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考虑聚合物粘弹性的多油层注聚井注入能力评价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5044283B

    公开(公告)日:2016-10-26

    申请号:CN201510398172.3

    申请日:2015-07-0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考虑聚合物粘弹性的多油层注聚井注入能力评价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建立聚合物溶液在岩石多孔介质内渗流时的有效剪切速率模型;2)建立聚合物溶液粘弹性视粘度模型;3)给出注聚井聚合物驱注入能力评价模型建立条件;4)建立多层油藏注聚井地质模型,给出模型参数;5)建立注聚井流动控制方程、多油层渗流控制方程和注聚井与各油层接触面连续性方程;6)列出注聚井和各油层边界条件;7)由有效剪切速率模型、粘弹性视粘度模型、注聚井流动控制方程、各油层渗流控制方程及注聚井与各油层接触面连续性方程成立方程组,在不同注聚井注入压力下求解方程组;8)根据求解结果计算注入量和注入强度,由注入强度评价注聚井的注入能力。

    一种预测新开发区蒸汽辅助重力泄油开发指标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7545102A

    公开(公告)日:2018-01-05

    申请号:CN201710706050.5

    申请日:2017-08-17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预测新开发区蒸汽辅助重力泄油开发指标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对邻近的已开发区,根据静态特征参数进行类别划分;2)在静态特征类别中选若干典型井,分别建立数值机理模型;3)选取开发特征参数,利用数值机理模型求解每个典型井的开发特征参数;4)计算数值机理模型求解出的开发特征参数与实际生产之间的校正系数;5)对新开发区进行相同的静态特征参数类别划分,并按照新开发区拟布井井位所在范围的相关静态参数建立单井对的数值机理模型;6)计算不同静态特征参数类别下的各单井对的开发特征参数;7)对各开发特征参数的结果进校正;8)获取新开发区单井校正后的开发指标;9)获取新开发区全区开发指标。

    一种考虑岩石孔隙压缩系数温敏效应的稠油热采模拟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6050204A

    公开(公告)日:2016-10-26

    申请号:CN201610543424.1

    申请日:2016-07-11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E21B43/2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考虑岩石孔隙压缩系数温敏效应的稠油热采模拟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求取目标区块在不同温度下的岩石孔隙压缩系数;设置热采井注采参数,采用定岩石孔隙压缩系数方法,进行目标区块在某一注热温度下的稠油热采吞吐模拟,得到目标区块在该注热温度下吞吐若干轮次后的加热半径和温度分布;根据目标区块地层温度上升幅度和稠油热采模拟精度的需要,将目标区块在该注热温度下的加热半径范围内的温度按照等温度间隔划分为若干个等级,得到各温度等级的分布范围;将目标区块在该注热温度下的加热范围划分为不同的温度区域;给不同的温度区域赋值不同的岩石孔隙压缩系数,进行目标区块在该注热温度下的稠油热采吞吐模拟开发过程。

    一种油气田相似性的可视化定量评价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3853922B

    公开(公告)日:2016-08-24

    申请号:CN201410068818.7

    申请日:2014-02-27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油气田相似性的可视化定量评价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分别计算目标油气田的六项静态参数在类比油气田中的百分比排序;2)绘制目标油气田静态参数百分比排序的雷达图,形成目标油气田的特征多边形,同时将类比油气田的特征多边形也绘制在同一个雷达图中;3)在雷达图上判断研究目标油气田百分比排序低于5%的参数,也称为“主控因素”;4)计算目标油气田与每一个类比油气田之间的相似度;5)当目标油气田存在“主控因素”时,将主控因素相同、相似度排序在前5且相似度在50%以上的油气田评价为最佳相似油气田;当目标油气田不存在“主控因素”时,则仅以相似度为依据进行评价;6)将步骤5)确定的类比油田的基础数据以表格形式输出,并按照各参数的绝对数值绘制雷达图,供油藏工程研究人员分析使用。

    一种聚合物溶液视粘度的定量表征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5021497A

    公开(公告)日:2015-11-04

    申请号:CN201510398173.8

    申请日:2015-07-0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聚合物溶液视粘度的定量表征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确定聚合物溶液在岩石多孔介质内渗流时的有效剪切速率;2)确定聚合物溶液在岩石多孔介质内渗流时的剪切稀化视粘度;3)确定聚合物溶液在岩石多孔介质内渗流时的剪切增稠视粘度;4)确定聚合物溶液在岩石多孔介质内渗流时全流速范围内统一的聚合物溶液视粘度。本发明可以广泛应用于油田开发研究领域中聚合物溶液在岩石多孔介质内渗流时视粘度的确定,或应用于其它与渗流有关的研究领域中。本发明适用于聚合物溶液在岩石多孔介质内渗流时的全部流动速率范围,克服了现有表征方法聚合物溶液视粘度无限增大的缺点,能更准确地确定聚合物溶液视粘度,可操作性更强,成本更低。

