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3910285B
公开(公告)日:2016-08-24
申请号:CN201310005162.X
申请日:2013-01-07
Applicant: 中交一航局第二工程有限公司 , 上海振华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中交公路长大桥建设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沉管隧道建设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沉放驳和管节的连接装置,所述连接装置包括缆索升降机构、缆索挂钩和支墩,所述缆索升降机构设于沉放驳上,所述缆索升降机构通过缆索与设于管节顶部的缆索挂钩连接,所述支墩安装在所述沉放驳的底部并位于所述管节的上方。本发明在沉放驳和管节之间设有支墩,在管节预制完成后的运输过程中,调节缆索升降机构将管节至浮运的合适位置,此时支墩的底部与管节顶部紧密连接,在遇到横流、管节转向等多种情况使得沉放驳颠簸时,由于支墩与管节之间的摩擦作用保证了沉放驳与管节的紧密连接,可避免由管节和沉放驳碰撞所造成的损坏。
-
公开(公告)号:CN117710810B
公开(公告)日:2024-11-08
申请号:CN202311670410.2
申请日:2023-12-07
Applicant: 中交公路长大桥建设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 广东省公路建设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无人机和神经网络的桥梁病害区域的三维定位方法及系统,首先通过无人机对待检测桥梁进行拍摄,生成第一桥梁三维模型,根据第一桥梁三维模型规划巡检路径和多个视点,无人机在多个视点处拍摄桥梁的高分辨率图像;根据所述高分辨图像建立第二桥梁三维模型,通过神经网络对采集到的高分辨率图像进行病害区域的识别;通过多边形拟合算法确定每个病害区域的边界,然后通过相应的算法建立了图片二维点与模型三维点的映射关系,以此实现了病害区域在第二桥梁三维模型上的精确的三维定位。该种方法相比于现有技术中的其它三维定位方法,具有更高的精确性,使得工作人员能直观地从桥梁三维模型上看到病害区域的分布。
-
公开(公告)号:CN117851778B
公开(公告)日:2024-07-09
申请号:CN202410030781.2
申请日:2024-01-09
Applicant: 中交公路长大桥建设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 广东省公路建设有限公司
IPC: G06F18/20 , G06F18/213 , G06N3/0464 , G06N3/08 , G06Q50/0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桥梁暴露度的表观识别方法及系统,涉及数据处理技术领域,包括:加载桥梁基础信息,包括桥梁结构拓扑、部署气候特征和部署地理特征;进行病害统计分析,生成高频病害区域的病害暴露度和高频病害类型;基于病害暴露度大于或等于病害暴露度阈值的高频病害类型,配置高频病害区域的表观病害识别主模型;将高频病害类型从第一病害类型集删除,获得第二病害类型集;结合孪生神经网络,搭建表观病害识别辅模型;合并构建表观病害识别组件对桥梁监测图像进行处理,生成桥梁病害标识区域发送至用户端。本发明解决了传统的桥梁病害识别方法存在病害识别的准确性较差、识别效率较低的技术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5937165B
公开(公告)日:2023-08-25
申请号:CN202211635514.5
申请日:2022-12-19
Applicant: 中交公路长大桥建设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智能检测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移动式螺栓松动智能检测识别方法及系统,所述方法包括:通过移动检测车上设置的图像采集设备进行巡回图像采集,获得视频采集信息;进行关键帧提取,基于关键帧进行螺栓特征分析,确定螺栓特征;进行角度计算和异常特征分析,获得检测识别结果;当检测识别结果满足预警要求时,发送螺栓松动预警信息,并将检测识别结果、螺栓松动预警信息同步上传至云平台进行数据更新管理,解决了螺栓松动监测的覆盖位置与角度相对固定,监测灵活性差,检测识别效率与精度低的技术问题,实现了对移动检测车同步进行位移控制,提高监测灵活性,丰富螺栓松动监测的覆盖位置与角度,全面提升检测识别效率与精度的技术效果。
-
公开(公告)号:CN103910285A
公开(公告)日:2014-07-09
申请号:CN201310005162.X
申请日:2013-01-07
Applicant: 中交一航局第二工程有限公司 , 上海振华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中交公路长大桥建设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沉管隧道建设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沉放驳和管节的连接装置,所述连接装置包括缆索升降机构、缆索挂钩和支墩,所述缆索升降机构设于沉放驳上,所述缆索升降机构通过缆索与设于管节顶部的缆索挂钩连接,所述支墩安装在所述沉放驳的底部并位于所述管节的上方。本发明在沉放驳和管节之间设有支墩,在管节预制完成后的运输过程中,调节缆索升降机构将管节至浮运的合适位置,此时支墩的底部与管节顶部紧密连接,在遇到横流、管节转向等多种情况使得沉放驳颠簸时,由于支墩与管节之间的摩擦作用保证了沉放驳与管节的紧密连接,可避免由管节和沉放驳碰撞所造成的损坏。
-
公开(公告)号:CN117851778A
公开(公告)日:2024-04-09
申请号:CN202410030781.2
申请日:2024-01-09
