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7860758A
公开(公告)日:2018-03-30
申请号:CN201711350088.X
申请日:2017-12-15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IPC: G01N21/64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1N21/643 , G01N2021/643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检测伯胺的方法,包括步骤:S1,提供一种具有聚集诱导荧光增强效应的化合物;S2,通过提拉、旋涂或蒸镀的方法将该化合物形成在基底上以制备传感薄膜;或者将该化合物溶解于溶剂中形成浸入液,然后将滤纸条浸入该浸入液中后取出晾干以制备检测试纸;S3,所述伯胺遇到该传感薄膜或检测试纸发出固态荧光,随后该固态荧光在伯胺蒸汽中被淬灭。根据本发明的检测伯胺的方法,可以在聚集态时对伯胺进行灵敏响应,而且,该荧光在伯胺蒸汽中迅速淬灭,而在其他胺,例如仲胺,叔胺和芳香胺时,荧光几乎不变,如此,即可根据其荧光强度的变化实现对伯胺类化合物进行检测。
-
公开(公告)号:CN116875299A
公开(公告)日:2023-10-13
申请号:CN202310788291.4
申请日:2023-06-30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荧光复合材料、薄膜及其制备和应用,通过将弱荧光材料分散在金属有机框架可制备出具有多孔结构的的固态荧光薄膜,改善了弱荧光材料的发光性能,拓展了其应用范围。同时荧光MOF材料内部连续的孔隙为客体分子侵入提供了空间,在孔隙中捕获客体分子不仅增加了客体与主体相互作用的机会,而且还可以富集客体分子,在气体传感器方面有着潜在的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13087637B
公开(公告)日:2022-07-19
申请号:CN202110342537.6
申请日:2021-03-30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IPC: C07C229/44 , C08G61/12 , C09K11/06 , G01N21/6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检测甲基苯丙胺的荧光传感材料,其是具有芳香环和与芳香环直接或者共轭相连的羧酸酯类化合物,其结构通式如下式1所示:其中,n1为1‑50的整数,n2为0‑50的整数,n3为1‑10的整数,n为1‑2000的整数,R1为三苯胺,苯,萘,蒽,芘中的任一种,R2为三苯胺,苯,萘,蒽,芘,芴,噻吩,连二萘,咔唑,喹啉,咪唑,吡啶基中的任一种,R3为烷基。本发明还涉及检测甲基苯丙胺的方法。根据本发明的用于检测甲基苯丙胺的荧光传感材料,与甲基苯丙胺的蒸气作用可以在短时间内发生明显荧光增强,根据其荧光强度的增加即可在空气中实现对甲基苯丙胺的检测。
-
公开(公告)号:CN111721744A
公开(公告)日:2020-09-29
申请号:CN202010062428.4
申请日:2020-01-19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所公开的一种荧光薄膜传感器的制备方法,该方法包括获取基底,采用紫外臭氧清理设备对基底的上表面进行照射,得到改性后的基底,在改性后的基底的上表面制备荧光传感薄膜,得到荧光薄膜传感器。基于本申请实施例,通过紫外臭氧对制备薄膜的基底进行处理,与未经处理的传感器相比,能够提高传感材料的荧光传感器,增强荧光信号变化率,进行能够提高传感器的传感性能,操作工艺简单,成本低廉,具有普适性。
-
公开(公告)号:CN106748976B
公开(公告)日:2020-03-27
申请号:CN201611032723.5
申请日:2016-11-14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IPC: C07D213/127 , C07D213/22 , C09K11/06 , G01N21/64 , C08G83/0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沙林毒剂及其模拟物检测的荧光探针,包括负载于基底上的具有式I结构的化合物: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用于沙林毒剂及其模拟物检测的荧光探针的合成方法和应用。根据本发明的应用,当该荧光探针中的具有式I结构的化合物接触到空气中的沙林或DCP时,其荧光强度和发射波长都会发生变化,即可实现对沙林和DCP的气相检测。具有式I结构的化合物可具有一个或多个三联吡啶,当沙林或DCP与分子中某个三联吡啶中的某一个吡啶发生反应,即发生由荧光探针到沙林或DCP的电荷转移,同时也会发生从聚合物核到外围基团的能量转移,导致整个分子的荧光淬灭,从而表现出优秀的传感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06380423A
