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前部结构
    11.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6476901B

    公开(公告)日:2018-07-10

    申请号:CN201610586005.6

    申请日:2016-07-22

    Inventor: 山本洋平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前部结构,其能够对随着车辆的行驶而在刮水器收纳部内流动的行驶风越过前柱的下端部并向前侧门侧流出并与侧后视镜接触的情况进行抑制。车辆前部结构(10)具备整流部件(60)。整流部件(60)具有纵壁部(62)和倾斜壁部(64),并且被设置在前围板百叶板(40)上。纵壁部(62)被配置在刮水器收纳部(50)中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且被配置在收纳于刮水器收纳部(50)之中的状态下的臂基部(54A)的车辆前侧,并且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倾斜壁部(64)被配置在收纳于刮水器收纳部(50)中的状态下的臂基部(54A)的车辆前侧,并且从纵壁部(62)的后端部(62R)起沿着臂基部(54A)而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且车辆前侧延伸出。

    车辆前部结构
    12.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6476901A

    公开(公告)日:2017-03-08

    申请号:CN201610586005.6

    申请日:2016-07-22

    Inventor: 山本洋平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前部结构,其能够对随着车辆的行驶而在刮水器收纳部内流动的行驶风越过前柱的下端部并向前侧门侧流出并与侧后视镜接触的情况进行抑制。车辆前部结构(10)具备整流部件(60)。整流部件(60)具有纵壁部(62)和倾斜壁部(64),并且被设置在前围板百叶板(40)上。纵壁部(62)被配置在刮水器收纳部(50)中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且被配置在收纳于刮水器收纳部(50)之中的状态下的臂基部(54A)的车辆前侧,并且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倾斜壁部(64)被配置在收纳于刮水器收纳部且从纵壁部(62)的后端部(62R)起沿着臂基部(54A)而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且车辆前侧延伸出。(50)中的状态下的臂基部(54A)的车辆前侧,并

    车辆侧部结构
    13.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5555647A

    公开(公告)日:2016-05-04

    申请号:CN201480050652.4

    申请日:2014-09-15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25/025 B62D21/15 B62D25/04

    Abstract: 在车辆(10)中,加强板(60)设置在前柱(40)的下端部处,加强板(60)的主体壁部(60A)接合至前柱(40),而加强板(60)的底壁部(60C)接合至车门槛外RF(22)的上壁部(22B)。由此,当前柱(40)将要向后倒塌时,上壁部(22B)从车辆下方支撑加强板(60)的底壁部(60C)。因此,抑制前柱(40)倒塌。此外,车门槛外RF(22)在其表面上接收从加强板(60)输入的负荷。因此,输入至车门槛外RF(22)的负荷被分散,因此能够抑制负荷集中。

    车辆下部构造及顶起方法
    14.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0203177A

    公开(公告)日:2019-09-06

    申请号:CN201910131419.3

    申请日:2019-02-22

    Inventor: 山本洋平

    Abstract: 车辆下部构造具备:剪切板,配设于车辆的前部底面,在成为前侧顶起点的位置形成有向下方突出的顶起用凸部;和悬架构件,配设于剪切板的上方,剪切板具有耐力区域,该耐力区域与顶起用凸部的后方相连,并且在上下方向上与悬架构件的下端面的一部分相对。

    车辆侧部结构
    15.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5555647B

    公开(公告)日:2017-10-27

    申请号:CN201480050652.4

    申请日:2014-09-15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25/025 B62D21/15 B62D25/04

    Abstract: 在车辆(10)中,加强板(60)设置在前柱(40)的下端部处,加强板(60)的主体壁部(60A)接合至前柱(40),而加强板(60)的底壁部(60C)接合至车门槛外RF(22)的上壁部(22B)。由此,当前柱(40)将要向后倒塌时,上壁部(22B)从车辆下方支撑加强板(60)的底壁部(60C)。因此,抑制前柱(40)倒塌。此外,车门槛外RF(22)在其表面上接收从加强板(60)输入的负荷。因此,输入至车门槛外RF(22)的负荷被分散,因此能够抑制负荷集中。

