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4028179A
公开(公告)日:2014-09-10
申请号:CN201410226619.4
申请日:2014-05-27
Applicant: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
IPC: B01J13/00 , B01J20/20 , B01J20/30 , B01J23/10 , B01J35/10 , A62D3/17 , A62D3/176 , A62D101/26 , A62D101/2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掺铈的二氧化钛/炭复合气凝胶材料及制备方法和应用,所述掺铈的二氧化钛/炭杂化气凝胶材料由未形成晶体的铈、无定型炭和锐钛矿型二氧化钛组成,按质量比计算,其中无定型炭:锐钛矿型二氧化钛:未形成晶体的铈为1:0.3:0.001-0.005。其制备方法,即以四氯化钛为前驱体,硝酸铈为掺杂剂,无水乙醇为溶剂,间苯二酚和糠醛为有机相的前驱物,环氧丙烷为网络凝胶的诱导剂,乙酰乙酸乙酯为络合剂,通过一步溶胶-凝胶法制得的具有介孔结构的掺铈的二氧化钛/炭杂化气凝胶材料,该掺铈的二氧化钛/炭杂化气凝胶材料用于可见光或紫外光催化降解有机染料。
-
公开(公告)号:CN102706778B
公开(公告)日:2014-07-30
申请号:CN201210206441.8
申请日:2012-06-21
Applicant: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低气压下弱吸附气体在大块体纳米孔材料中有效扩散系数的测定装置及其应用,所述的测定装置包括真空容器系统、数据采集系统和供气瓶等组成,其中真空容器系统由样品池、供气池、参比池、标定池、缓冲罐和真空泵组成,样品池通过管道经阀门后与供气池连接,供气池上设有一路管道通过阀门与参比池连接,供气池上还设有一路管道通四通后分别经阀门与标定池、缓冲罐及真空泵相连;缓冲罐通过管道经阀门与供气瓶相连;数据采集系统包括数据采集器及其与其相连的计算机,数据采集器采集数据过来后送入与其相连的计算机。该装置结构简单,适用于低气压下弱吸附气体在大块体纳米孔材料中的有效扩散系数测定。
-
公开(公告)号:CN103551089A
公开(公告)日:2014-02-05
申请号:CN201310480040.6
申请日:2013-10-14
Applicant: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氧化铜/炭气凝胶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所述氧化铜/炭气凝胶材料由无定型炭和氧化铜组成,按质量比计算,无定型炭:氧化铜为1:0.32-0.44。所述一种氧化铜/炭杂化气凝胶材料的密度为0.18-0.24g/cm3,比表面积为47.9-131.5m2/g,孔径为20-160nm,孔容为0.02-0.13cm3/g。所述一种氧化铜/炭杂化气凝胶材料的制备方法,是由一步溶胶-凝胶过程得到的,具体的包括了溶胶的制备、溶胶的老化、溶剂交换、超临界干燥和炭化等5个步骤,其制备过程简单,且前驱物使用的是廉价的氯化铜,因此具有生产成本低等特点。其在燃油脱硫等方面表现出优于单一纳米氧化铜的催化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05964219B
公开(公告)日:2018-07-31
申请号:CN201610308150.8
申请日:2016-05-11
Applicant: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
IPC: B01J20/20 , B01J20/281 , C10G25/0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种用于活性炭吸附燃油中硫化合物的优化方法,先通过实验获得活性炭吸附燃油中单噻吩类含硫化合物的吸附等温线,利用COMSOL软件模拟活性炭对该噻吩类含硫化合物的动态吸附脱硫过程,直到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相吻合,得出活性炭对该噻吩类含硫化合物组分的吸附平衡常数和动态吸附脱硫曲线,然后获得不同噻吩类含硫化合物和竞争组分的吸附平衡常数。最后利用所获得的吸附平衡常数,模拟活性炭对含混合硫化合物和竞争组分燃油的动态吸附脱硫曲线,通过改变模拟燃油的条件,分析不同的条件对活性炭脱硫效果的影响,得到不同条件下活性炭的吸附脱硫曲线,并利用COMSOL软件进行模拟对照,从而优化活性炭的脱硫效果。
-
公开(公告)号:CN104741079B
公开(公告)日:2017-09-29
申请号:CN201510102020.4
申请日:2015-03-09
Applicant: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
Abstract: 本发明一种汽油吸附脱硫剂,是一种铜改性的有序介孔碳/二氧化硅复合材料,在复合材料中,炭的质量百分比含量为25~56%,铜与复合材料的质量比为0.08~0.18:1,复合材料的比表面积在280~450m2/g之间,中孔孔径分布在5~10nm,孔容在0.29~0.56cm3/g。本发明还提供了上述的汽油吸附脱硫剂的制备方法,采用酚醛树脂和正硅酸乙酯分别作为碳源和硅源以及表面活性剂共混,通过溶剂挥发诱导自组装法合成有序介孔碳/二氧化硅复合材料前驱体,再将该前驱体在惰性气氛下进行高温处理得到有序介孔碳/二氧化硅复合材料,采用浸渍法负载铜组分,得到汽油脱硫剂。本发明对汽油中噻吩硫化物具有高的选择性。
