;通过与在轨状态配置一致的数字双胞胎,根据任务需要对该数字双胞胎发送控制指令,加速数字双胞胎运行,观察该数字双胞胎加速运行结果,实现对在轨卫星状态的预测。

    一种用于惯性空间观测卫星的能源保障设计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9657417A

    公开(公告)日:2019-04-19

    申请号:CN201910094899.0

    申请日:2019-01-31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惯性空间观测卫星的能源保障设计方法:(1)、根据卫星基本构型和太阳翼安装方向,确定惯性空间观测卫星本体坐标系和固定对日面;(2)、基于固定对日面,进行姿态控制算法设计,在保证观测所需的观测指向和观测覆盖的前提下,使单次观测过程中太阳矢量与帆板安装轴垂直面的夹角最小;(3)、基于姿态控制算法设计结果,针对太阳矢量的变化规律,设计太阳翼跟踪算法,使整星在观测全程中获得能量最大;(4)、判断观测全程卫星所获得的是否足能源设计要求,是,则结束,否则,重新执行步骤(1)~(4)。本发明可为卫星系统提供极好的太阳电池片受照条件,降低卫星能源系统设计难度,确保整星能源供应。

    一种具有高水平微重力环境的返回式卫星

    公开(公告)号:CN106394932B

    公开(公告)日:2018-10-26

    申请号:CN201610847630.1

    申请日:2016-09-23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具有高水平微重力环境的返回式卫星,包括返回舱、制动舱、服务舱和密封舱,密封舱底部的下封顶为外凸的圆形曲面薄壳结构,下封顶圆周边缘设置有6个姿控推力器安装孔,每个安装孔的外缘焊接有姿控推力器安装支架,姿控推力器的推力不大于2N,每个安装支架的外缘均设置有约束阻尼层,所述约束阻尼层由约束层和阻尼层粘合在一起,约束层和阻尼层为尺寸相同的圆环;服务舱内设置有卫星上的微振动源,返回舱和密封舱内设置有微重力实验载荷,微振动源与微重力实验载荷之间设置不少于5个的螺栓连接,本发明着重解决姿控推力器和流体回路系统对返回式卫星微重力环节的扰动,使返回式卫星的瞬态微振动和微振动环境取得较大的提升。

    一种适用于低轨任务后航天器离轨的增阻型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2358438B

    公开(公告)日:2014-04-02

    申请号:CN201110254491.9

    申请日:2011-08-31

    Abstract: 一种适用于低轨任务后航天器离轨的增阻型装置,包括柔性薄膜(2)、气瓶(3)、电源(4)、推力筒(5)、控制器(6)、火工解锁装置(8)以及内部支撑结构(7)和外部支承结构(1);内部支承结构(7)和外部支承结构(1)构成的主结构及内部空间呈柱状,主结构通过安装面(9)与航天器内部连接;内部支承结构(7)有上下两个圆形板状结构,上面的板状结构为舱盖部分,通过解锁螺栓(8)与外部支承结构(1)固定连接或解锁;下面的板状结构为设备支架,靠近外部安装面(9)的支架面安装了气瓶(3)、电源(4)、控制器(6),下面的板状结构与推力筒(5)相连,推力筒(5)采用两级套接、剪切销式形式;上下板状结构间用于存放折叠压缩成型的柔性薄膜(2)。

    一种适用于低轨任务后航天器离轨的增阻型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2358438A

    公开(公告)日:2012-02-22

    申请号:CN201110254491.9

    申请日:2011-08-31

    Abstract: 一种适用于低轨任务后航天器离轨的增阻型装置,包括柔性薄膜(2)、气瓶(3)、电源(4)、推力筒(5)、控制器(6)、火工解锁装置(8)以及内部支撑结构(7)和外部支承结构(1);内部支承结构(7)和外部支承结构(1)构成的主结构及内部空间呈柱状,主结构通过安装面(9)与航天器内部连接;内部支承结构(7)有上下两个圆形板状结构,上面的板状结构为舱盖部分,通过解锁螺栓(8)与外部支承结构(1)固定连接或解锁;下面的板状结构为设备支架,靠近外部安装面(9)的支架面安装了气瓶(3)、电源(4)、控制器(6),下面的板状结构与推力筒(5)相连,推力筒(5)采用两级套接、剪切销式形式;上下板状结构间用于存放折叠压缩成型的柔性薄膜(2)。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