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4038934B
公开(公告)日:2024-02-09
申请号:CN202111123932.1
申请日:2021-09-24
Applicant: 北京科技大学
IPC: H01L31/18 , H01L31/031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共掺杂一维SiC纳米结构的高温紫外光电探测器制备方法,步骤包括:对碳化硅单晶片掺杂得到铝氮共掺杂碳化硅;通过阳极电化学刻蚀法在铝氮共掺杂碳化硅表面形成一维碳化硅;取一维碳化硅溶解形成分散液滴于二氧化硅片上,分散剂挥发后在二氧化硅片表面形成分散平铺的一维碳化硅;在二氧化硅片上的一维碳化硅两端蒸镀高温合金电极;二氧化硅片退火氧化在一维碳化硅表面封装二氧化硅层。本发明提供的基于共掺杂一维SiC纳米结构的高温紫外光电探测器制备方法,制作简单、紫外光检测率高、能够适应高温环境且高温环境服役时间较长。
-
公开(公告)号:CN114171673A
公开(公告)日:2022-03-11
申请号:CN202111269516.2
申请日:2021-10-29
Applicant: 北京科技大学
IPC: H01L41/22 , H01L41/253 , H01L41/23 , H01L41/2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N掺杂的SiC纳米结构阵列构建的具有全天候服役能力的压电纳米发电机的制备方法,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科学与能源材料技术领域,其步骤包括:制备N掺杂的碳化硅,制备自支撑的碳化硅纳米结构阵列薄膜,对碳化硅纳米结构阵列薄膜性能优化,及构筑具有全天候服役能力的压电纳米发电机等过程。本发明提供的基于N掺杂的SiC纳米结构阵列构建的具有全天候服役能力的压电纳米发电机的制备方法,制得的压电纳米发电机受到沿厚度方向的外力时,在宏观上表现出显著的电信号输出。并且,制得的压电纳米发电机在‑80℃~80℃的温度和0‑100%的相对湿度条件下工作300‑500天仍然能够保持稳定输出。
-
公开(公告)号:CN103128247A
公开(公告)日:2013-06-05
申请号:CN201310082275.X
申请日:2013-03-15
Applicant: 北京科技大学
IPC: B22D11/16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冶金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利用低压缩比生产特厚板的方法。其技术方案如下:(1)利用国内学者叶凡新凝固传热模型计算铸坯中心固相率为0.75-0.95;(2)在凝固末端进行压下10-30mm。本方法的特点是:从表面到高温中心部的压下变形可有效地使中心疏松压合,可以有效解决厚板或特厚板探伤不合格的问题,确保压缩比在1.5时所生产的厚板探伤合格率仍然能高达95%。该方法可对普通连铸厚板生产工艺生产出内部质量良好的特厚钢板,实现了大幅度降低铸坯中心疏松的目的,设备易得,操作方法简单,可以广泛推广应用于工业。
-
公开(公告)号:CN1564356A
公开(公告)日:2005-01-12
申请号:CN200410008755.2
申请日:2004-03-17
Applicant: 北京科技大学
Abstract: 一种制备醇类燃料电池阳极PtRu/C二元复合催化剂的方法,涉及到直接甲醇燃料电池阳极碳载催化剂的制备。本发明先用含有弱还原剂亚锡酸的高碱性溶液对炭黑载体进行处理,使炭黑表面活性点分布均匀;然后加入含有高价钌的氯铂酸溶液,使钌离子和氯铂酸根离子同时或依次在炭黑表面活性点上还原并沉积;最后将铂和钌的存在形态进行优化,可生成PtRu高度均匀分散、对醇类电氧化催化活性高的纳米PtRu/C二元复合催化剂,在较低的铂载量条件下就具有良好的醇类电氧化催化活性,且具有强的抗CO中毒能力。本发明所制备的产品不仅可以用于直接甲醇燃料电池阳极催化剂,同时还可以用于其它燃料电池阴、阳极催化剂,以及气体重整、有机物裂解、污染物燃烧,以及有机物合成等许多领域。
-
公开(公告)号:CN114171673B
公开(公告)日:2025-05-02
申请号:CN202111269516.2
申请日:2021-10-29
Applicant: 北京科技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N掺杂的SiC纳米结构阵列构建的具有全天候服役能力的压电纳米发电机的制备方法,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科学与能源材料技术领域,其步骤包括:制备N掺杂的碳化硅,制备自支撑的碳化硅纳米结构阵列薄膜,对碳化硅纳米结构阵列薄膜性能优化,及构筑具有全天候服役能力的压电纳米发电机等过程。本发明提供的基于N掺杂的SiC纳米结构阵列构建的具有全天候服役能力的压电纳米发电机的制备方法,制得的压电纳米发电机受到沿厚度方向的外力时,在宏观上表现出显著的电信号输出。并且,制得的压电纳米发电机在‑80℃~80℃的温度和0‑100%的相对湿度条件下工作300‑500天仍然能够保持稳定输出。
-
公开(公告)号:CN114381866A
公开(公告)日:2022-04-22
申请号:CN202111414788.7
申请日:2021-11-25
Applicant: 北京科技大学
