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3227346A
公开(公告)日:2013-07-31
申请号:CN201310029742.2
申请日:2013-01-25
IPC: H01M10/058 , H01M10/0567 , H01M10/0525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2/345 , H01M4/13 , H01M4/366 , H01M10/0413 , H01M10/052 , H01M10/0567 , H01M10/4235 , H01M2200/20 , Y02E60/122 , Y02P70/54 , Y02T10/7011 , Y10T29/4911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根据该方法,在低温状态下具有优异的输出特性,并且即使在低温状态下电池在2个阶段的充电中变为过充电状态,也可以充分地确保可靠性。本发明提供具备在外包装体内部的压力大于给定值的情况下阻断电流的电流阻断机构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该方法具有如下工序:在外包装体内配置电极体(2)和含有具有环己基和苯基中的至少一种基团的化合物的非水电解液,在将具有环己基和苯基中的至少一种基团的化合物的量相对于正极芯体表面中的正极活性物质层的形成面积设为2.5g/m2~5.0g/m2后,在充电深度60以上的状态下,进行60℃以上的老化处理。
-
公开(公告)号:CN103227310A
公开(公告)日:2013-07-31
申请号:CN201310030015.8
申请日:2013-01-25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2/1229 , H01M2/0217 , H01M2/06 , H01M2/22 , H01M2/263 , H01M2/345 , H01M10/0431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可靠性高的方形二次电池,其在集电体与外部端子之间具备电流断路机构,即使大电流在电池中流通也难以使电流断路机构破损。本发明的方形二次电池在正极集电体的第一区域(16a)与反转板(33)之间配置具有贯通孔的第二绝缘构件,经由该贯通孔使正极集电体的第一区域(16a)与反转板(33)通过连接部(16q)电连接。在正极集电体(16)形成有包围与反转板(33)之间的连接部(16q)的环状的槽口部(16n),槽口部(16n)的厚度最薄的部分的厚度(t)与所述槽口部的长度(L)之积为0.28~0.57mm2。
-
公开(公告)号:CN108630880B
公开(公告)日:2021-04-09
申请号:CN201810020858.2
申请日:2018-01-09
IPC: H01M50/57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可靠性高的方形二次电池。本发明的电池具备:电池外壳、包含正极和负极的电极体、正极以及负极集电体、封口体、外部端子、与外部端子连接的导电部件、将导电部件的开口封闭并且电连接于导电部件和集电体并且在电池外壳内压力成为规定值时变形的变形板、以及处于变形板与集电体之间的第1绝缘部件,集电体具有与第1绝缘部件对置的基底部和与电极体连接的引线部,设置有将基底部和第1绝缘部件固定的第1至第4固定部,在第1以及第2固定部之间,集电体的基底部与变形板电连接,第2固定部比第1固定部更接近于引线部,第2固定部位于比第1绝缘部件向封口体侧的支承位置更接近于变形板与正极集电体的连接部的位置。
-
公开(公告)号:CN103227310B
公开(公告)日:2016-12-28
申请号:CN201310030015.8
申请日:2013-01-25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2/1229 , H01M2/0217 , H01M2/06 , H01M2/22 , H01M2/263 , H01M2/345 , H01M10/0431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可靠性高的方形二次电池,其在集电体与外部端子之间具备电流断路机构,即使大电流在电池中流通也难以使电流断路机构破损。本发明的方形二次电池在正极集电体的第一区域(16a)与反转板(33)之间配置具有贯通孔的第二绝缘构件,经由该贯通孔使正极集电体的第一区域(16a)与反转板(33)通过连接部(16q)电连接。在正极集电体(16)形成有包围与反转板(33)之间的连接部(16q)的环状的槽口部(16n),槽口部(16n)的厚度最薄的部分的厚度(t)与所述槽口部的长度(L)之积为0.28~0.57mm2。
-
公开(公告)号:CN103227307B
公开(公告)日:2016-08-03
申请号:CN201310029820.9
申请日:2013-01-25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2/0217 , H01M2/3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在集电体与外部端子之间具备电流断路机构且即使因振动或落下等对电池施加冲击也难以使电流断路机构破损的可靠性高的方形二次电池。本发明的方形二次电池中,在正极集电体(16)的第一区域(16a)与反转板(33)之间配置有具有第一贯通孔(34a)的第二绝缘构件(34),经由该第一贯通孔(34a)使正极集电体(16)的第一区域(16a)与反转板(33)电连接,第二绝缘构件(34)具备多个固定爪部(34f),所述多个固定爪部钩挂固定于在导电构件(32)的筒状部(32a)的另一方的端部的外表面侧形成的固定部。