公开(公告)日:2017-02-08
申请号:CN201610724646.3
申请日:2016-08-25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IPC: C07C249/16 , C07C251/88 , C09K11/06 , G01N21/64 , G01N21/7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类可检测有机磷酸酯类神经毒剂模拟物的化合物及其应用,其结构通式如下所示: 用于制备溶液、薄膜或者试纸,根据颜色或荧光的变化检测有机磷酸酯类神经毒剂模拟物。本发明制备方法简单、产率高、易分离、纯度高,对有机磷神经毒剂模拟物的响应灵敏,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溶液或气相中的有机磷神经毒剂模拟物。
-
公开(公告)号:CN103694269B
公开(公告)日:2016-04-27
申请号:CN201310613296.X
申请日:2013-11-27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检测仲胺的化合物及其制备和应用,该化合物含有硼酯及与其通过共轭结构相连氟硼吡咯结构单元其结构通式如(I)所示,其中R1和R2各自独立的选自苯、萘、蒽、芘、咔唑、三苯胺、连二萘、噻吩、喹啉、咪唑、罗丹明;其制备方法简单、产率高、易分离、纯度高。本发明的化合物结构新颖,对仲胺的检测快速灵敏,其与仲胺发生作用时,薄膜的颜色由红色变为紫色,且荧光发生淬灭;由该类化合物制备的试纸和薄膜与仲胺作用后,在几分钟内颜色和荧光均发生明显改变,肉眼可见,可以十分方便地对仲胺进行鉴别。
-
公开(公告)号:CN104596954A
公开(公告)日:2015-05-06
申请号:CN201410756494.6
申请日:2014-12-10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邻对位醛基取代的芳基酚检测过氧化物的方法,包括:制备邻对位醛基取代的芳基酚,然后配制等摩尔比邻对位醛基取代的芳基酚与脂肪族胺的复合物的溶液,将溶液涂到基底表面,挥发除去溶剂即得传感薄膜;将传感薄膜置于过氧化物蒸气氛围中,同时检测光谱信号的变化,即实现对过氧化物的检测。本发明检测方法简单、快速,无需催化剂,解决了材料本身的溶解性和稳定性问题,使薄膜的制备更容易,该传感薄膜可检测低到1ppt的过氧化物蒸气,有望在相应的环境污染、公共安全领域等到广泛应用,同时在相关传感材料的设计方面具有指导意义。
-
公开(公告)号:CN103694269A
公开(公告)日:2014-04-02
申请号:CN201310613296.X
申请日:2013-11-27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检测仲胺的化合物及其制备和应用,该化合物含有硼酯及与其通过共轭结构相连氟硼吡咯结构单元其结构通式如(I)所示,其中R1和R2各自独立的选自苯、萘、蒽、芘、咔唑、三苯胺、连二萘、噻吩、喹啉、咪唑、罗丹明;其制备方法简单、产率高、易分离、纯度高。本发明的化合物结构新颖,对仲胺的检测快速灵敏,其与仲胺发生作用时,薄膜的颜色由红色变为紫色,且荧光发生淬灭;由该类化合物制备的试纸和薄膜与仲胺作用后,在几分钟内颜色和荧光均发生明显改变,肉眼可见,可以十分方便地对仲胺进行鉴别。
-
公开(公告)号:CN101899021B
公开(公告)日:2012-08-29
申请号:CN201010228372.1
申请日:2010-07-16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IPC: C07D285/14 , C08G61/12 , C09K11/06 , G01N21/6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类荧光化合物及其在检测痕量甲基苯丙胺中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荧光化合物结构通式为:式中R1、R2分别为三苯胺,苯,萘,蒽,芘,芴,连二萘,咔唑,苯并噻吩,吩噻嗪基和罗丹明中的一种荧光取代基及其衍生物,R3为烷基取代基。本发明提供的荧光化合物与甲基苯丙胺的蒸气作用可以在短时间内发生明显荧光淬灭,根据其荧光强度的淬灭即可实现对甲基苯丙胺的检测,是一类甲基苯丙胺检测的新型荧光传感材料。检测极限达100ppb。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