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微流控胶体颗粒分离装置及分离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4917754A

    公开(公告)日:2022-08-19

    申请号:CN202210484907.4

    申请日:2022-05-06

    Applicant: 东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微流控胶体颗粒分离装置及分离方法,一种微流控胶体颗粒分离装置包括微流体主通道、分离通道及侧通道;分离通道包括一级分离通道和二级分离通道;一级分离通道和二级分离通道沿微流体主通道的流动方向呈前后布置;在一级分离通道和二级分离通道出口分别设置一个侧通道;在微流体主通道中通入含有所需分离胶体颗粒的电解质溶液;在一级分离通道出口的侧通道和二级分离通道出口的侧通道通入不同浓度的具有与微流体主通道内电解质溶液相同电解质的溶液。本发明基于扩散电泳对细微胶体颗粒进行分离,与以往分离技术相比,具有装置结构简单、分离成本低、无需对胶体颗粒预处理,不会对胶体颗粒产生其他影响等特点。

    一种树肋-孔网络相变储能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9737784B

    公开(公告)日:2021-05-04

    申请号:CN201811551590.1

    申请日:2018-12-18

    Applicant: 东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树肋‑孔网络相变储能装置,包括封闭的保温外壳,中心有中心管道,侧面设置有环形管道。中心管道外围设置有若干个主肋结构,主肋结构由若干纵向布置的矩形金属肋片焊接而成,横截面为树杈形状,主肋结构内以及相邻两个主肋结构之间设置有孔网络结构,孔网络结构的横截面为网状,主肋结构与孔网络结构之间的空隙内填充有相变材料。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结构紧凑,能够有效的减少储能装置中的低导热率区域的面积,进一步提高相变储能装置的储能效率,可有效提高相变储能装置中的相变材料的相变速率,保证储能装置高效运行。

    一种多重网格化相变储能装置、泵驱换热系统及换热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1397419A

    公开(公告)日:2020-07-10

    申请号:CN202010207426.X

    申请日:2020-03-23

    Applicant: 东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重网格化相变储能装置、泵驱换热系统及换热方法,多重网格化相变储能装置由壳体、传热管道、泡沫金属及相变材料组成,多重网格化相变储能装置中的传热管道包括入口管段、出口管段以及入口管段与出口管段之间的换热管段;换热管段对称的分布在壳体内部,水平方向管段为多重网格化结构,不同级换热管段的管长和管径根据仿生学原理构成,从而构造出从中心到四周的最佳热流通道。本发明多重网格化相变储能装置作为泵驱回路的散热冷端,能够在极端散热环境下满足高功耗、间歇性工作设备的热管理需求。

    一种相变储热单元的结构优化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0750861A

    公开(公告)日:2020-02-04

    申请号:CN201910862981.3

    申请日:2019-09-11

    Applicant: 东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相变储热单元的结构优化方法,基于等效热容法的板翅式相变储能换热器储热单元传热模型,建立了以储热密度和储热速度为优化目标的双目标优化模型,采用Pareto群体分级排序确定个体适应度,同时引入小生境技术,避免种群进化过程中早熟收敛,保持了种群多样性;提出了小生境数计算模型,依据小生境数和群体排序技术实现小生境技术;分别采用算术交叉和高斯变异,平衡了种群深度搜索和广度搜索能力,避免算法陷入局部最优,实现Pareto最优前沿面分布均匀的目标。本发明优化设计后的板翅式相变储能换热器,具有质量小,储热量大的显著特点。

    一种强化沸腾的换热结构
    15.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9099741A

    公开(公告)日:2018-12-28

    申请号:CN201810572973.0

    申请日:2018-06-05

    Applicant: 东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强化沸腾的换热结构,该换热结构为由换热面螺旋形成的圈状螺旋线形结构,所述换热面包括底边和顶边,相邻两圈中内圈的顶边在底边平面的投影与相邻两圈中外圈的底边重合;所述换热面由相间隔的亲水区域和疏水区域构成;相邻两圈换热面之间为等距分布,前一圈的最后一个换热面与后一圈的第一个换热面相连接,形成螺旋线形结构,换热面与换热面之间有因为加工而形成的沟槽。本发明换热结构的换热表面拥有高效的换热性能,既通过规则排列的柱状微结构大大增加了汽化核心数,又保证汽泡能够从光滑亲水区域及时脱离换热表面和确保液体的及时补充,从而达到降低壁面过热度和延缓干烧危机的目的。

