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装置以及管理方法
    13.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7709611A

    公开(公告)日:2024-03-15

    申请号:CN202310963652.4

    申请日:2023-08-02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管理装置以及管理方法。控制装置从存储装置读出电力消耗量、第一产品组的交货编号和重量的信息、以及第二产品组的交货编号和重量的信息。控制装置基于第一产品组与第二产品组的重量比来按比例分配电力消耗量,分别计算分配给第一产品组的第一电力消耗量和分配给第二产品组的第二电力消耗量。控制装置从存储装置读出第一换算式,将第一电力消耗量和第二电力消耗量输入至第一换算式来分别计算由于从A站到B站的第一产品组的运输而排放的CO2排放量和由于从A站到B站的第二产品组的运输而排放的CO2排放量。

    管理装置、管理方法以及管理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7541424A

    公开(公告)日:2024-02-09

    申请号:CN202310943779.X

    申请日:2023-07-28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管理装置、管理方法以及管理系统。被配置为对从上游侧的第一企业(201)向下游侧的第二企业(101)交货的至少一个产品(202)进行管理的所述第二企业(101)的管理装置(100)包括:第一控制器(130),被配置为将所述产品(202)的识别信息发送至所述第一企业(201);以及第二控制器(120),被配置为对所述产品(202)进行管理。所述第一企业(201)的第一管理装置(200)被配置为基于从所述第一控制器(130)接收到所述识别信息来将第一信息发送至所述第一控制器(130)。所述第一信息是基于由所述产品(202)的制造而排放出的第一二氧化碳量的信息。所述第二控制器(120)被配置为将所述产品(202)与所述第一二氧化碳量相互建立关联地进行管理。

    用于内燃机的气缸盖
    17.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0454293B

    公开(公告)日:2021-01-22

    申请号:CN201910256644.X

    申请日:2019-04-01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用于内燃机的气缸盖。用于内燃机的气缸盖包括:第一气门和第二气门,第一气门和第二气门为进气门或排气门;第一周壁部,第一周壁部限定第一端口,所述第一端口由所述第一气门打开和关闭并与燃烧室连通;以及第一堆焊部,第一堆焊部形成在所述第一周壁部上并用作第一气门座,所述第一气门安置在所述第一气门座上。

    汽缸盖
    18.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9958520B

    公开(公告)日:2020-12-15

    申请号:CN201811557187.X

    申请日:2018-12-19

    Abstract: 提供一种汽缸盖,在所述汽缸盖中,按分别对应于多个燃烧室的每个火花塞孔(35)均设置有2个进气道(37)和2个排气道(39)。2个进气道(37)配置在火花塞孔(35)的一方侧,2个排气道(39)配置在火花塞孔(35)的另一方侧。汽缸盖的水套(40)具备:进气道间流路部(60),其连通于汽缸盖的外部并且在2个进气道(37)之间延伸;排气道间流路部(80),其连通于汽缸盖的外部并且在2个排气道(39)之间延伸;以及中央流路部(50),其连通于进气道间流路部(60)和排气道间流路部(80)并且被划分成包围火花塞孔(35)。

    车载内燃机
    19.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0107421A

    公开(公告)日:2019-08-09

    申请号:CN201910081108.0

    申请日:2019-01-28

    Abstract: 一种车载内燃机,所述车载内燃机具备汽缸体和汽缸盖。在汽缸体内形成有油室。汽缸盖具有多个连接于油室的连通路。汽缸体具有使滞留于油室的油返回到油盘内的油通路。多个连通路包括具有在汽缸盖的上表面开口的第1开口的第1连通路、和具有在汽缸盖的上表面开口的第2开口的第2连通路。第1开口位于比第2开口靠下方的位置。在汽缸盖的上表面,在第1开口与第2开口之间设置有沿与汽缸配列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的延伸壁。

    EGR通道
    20.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06386201U

    公开(公告)日:2017-08-08

    申请号:CN201621064948.4

    申请日:2016-09-20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EGR通道。该EGR通道用于使排气气体的一部分从排气通道回流到进气通道,具有设置在冷却通道近傍的排气气体回流通道,该排气气体回流通道的内周壁中,相向而对的第1侧壁及第2侧壁的内壁面上分别形成有向该排气气体回流通道内部伸出规定伸出长度的第1侧散热片及第2侧散热片,排气气体回流通道被构成为,第1侧壁比第2侧壁更靠近冷却通道的冷媒排出侧,第1侧散热片的规定伸出长度大于第2侧散热片的规定伸出长度。基于该结构,能够合理地利用冷媒将排气气体的热量高效地吸收并排出。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