    车身前部结构
    16.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5473426B

    公开(公告)日:2017-10-10

    申请号:CN201480045881.7

    申请日:2014-08-12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21/152 B62D25/025 B62D25/0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身前部结构。在车辆(10)中,下边梁(20)与扭矩盒(54)从前侧被连结在隔板(60)的第一连结部(60A)上。因此,由于下边梁(20)与扭矩盒(54)的接合部被加强,并且抑制了发生碰撞时前轮(12)直接碰撞到该接合部的情况,因此能够抑制以该接合部的剥离为起点的前柱(30)与车厢前壁(50)的接合部的剥离。并且,与前柱(30)和车厢前壁(50)的接合部相比隔板(60)的前部被配置在前侧。因此,由于前轮(12)会先碰撞到隔板(60),并且碰撞载荷会被传递至下边梁(20)、扭矩盒(54)上,因此抑制了过大的碰撞载荷向车厢前壁(50)的输入。并且,由于第一连结部(60A)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因此能够抑制隔板(60)的大型化。

    车身结构
    17.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5189259B

    公开(公告)日:2017-07-04

    申请号:CN201380075429.0

    申请日:2013-09-27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25/04 B62D21/152 B62D25/06 B62D29/002 B62D29/0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身结构,所述车身结构能够抑制或防止从前柱的上部至车顶纵梁的前部的中空封闭截面结构的车身框架部在中途折弯的情况。在车顶纵梁(20)的前部(20A)的作为中空封闭截面部第四封闭截面部中,以填补内部空间的方式而设置有由高刚性发泡部件构成的后侧加强部件(56)。该后侧加强部件(56)的后端部在车辆侧面观察时在车顶纵梁(20)的前部(20A)处以包括与前车顶顶梁(30)连接的连接位置(Y)的方式而配置。另外,后侧加强部件(56)与被设置于从前柱(14)的上部(14A)的根部起包括该上部(14A)与前部(20A)的连接位置(X)在内的范围内的前侧加强部件(54)一体化。

    车辆后部结构
    18.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4973134A

    公开(公告)日:2015-10-14

    申请号:CN201510155858.X

    申请日:2015-04-02

    Inventor: 山本洋平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车辆后部结构。在车辆后部结构中,布置在前骨架的端部的凸缘部与在后轮胎罩的轮胎罩外构件和轮胎罩内构件之间的接合凸缘部接合,所述前骨架沿后围上盖板的前缘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接合凸缘部为在车身侧部中刚性高的区域。而且,前骨架的凸缘部与轮胎罩外构件的凸缘部和轮胎罩内构件的凸缘部以三层重叠的形式接合。由此,在前骨架和车身侧部之间的接合刚性比在此之前的要好。

    车辆后部结构
    19.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4973134B

    公开(公告)日:2018-03-30

    申请号:CN201510155858.X

    申请日:2015-04-02

    Inventor: 山本洋平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车辆后部结构。在车辆后部结构中,布置在前骨架的端部的凸缘部与在后轮胎罩的轮胎罩外构件和轮胎罩内构件之间的接合凸缘部接合,所述前骨架沿后围上盖板的前缘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接合凸缘部为在车身侧部中刚性高的区域。而且,前骨架的凸缘部与轮胎罩外构件的凸缘部和轮胎罩内构件的凸缘部以三层重叠的形式接合。由此,在前骨架和车身侧部之间的接合刚性比在此之前的要好。

    汽车的车身侧部结构
    20.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5102309B

    公开(公告)日:2017-04-12

    申请号:CN201380075120.1

    申请日:2013-03-26

    Inventor: 山本洋平

    Abstract: 本发明对微小重叠碰撞时的车厢的变形进行抑制。在车身侧部结构(10)中,外加强件下构件(36)被设为,在位于拐角部(54)的接合部(56)处被相互接合的加强件主体(40)与分割补丁(42)的分割结构。因此,在微小重叠碰撞时,在来自前轮(18)的载荷(F)被供给至前柱(14)时,能够使外加强件下构件(36)在其根部附近的接合部(56)处折弯。由此,由于能够降低向下边梁外侧加强件(26)传递的弯矩,因此能够抑制下边梁外侧加强件(26)的纵向弯曲变形,其结果为,能够抑制车厢(22)的变形。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