IPC: D04H1/74 , D01D5/00 , D01F6/48 , D01F1/10 , D06M15/643 , D06M11/83 , A44C5/00 , D06M101/2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PZT/Ti3C2Tx/PVDF复合柔性纤维膜、柔性纤维膜器件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其中,方法通过使将PVDF粉末和Ti3C2Tx单层纳米片在DMF和丙酮的混合溶液配置成黑色溶胶,再将PZT颗粒加入到上述黑色溶胶中,获得柔性纤维膜前驱体溶液,最后将柔性纤维膜前驱体溶液经静电纺丝处理,获得PZT颗粒被包裹在Ti3C2Tx/PVDF所形成的溶胶内的柔性纤维丝,因此,获得的柔性纤维膜可有效地防止PZT中铅的泄漏,总之,通过本发明制备出的复合柔性纤维膜可将PZT、Ti3C2Tx和PVDF进行复合,使获得的复合柔性纤维膜的压电、介电性能优异,而且还能够防止PZT中铅的泄漏。
-
公开(公告)号:CN114334631A
公开(公告)日:2022-04-12
申请号:CN202111415718.3
申请日:2021-11-25
Applicant: 北京科技大学
IPC: H01L21/225 , H01L31/103 , H01L31/18 , H01L41/18 , H01L41/3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共掺杂SiC纳米材料的传感器的制备方法,通过将硼铝共掺杂到碳化硅中,能够将碳化硅的光响应范围由紫外光区扩展到可见光区的同时,也提升了碳化硅在光照条件下的光生载流子浓度,从而进一步优化了其光响应能力,提高了视觉传感的灵敏度;此外,通过将氮掺杂到硼铝共掺杂的碳化硅中,能够增加碳化硅的结构不对称性,从而提升了其压电系数,增加其压电响应能力,进而提高了触觉传感的灵敏度;基于对硼铝氮共掺杂碳化硅进行阳极电化学刻蚀处理,可得到形貌不同的一维碳化硅纳米结构,使一体化传感器可应用于更广泛的环境中。总之,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操作过程简单、实用性强的基于共掺杂SiC纳米材料的传感器的制备方法。
-
公开(公告)号:CN106813101A
公开(公告)日:2017-06-09
申请号:CN201510849970.3
申请日:2015-11-27
Applicant: 国网智能电网研究院 , 国家电网公司 , 北京科技大学 , 国网安徽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E60/321 , Y02E60/327 , F17C11/005 , C01B3/0031 , F17C13/00 , F17C2203/0329 , F17C2205/0341 , F17C2221/012 , F17C2223/0123 , F17C2225/0123 , F17C2270/0763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金属氢化物储氢装置,包括罐体、罐体内的通气管道、填料区及填料区内的内部传热介质。该内部传热介质是由孔隙率大(60%~98%)的泡沫镍构成,泡沫镍的空隙内含有储氢合金粉。本发明的优点:1)泡沫镍内部空隙给储氢合金粉提供储存位置,可有效利用罐体内部空间,减小合金粉体积膨胀带来的压力,避免容器变形;2)泡沫镍空隙之间有金属镍阻隔,避免了合金粉的流动堆积;3)使用泡沫镍结构,可使合金粉与氢气的接触面积增大,提高吸放氢的效率;4)合金粉与金属泡沫镍接触面积增大,提高了热量的转换效率;5)使用泡沫镍作为骨架结构,罐体结构简单,体积小,是一种寿命长、安全的储氢装置。
-
公开(公告)号:CN105172574A
公开(公告)日:2015-12-23
申请号:CN201510524542.3
申请日:2015-08-24
Applicant: 北京航天发射技术研究所 ,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 北京科技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驱动轮系统,包括:源动力组件、动力调节组件和动力耦合传动组件;其中,源动力组件包括主电机组和辅助电机,所述辅助电机连接所述动力调节组件,所述动力调节组件连接所述动力耦合组件,所述主电机组连接所述动力耦合组件;所述源动力组件,用于产生动力并传递;所述动力调节组件,用于通过磁流变液固态和液态之间的转换对所述辅助电机传递的动力调节至与主电机的动力相匹配,并传递给所述动力耦合传动组件;所述动力耦合组件,用于将传递的动力减速增扭后输出。本发明提供的电驱动轮系统,改变传统设计方式,以多电机提供耦合动力代替单电机高传动比传动,减小机械产热,提高运行可靠性,并有效改善电驱动轮的经济性。
-
公开(公告)号:CN119150607A
公开(公告)日:2024-12-17
申请号:CN202411168931.2
申请日:2024-08-23
IPC: G06F30/23 , G06F30/28 , G06F119/08 , G06F111/10 , G06F113/08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钢铁冶金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利用数值模拟预测中间包塞棒区域钢液温度的方法,采用该方法能够快速且准确地对中间包内温度分布进行预测,减少现场因为温度不确定性而导致的生产延误,避免温度控制不当造成能源和材料浪费,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同时还可以预防因温度异常而导致的安全事故,保证安全生产,为现场工人提供更加安全的工作环境。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