Applicant: 中交公路长大桥建设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 广东省公路建设有限公司
IPC: G06F18/20 , G06F18/213 , G06N3/0464 , G06N3/08 , G06Q50/0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桥梁暴露度的表观识别方法及系统,涉及数据处理技术领域,包括:加载桥梁基础信息,包括桥梁结构拓扑、部署气候特征和部署地理特征;进行病害统计分析,生成高频病害区域的病害暴露度和高频病害类型;基于病害暴露度大于或等于病害暴露度阈值的高频病害类型,配置高频病害区域的表观病害识别主模型;将高频病害类型从第一病害类型集删除,获得第二病害类型集;结合孪生神经网络,搭建表观病害识别辅模型;合并构建表观病害识别组件对桥梁监测图像进行处理,生成桥梁病害标识区域发送至用户端。本发明解决了传统的桥梁病害识别方法存在病害识别的准确性较差、识别效率较低的技术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7710810A
公开(公告)日:2024-03-15
申请号:CN202311670410.2
申请日:2023-12-07
Applicant: 中交公路长大桥建设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 广东省公路建设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无人机和神经网络的桥梁病害区域的三维定位方法及系统,首先通过无人机对待检测桥梁进行拍摄,生成第一桥梁三维模型,根据第一桥梁三维模型规划巡检路径和多个视点,无人机在多个视点处拍摄桥梁的高分辨率图像;根据所述高分辨图像建立第二桥梁三维模型,通过神经网络对采集到的高分辨率图像进行病害区域的识别;通过多边形拟合算法确定每个病害区域的边界,然后通过相应的算法建立了图片二维点与模型三维点的映射关系,以此实现了病害区域在第二桥梁三维模型上的精确的三维定位。该种方法相比于现有技术中的其它三维定位方法,具有更高的精确性,使得工作人员能直观地从桥梁三维模型上看到病害区域的分布。
-
公开(公告)号:CN115937165A
公开(公告)日:2023-04-07
申请号:CN202211635514.5
申请日:2022-12-19
Applicant: 中交公路长大桥建设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智能检测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移动式螺栓松动智能检测识别方法及系统,所述方法包括:通过移动检测车上设置的图像采集设备进行巡回图像采集,获得视频采集信息;进行关键帧提取,基于关键帧进行螺栓特征分析,确定螺栓特征;进行角度计算和异常特征分析,获得检测识别结果;当检测识别结果满足预警要求时,发送螺栓松动预警信息,并将检测识别结果、螺栓松动预警信息同步上传至云平台进行数据更新管理,解决了螺栓松动监测的覆盖位置与角度相对固定,监测灵活性差,检测识别效率与精度低的技术问题,实现了对移动检测车同步进行位移控制,提高监测灵活性,丰富螺栓松动监测的覆盖位置与角度,全面提升检测识别效率与精度的技术效果。
-
公开(公告)号:CN119027802A
公开(公告)日:2024-11-26
申请号:CN202410916360.X
申请日:2024-07-09
Applicant: 中交公路长大桥建设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 广东湾区交通建设投资有限公司 , 广东省公路建设有限公司
IPC: G06V20/10 , G06V10/26 , G06V20/70 , G06V10/774 , G06V10/764 , G06V10/9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桥梁混凝土结构施工质量智能识别评估系统,包括现场数据采集子系统和云计算子系统;针对不同的桥梁构件,综合使用不同设备进行外观图像采集;利用语义分割算法识别混凝土外观缺陷,计算缺陷尺寸特征,提出适用于图像数据的混凝土外观质量状况评估模型;将人工智能识别评估算法部署至云服务器,实现对桥梁混凝土外观质量的高效、准确、快速评估。
-
公开(公告)号:CN118636300A
公开(公告)日:2024-09-13
申请号:CN202410508674.6
申请日:2024-04-26
Applicant: 中交公路长大桥建设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IPC: B28C7/02 , B28C9/02 , G16C60/00 , G06F30/25 , G16Y10/30 , G16Y20/10 , G16Y40/10 , G16Y40/35 , G06F111/06 , G06F113/0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混凝土拌合温度控制方法及系统,方法包括:基于物联网技术,实时采集拌合物在不同阶段的温度数据;建立混凝土拌合物出机温度计算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以成本最优为目标函数的数学模型,利用SLSQP算法进行目标优化设计;基于采集到的温度数据和预设的控制算法开发智能温控系统,并与自动化控制系统集成,所述温控系统可将计算得到的比例数据发送给加料梁的控制系统,实现对加料过程的自动化控制。本发明实现了在满足混凝土拌合温度要求的同时,最小化降温材料的成本,降低了整体施工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通过精确控制降温材料的添加量,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消耗,达到成本最优化。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