-
公开(公告)号:CN105712400B
公开(公告)日:2017-05-03
申请号:CN201610269894.3
申请日:2016-04-27
Applicant: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
IPC: C01G25/0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制备氧化锆气凝胶材料的方法,以四氯化锆为前驱体,无水乙醇和蒸馏水的混合溶液为溶剂,环氧丙烷为网络凝胶的诱导剂,乙酰乙酸乙酯为络合剂,聚丙烯酸为改性剂,甲酰胺为化学干燥控制添加剂,通过溶胶‑凝胶法,经常压干燥制得的氧化锆气凝胶材料。本发明的制备过程简单,前驱物使用的是廉价的四氯化锆,采用常压干燥的方法制备氧化锆气凝胶,克服了超临界干燥成本高、危险性高、不利于大规模生产的缺点,且使用原位法加入柔性有机高分子改性剂改性,增加凝胶的回弹性减少常压干燥过程中因毛细管力对气凝胶结构的破坏,因此具有生产成本低等特点。
-
公开(公告)号:CN104028216B
公开(公告)日:2016-08-24
申请号:CN201410231789.1
申请日:2014-05-29
Applicant: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汽油高选择性吸附脱硫剂及制备方法和应用,按重量百分比计算,所述汽油高选择性吸附脱硫剂由7.3?7.7%氧化镍、10?16.5%氧化锌和余量的石油焦基活性炭组成;其中氧化镍:氧化锌的摩尔比为1:1.2?2;所述石油焦基活性炭比表面积700?1500m2/g,总孔容1.0?1.6cm3/g,硫含量0.5?3wt%。其制备方法即先制备石油焦基活性炭,然后制备浸渍液,将石油焦基活性炭加入到浸渍液中浸渍、干燥、焙烧,即得汽油高选择性脱硫吸附剂。其用于含硫量为100?1000μg/g的汽油中进行脱硫,在RON损失小于2.0下,得到硫含量在10μg/g以下的超低硫含量的汽油。
-
公开(公告)号:CN104028208B
公开(公告)日:2016-04-27
申请号:CN201410231575.4
申请日:2014-05-29
Applicant: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汽油高选择性脱硫吸附剂及制备方法和应用,所述汽油高选择性脱硫吸附剂按重量百分比计算,由5-15%氧化镍、5-40%氧化锌和余量的活性炭组成,其中氧化镍:氧化锌的摩尔比为1:1.2-2;所述汽油高选择性脱硫吸附剂的比表面积为790-1315m2/g、总孔容为0.22-0.63cm3/g、堆积密度为0.14-0.18g/cm3。其制备方法即先制备浸渍液,然后将活性炭加入到浸渍液中浸渍、干燥、焙烧,即得汽油高选择性脱硫吸附剂。利用其对含硫汽油进行选择性脱硫,在RON损失小于2.0的情况下,能够得到硫含量在10μg/g以下的超低硫含量的汽油。
-
公开(公告)号:CN104741079A
公开(公告)日:2015-07-01
申请号:CN201510102020.4
申请日:2015-03-09
Applicant: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
Abstract: 本发明一种汽油吸附脱硫剂,是一种铜改性的有序介孔碳/二氧化硅复合材料,在复合材料中,炭的质量百分比含量为25~56%,铜与复合材料的质量比为0.08~0.18:1,复合材料的比表面积在280~450m2/g之间,中孔孔径分布在5~10nm,孔容在0.29~0.56cm3/g。本发明还提供了上述的汽油吸附脱硫剂的制备方法,采用酚醛树脂和正硅酸乙酯分别作为碳源和硅源以及表面活性剂共混,通过溶剂挥发诱导自组装法合成有序介孔碳/二氧化硅复合材料前驱体,再将该前驱体在惰性气氛下进行高温处理得到有序介孔碳/二氧化硅复合材料,采用浸渍法负载铜组分,得到汽油脱硫剂。本发明对汽油中噻吩硫化物具有高的选择性。
-
公开(公告)号:CN105859303B
公开(公告)日:2018-07-06
申请号:CN201610227938.6
申请日:2016-04-13
Applicant: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
IPC: C04B35/626 , C04B35/83
Abstract: 本发明一种碳/碳复合材料预制体,按照重量比计算,由40‑70%的短碳纤维和余量的纳米碳胶组成,短碳纤维长度为6‑12mm。本发明还提供了上述预制体的制备方法,把短碳纤维分散在聚氧化乙烯和羟丙基甲基纤维素醚分散水溶液中;用静置法去除分散液;加热干燥得到碳纤维预制体;真空浸渍法把苯酚‑间甲酚‑糠醛‑乙酰氯的正丙醇溶液浸渍到碳纤维预制体中,加热原位聚合形成酚醛基纳米胶,干燥挥发正丙醇得到酚醛树脂纳米胶增强碳纤维预制体;最后碳化得到纳米碳胶增强短碳纤维预制体。本发明的制备方法不需昂贵的长碳纤维、也不需复杂的编织成型工艺、操作方便、周期短、成本低、性能优异,易于工业化生产。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