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7577190A
公开(公告)日:2024-02-20
申请号:CN202311532507.7
申请日:2023-11-16
Applicant: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驱动因子对天然植被土壤呼吸及组分的影响识别方法,属于环境科学技术领域。该方法包括:通过文献调研,提取相关数据,获取反应变量,并将驱动因子和气候条件进行层次分级,对无法从文献中获取的数据通过实地实验补充数据,量化在不同气候植被条件下不同等级的驱动因子对反应变量和土壤呼吸及其组分指标的总体影响大小;计算在驱动因子作用下气候植被条件对土壤呼吸及其组分变化的贡献大小;检验各反应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和重要程度;分析典型气候驱动因子和植被条件对土壤呼吸及其组分的多因素影响。本发明明确了在不同气候条件下自然驱动因子对土壤碳释放过程的影响机理,可为进一步碳循环模拟提供关键参数。
-
公开(公告)号:CN115184242A
公开(公告)日:2022-10-14
申请号:CN202211024720.2
申请日:2022-08-25
Applicant: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 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IPC: G01N15/0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测定黏性土料渗流保护所需反滤粒径的装置及方法,测定装置包括反滤粒径验证器,反滤粒径验证器包括盛装试验所需黏性土样的直筒容器,直筒容器的前端和后端开口,直筒容器的前端设置有高压帽盖,高压帽盖的中部开设有通孔,通孔上设置有导管,导管与高压水源连接;直筒容器的前端设置有砂垫层;直筒容器的后端设置有第二多孔钢板及反滤容器;出水口的下方设置有渗出土水收集器。测定方法包括步骤S1‑S9。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通过不同大小水力比降、不同粒径的反滤材料的多次试验,获得具有一定安全储备水平的黏性土料渗流保护所需粒径的测试方法,对于从根本上提高土石坝防渗安全的保障水平,具有重要的实际价值和理论意义。
-
公开(公告)号:CN113657811A
公开(公告)日:2021-11-16
申请号:CN202111022784.4
申请日:2021-09-01
Applicant: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地下水零超采的井渠结合灌区节水潜力分析方法,包括:基于作物产量、水分生产率、耗水控制最优目标下,确定灌区所在地区的作物灌溉用水净定额的初始值;基于地区农业取水红线确定各作物灌溉用水净定额的最终值;获取灌区的地表水田间节水量、渠系节水量与地表水总节水量;对实现地表水总节水量后的灌区进行地下水灌溉零超采校验;利用基于地下水灌溉零超采节水潜力分析方法,对检验结果为地下水灌溉超采的灌区进行节水量的重新计算。
-
公开(公告)号:CN110879428B
公开(公告)日:2021-03-23
申请号:CN201911187415.3
申请日:2018-06-20
Applicant: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复杂地形条件下相同波段雷达之间重叠区域组网测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雷达反射率空间栅格化处理;步骤2、天气形势的判断;步骤3、复杂地形条件下重叠区域权重判定;步骤4、复杂地形条件下非重叠区域数据确定;步骤5、降雨量反演。本发明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因山丘区雨量观测条件差、雨量站稀疏导致的降雨数据缺失等问题,将提升复杂地形条件下的雷达测雨精度,为复杂地形条件的流域暴雨洪水预警预报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
-
公开(公告)号:CN110485360A
公开(公告)日:2019-11-22
申请号:CN201910586357.5
申请日:2019-07-01
Applicant: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虚拟水库溃决过程的山洪流量计算方法,基于水动力学、土力学、泥沙动力学的相互耦合关系并结合以往计算中忽略的洼地储水量、土壤含水量等对流量的贡献;该方法通过将坡面每一个水文地貌单元假定为一个虚拟水库,将山洪流量分为坡面径流和虚拟水库溃决泄流,建立了坡面水文过程和泥沙侵蚀过程的综合求解算法,以临界起动流速作为控制条件判别临界状态前后坡面产汇流的状态变化,并通过双曲型冲刷公式计算山洪的坡面侵蚀过程,由此计算泄流量,再叠加坡面水文地貌单元的坡面径流量得到山洪总流量。该计算方法具有明确的物理机制,提高了山洪物理过程研究的科学性和流量计算的准确性,为山洪灾害分析和预警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
公开(公告)号:CN118298457A
公开(公告)日:2024-07-05
申请号:CN202410324610.0
申请日:2024-03-21