    一种油气田相似性的可视化定量评价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3853922A

    公开(公告)日:2014-06-11

    申请号:CN201410068818.7

    申请日:2014-02-27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油气田相似性的可视化定量评价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分别计算目标油气田的六项静态参数在类比油气田中的百分比排序;2)绘制目标油气田静态参数百分比排序的雷达图,形成目标油气田的特征多边形,同时将类比油气田的特征多边形也绘制在同一个雷达图中;3)在雷达图上判断研究目标油气田百分比排序低于5%的参数,也称为“主控因素”;4)计算目标油气田与每一个类比油气田之间的相似度;5)当目标油气田存在“主控因素”时,将主控因素相同、相似度排序在前5且相似度在50%以上的油气田评价为最佳相似油气田;当目标油气田不存在“主控因素”时,则仅以相似度为依据进行评价;6)将步骤5)确定的类比油田的基础数据以表格形式输出,并按照各参数的绝对数值绘制雷达图,供油藏工程研究人员分析使用。

    一种巨厚潜山裂缝油藏的井网部署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4912537B

    公开(公告)日:2017-10-03

    申请号:CN201510243975.1

    申请日:2015-05-13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巨厚潜山裂缝油藏的井网部署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巨厚潜山裂缝性油藏中部署一套大缝注、小缝采的平面交错、纵向立体、底注顶采的水平井注采井网;其中,大缝注指将注入井部署在巨厚潜山裂缝油藏的大裂缝区,小缝采指将采出井部署在巨厚潜山裂缝油藏的小裂缝区;平面交错是指注入井和采出井投影到平面上之后相互平行但不正对;纵向立体是指水平井在巨厚潜山裂缝性油藏内不同深度平行排列,在平行于重力方向而垂直于主井筒的截面内形成立体井网;底注顶采指注水井布置在巨厚潜山裂缝性油藏底部,采出井布置在巨厚潜山裂缝性油藏顶部。本发明可以有效的解决巨厚潜山储层布井难题,是巨厚潜山裂缝性油藏的一种有效布井方法。

    双水平井蒸汽辅助重力泄油注采井纵向位置的优化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6869884A

    公开(公告)日:2017-06-20

    申请号:CN201710148121.4

    申请日:2017-03-13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E21B43/2406 G06F17/5009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双水平井蒸汽辅助重力泄油注采井纵向位置的优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对储层底部构造进行简化;2)建立储层底部构造的斜度表征参数;3)引入静态描述参数;4)引用双水平井蒸汽辅助重力泄油过程的三个动态指标描述参数5)利用油藏数值模拟方法,得到储层不同底部倾斜程度条件下,注采井处于不同纵向位置时的油藏数值模型的运算结果;6)基于无因次水平井长与三个动态指标描述参数的关系曲线,选取累产油量最大、高峰产油量最大、累积汽油比较低时方案所对应的水平井长度作为最优水平井长度,进而确定最优水平井长度条件下的可采储量厚度和水平生产井距储层底部的最优距离。

    一种蒸汽吞吐有效期的定量测定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6761635A

    公开(公告)日:2017-05-31

    申请号:CN201710065386.8

    申请日:2017-02-06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E21B43/24 E21B47/00 E21B47/06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蒸汽吞吐有效期的定量测定方法。所述测定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测定热采井的井底温度和米采油指数,得到井底温度和米采油指数与时间之间的变化曲线;根据井底温度失效判别标准和井底温度与时间之间的变化曲线得到的时间为第一热采效果失效点;根据米采油指数失效判别标准和米采油指数与时间之间的变化曲线得到的时间为第二热采效果失效点;当第一热采效果失效点与第二热采效果失效点的绝对时间差不超过50天时,第一热采效果失效点和第二热采效果失效点之和的中间值为热采井的有效期;当第一热采效果失效点与第二热采效果失效点的绝对时间差超过50天时,第二热采效果失效点为热采井的有效期。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蒸汽吞吐有效期的定量确定方法,弥补了此方面的空白。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