    一种壳核功能材料的制备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5498656B

    公开(公告)日:2017-05-17

    申请号:CN201511009230.5

    申请日:2015-12-28

    Applicant: 东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壳核功能材料的制备装置,包括微流控集成芯片、微流体驱动装置以及壳核功能材料收集器,微流控集成芯片包括外相输入通道、中间相输入通道、内相输入通道、双重乳液生成微结构以及功能材料输出通道,还包括位于双重乳液生成微结构和功能材料输出通道之间的仿生分裂阵列、介电电泳调心微单元、液膜固化微单元、微球外表面功能化微单元和功能填料加载和均化微单元。本发明制备装置,不仅充分利用微流控芯片的空间,使得芯片结构布局紧凑合理,还实现了快速、高效制备高质量壳核功能材料的目的,在保证双重乳液球形度、同心度和尺寸均一性的条件下大幅提高功能材料的制备效率,实现了具备优异可控性的规模化、连续化生产。

    一种适用于高寒地区的淡水生成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5180466B

    公开(公告)日:2017-04-19

    申请号:CN201510627393.3

    申请日:2015-09-28

    Applicant: 东南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E10/4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适用于高寒地区的淡水生成装置,由太阳能集热系统、淡水生成系统、辅助电力系统和控制器组成。所述的太阳能集热系统将太阳能转化成热能并传递给工质;所述的淡水生成系统利用工质中的热能加热冰并生成低温淡水,利用一种特殊的分流结构通道换热器构建分流换热空间;所述的辅助电力系统采集风能并转化为电能,将电能储存于蓄电池中,在所述控制器的作用下合理分配电能实现低温淡水的加热以及输送。相比较现有淡水生成技术,本发明提供的适用于高寒地区的淡水生成装置不需要外界能量输入,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构建稳定的循环工作流程,同时本发明中各个部件均考虑到使用环境的限制,能够节能、高效地生成淡水。

    南极低温低压环境模拟舱
    18.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5206158A

    公开(公告)日:2015-12-30

    申请号:CN201510583720.X

    申请日:2015-09-15

    Applicant: 东南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9B25/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南极低温低压环境模拟舱,包括具有进气口和出气口的舱体,舱体包括底座以及与一升降架连接的罩体,该罩体在升降架的作用下与底座密封或分离,进气口和出气口设置在罩体上,在进气口和出气口连接有一控制舱体内温度和压力的温度压力调控系统,该温度压力调控系统包括进风干燥降温装置和压力控制装置,进风干燥降温装置包括真空泵、制冷机组、液氮制冷装置以及超声波除冰器,在舱体内还设置有离心风机和温度、压力、湿度、风速传感器。本发明模拟舱温度压力调控系统中的两台制冷机组和液氮制冷装置可以准确有效的将空气温度降低到模拟舱所需的工况,同时采用压力控制装置和双层舱体结构使得舱内压力在空气流动状态下保持稳定。

    一种相变蓄热装置
    19.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5115338A

    公开(公告)日:2015-12-02

    申请号:CN201510549488.8

    申请日:2015-08-31

    Applicant: 东南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E60/14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相变蓄热装置,包括蓄热器壳体以及置于蓄热器壳体内的换热管道和相变材料,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蓄热器壳体内设置有多孔金属骨架,在所述多孔金属骨架沿轴向平行的设置有孔道阵列,所述相变材料位于所述孔道阵列的每个孔道内,所述换热管道沿所述多孔金属骨架轴向间隔的设置在所述孔道阵列内,在每个换热管道周围至少围绕有一圈所述孔道,在所述换热管道的入口设置分流装置,在所述换热管道的出口设置集流装置,在所述换热管道内还设置有三维交叉导流式混沌扰流器。本发明换热管道内设置有三维交叉导流式混沌扰流器,周期交替排列的导流块诱发流体产生混沌对流,能显著的增强流体与管壁换热,此蓄热器将具备优良的蓄热换热能力。

    基于南极天文观测站柴油发电机组余热的发电及蓄能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03618479B

    公开(公告)日:2015-08-19

    申请号:CN201310699591.1

    申请日:2013-12-19

    Applicant: 东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南极天文观测站柴油发电机组余热的发电及蓄能系统,柴油发电机组具有排气管道以及储油箱,在排气管道外设置有一空气换热器,在排气管道与储油箱之间还连接有一蒸发冷凝两相流自循环换热装置,在排气管道与空气换热器之间设置有多个串联在一起的发电模块,发电模块通过控制器与蓄电池相连,发电模块包括热端、冷端以及由温差发电材料制成的发电体,冷端与空气换热器接触,热端与排气管道接触,蒸发冷凝两相流自循环换热装置的蒸发段布置在排气管道内,蒸发冷凝两相流自循环换热装置的冷凝段布置在储油箱内。本发明解决了柴油发电机组尾气直接排放到大气中所造成的热损失,提高了能量利用率。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