Applicant: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IPC: G06V40/10 , G06V10/44 , G06V10/25 , G06V10/764 , G06V10/766 , G06V10/82 , G06N3/0464 , G06N3/0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基于神经网络算法的底栖动物种类与数目自动识别的方法,包括S1:搭建Faster R‑CNN网络模型,通过底栖动物图像训练集训练Faster R‑CNN网络,得到训练后的Faster R‑CNN网络;S2:将研究区域已知的同一时刻不同角度的多张底栖动物图像输入训练后的Faster R‑CNN网络,输出区域特征图y1;S3:将S2中的区域特征图y1按底栖动物种类归类,分批次输入CSRNet深度学习网络,输出各种类底栖动物的个数xi;S4:随机抽取一个区域,计算该区域对应的底栖动物图像显示的同一个底栖动物出现的重复率α%;S5:剔除重复后的各种类底栖生物的个数为xi×(1‑α%)。方法结合Faster R‑CNN网络与CSRNet深度学习网络,快速识别底栖动物种类与数目;剔除重复计数的底栖动物,提高底栖动物数目计算的准确度。
-
公开(公告)号:CN117947750A
公开(公告)日:2024-04-30
申请号:CN202410255167.6
申请日:2024-03-06
Applicant: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Abstract: 一种双层钢筋混凝土面板堆石坝。本发明包括坝体,坝坡防渗体的外层钢筋混凝土面板、乳化沥青层Ⅰ、内层钢筋混凝土面板、乳化沥青层Ⅱ、垫层料Ⅰ由外至内依次设置;外层钢筋混凝土面板的垂直缝与内层钢筋混凝土面板的垂直缝错位设置;外层钢筋混凝土面板和内层钢筋混凝土面板的底端与趾板的周边缝设置有多重止水。其有益效果是,坝坡防渗体由两层钢筋混凝土面板构成,两层面板与趾板连接处的周边缝均设置止水,有效提高面板的防渗性能,且面板承受水压能力更强;应力和变形由两层面板共同承担,大大降低面板开裂的可能性。
-
公开(公告)号:CN115018127B
公开(公告)日:2022-11-29
申请号:CN202210510267.X
申请日:2022-05-11
Applicant: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 中国水利学会 , 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
IPC: G06Q10/04 , G06Q50/26 , G06F16/2458 , G06F16/29 , G06F16/21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植被覆盖度变化归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一、收集数据:收集卫星遥感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计算植被覆盖度;收集研究区气象站的气象数据计算潜在蒸散发量;步骤二、数据处理:划分空间数据计算网格;对缺失的数据进行插补延长,得到时间和空间上的连续数据;步骤三、采用皮尔逊相关系数法来分析植被覆盖度对各气候因子响应的滞后时长;步骤四、气候因子及人类活动因素对植被覆盖度变化定量归因计算;步骤五、根据线性斜率变化归因识别植被覆盖度变化的影响;步骤六:确定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植被覆盖度变化的贡献率。本发明能解决气候因子与植被生长存在时滞效应影响的定量描述分析问题,使植被覆盖度变化归因更加真实准确。
-
公开(公告)号:CN115018127A
公开(公告)日:2022-09-06
申请号:CN202210510267.X
申请日:2022-05-11
Applicant: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 中国水利学会 , 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
IPC: G06Q10/04 , G06Q50/26 , G06F16/2458 , G06F16/29 , G06F16/21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植被覆盖度变化归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一、收集数据:收集卫星遥感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计算植被覆盖度;收集研究区气象站的气象数据计算潜在蒸散发量;步骤二、数据处理:划分空间数据计算网格;对缺失的数据进行插补延长,得到时间和空间上的连续数据;步骤三、采用皮尔逊相关系数法来分析植被覆盖度对各气候因子响应的滞后时长;步骤四、气候因子及人类活动因素对植被覆盖度变化定量归因计算;步骤五、根据线性斜率变化归因识别植被覆盖度变化的影响;步骤六:确定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植被覆盖度变化的贡献率。本发明能解决气候因子与植被生长存在时滞效应影响的定量描述分析问题,使植被覆盖度变化归因更加真实准确。
-
公开(公告)号:CN110879428A
公开(公告)日:2020-03-13
申请号:CN201911187415.3
申请日:2018-06-20
Applicant: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复杂地形条件下相同波段雷达之间重叠区域组网测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雷达反射率空间栅格化处理;步骤2、天气形势的判断;步骤3、复杂地形条件下重叠区域权重判定;步骤4、复杂地形条件下非重叠区域数据确定;步骤5、降雨量反演。本发明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因山丘区雨量观测条件差、雨量站稀疏导致的降雨数据缺失等问题,将提升复杂地形条件下的雷达测雨精度,为复杂地形条件的流域暴雨洪水预警预报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