-
公开(公告)号:CN103227309A
公开(公告)日:2013-07-31
申请号:CN201310029922.0
申请日:2013-01-25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2/1229 , H01M2/0217 , H01M2/06 , H01M2/22 , H01M2/263 , H01M2/345 , H01M10/0431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在集电体与外部端子间具备电流断路机构且即使因振动或落下等对电池施加冲击也难使电流断路机构破损的可靠性高的方形二次电池。方形二次电池具有电流断路机构,该电流断路机构由与正极外部端子(17)电连接的导电构件(32)的筒状部(32a)、对筒状部的一方的端部进行封闭的反转板(33)、与反转板连接的正极集电体(16)形成,正极集电体具有与封口体(13)平行的第一区域(16a)和从第一区域朝所述电极体的方向延伸且与正极极板连接的第二区域(16b),第一区域与第二区域的边界部(16f)配置于导电构件的筒状部的比内表面靠外表面侧,且除去第一区域与第二区域的边界部的至少一个端部配置为位于导电构件的筒状部的比内表面靠外表面侧。
-
公开(公告)号:CN103227307A
公开(公告)日:2013-07-31
申请号:CN201310029820.9
申请日:2013-01-25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2/0217 , H01M2/3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在集电体与外部端子之间具备电流断路机构且即使因振动或落下等对电池施加冲击也难以使电流断路机构破损的可靠性高的方形二次电池。本发明的方形二次电池中,在正极集电体(16)的第一区域(16a)与反转板(33)之间配置有具有第一贯通孔(34a)的第二绝缘构件(34),经由该第一贯通孔(34a)使正极集电体(16)的第一区域(16a)与反转板(33)电连接,第二绝缘构件(34)具备多个固定爪部(34f),所述多个固定爪部钩挂固定于在导电构件(32)的筒状部(32a)的另一方的端部的外表面侧形成的固定部。
-
公开(公告)号:CN103227305A
公开(公告)日:2013-07-31
申请号:CN201310029930.5
申请日:2013-01-25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2/0217 , H01M2/3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方形二次电池,该方形二次电池具备通过铆接部和基于高能射线形成的焊接部而机械连接且电连接的外部端子和端子板,外部端子与端子板之间的结合强度增强,内部电阻变动被抑制,从而可靠性得以提高。正极外部端子(17)的铆接部(17e)的上端侧被铆接而与正极端子板(41)电连接,该铆接部(17e)通过高能射线的照射而焊接于正极端子板(41)。负极侧也具备与正极侧相同的结构。而且,正极端子板(41)与正极外部端子(17)的铆接部(17e)之间的接触面积比对应的负极侧的接触面积小,正极外部端子的铆接部的体积比对应的负极侧的铆接部的体积大。
-
公开(公告)号:CN104335388B
公开(公告)日:2016-12-28
申请号:CN201380029106.8
申请日:2013-07-16
Applicant: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2/30 , H01M2/34 , H01M2/345 , H01M2/365 , H01M10/0525
Abstract: 一种密闭型电池包括电池外壳、外部端子、集电端子、突起部件和压力型电流中断机构。所述压力型电流中断机构通过倒置板根据所述电池外壳内部的压力上升而变形来使所述外部端子与所述集电端子电气地断开。所述突起部件具有与所述外部端子的中空部连通的通孔。当所述压力型电流中断机构作动时,所述突起部件刺穿所述倒置板,以使得所述外部端子的所述中空部经由所述突起部件的通孔与比所述电池外壳的所述集电端子位于所述电池外壳的更内侧的所述电池外壳的内部连通。
-
公开(公告)号:CN1184698A
公开(公告)日:1998-06-17
申请号:CN97120656.2
申请日:1997-09-02
Applicant: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Inventor: 高田登志广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01N3/2882 , B01D53/945 , B01D53/9454 , B01J35/04 , F01N3/0814 , F01N3/0835 , F01N3/281 , F01N3/2828 , F01N2250/12 , F01N2330/02 , F01N2330/06 , F01N2330/42 , F01N2370/22 , F01N2370/24 , F01N2510/06 , F01N2570/12 , F01N2610/03 , Y02T10/22 , Y10S55/30
Abstract: 一种用于排气净化的催化剂,包括一种基体,一种催化剂载体层,一种催化剂组分和一种碳氢化合物提供装置。催化剂载体层在基体上形成。催化剂组分负载在催化剂载体层上。碳氢化合物提供器设置在基体内,将补充碳氢化合物提供到催化剂载体层内,以便使补充的碳氢化合物与排气中所含的NOX必然发生反应。因此,催化剂不仅可以净化CO,而且下平片可以在一宽的温度范围内净化NOX。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