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4755846A
公开(公告)日:2022-07-15
申请号:CN202210443326.6
申请日:2022-04-25
Applicant: 华中科技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相变材料的逆向设计光子仿真器及逆向设计方法,属于集成光子器件设计领域,包括:芯片,包括从下至上依次设置的硅衬底层、氧化硅层、平板光波导以及相变材料层;相变材料层未覆盖输入端口和输入端口;光调控模块,设置于芯片上方,可进行三维平移,用于对相变材料层中不同位置进行激光照射,以改变相应位置处相变材料的状态;信号光源,设置于平板光波导的输入端口一侧,用于输入激光信号;以及光电探测模块,设置于平板光波导的输出端口一侧,用于探测输出光信号的光功率,得到芯片的光学响应;优选地,平板光波导的输出端口还集成有非线性材料。本发明能够有效提高集成光子器件逆向设计的效率,并减少所需消耗的计算资源。
-
公开(公告)号:CN112235051B
公开(公告)日:2022-02-18
申请号:CN202010814765.4
申请日:2020-08-13
Applicant: 华中科技大学
IPC: H04B10/50 , H04B10/60 , H04B10/90 , G01N21/358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太赫兹扫频源及系统,太赫兹光源领域,太赫兹扫频源包括:第一光频梳产生模块,用于周期性发射第一重频的第一原始光频梳,并将第一原始光频梳拉伸为具有ns量级宽度的第一输出光频梳;第二光频梳产生模块,用于发射中心波长和带宽可控的第二重频的第二原始光频梳,并将第二原始光频梳拉伸为具有ns量级宽度的第二输出光频梳,第一重频与第二重频存在重频差;耦合放大模块,用于将接收到的第一输出光频梳和第二输出光频梳进行功率耦合产生太赫兹频率的光强度信号;光电导天线,用于将光强度信号转化成太赫兹信号并发射出去。本申请通过光纤双频梳进行色散拉伸后光学拍频来产生宽扫描带宽、高扫频速率、高线性度的太赫兹扫频源。
-
公开(公告)号:CN113938210A
公开(公告)日:2022-01-14
申请号:CN202111137687.X
申请日:2021-09-27
Applicant: 华中科技大学
IPC: H04B10/548 , H04B10/54 , H04B10/5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频率双啁啾微波波形产生方法及其设备,属于光学及微波技术领域。方法包括:步骤S1:产生光载波和调制信号,并将光载波进行相位调制后产生幅度相同、相位相反的一阶边带相位调制信号;步骤S2:将相位调制信号的一个一阶边带滤除,实现相位调制到强度调制的转换;步骤S3:使滤除了一个一阶边带的相位调制信号的频率变化周期与其在光电振荡环路的环程时间同步或是环程时间的整数倍,实现傅里叶域锁模;步骤S4:将滤除了一个一阶边带的相位调制信号延时储能后转变为双通带微波信号,并将其分为两路,一路作为调制信号形成光电振荡环路,另一路作为射频信号输出。本发明的装置实现了频率连续可调谐的多频段线性双啁啾微波波形的产生。
-
公开(公告)号:CN113776687A
公开(公告)日:2021-12-10
申请号:CN202110942016.4
申请日:2021-08-17
Applicant: 华中科技大学
IPC: G01K11/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微波光子测量结合光学测量的温度传感系统,微波光子测量采用级联微环的直通端,由于第一微环用于微波光子测量,为了提高分辨率,其设计为宽波导的高Q微环。光学测量采用级联微环的下载端,并使得级联微环的包络与单个微环漂移方向相同。由游标效应使得两个微环级联后的光谱可以形成包络,监测包络顶点,可以同时放大传感范围和灵敏度。通过所述波长变化和频率变化获取待测温度变化值;光学测量可以提供较大的动态范围,微波光子测量可以实现高分辨率、高精度的温度测量,通过两种测量方法的整合同时实现高精度、大动态范围的温度测量。
-
公开(公告)号:CN113691315A
公开(公告)日:2021-11-23
申请号:CN202110973046.1
申请日:2021-08-24
Applicant: 华中科技大学
IPC: H04B10/2507 , G02B6/293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重构的集成微波光子带通滤波器,属于微波光子信号处理领域。包括:半导体激光器,用于输出连续光载波信号;光学分束器,将连续光载波信号分成两路光束;微波光信号产生模块,用于产生微波调制信号,并将其与光学分束器输出的一路光束调制,产生微波光信号;集成多级级联二阶微环滤波器,将产生的微波光信号进行带宽重构、抑制比和中心频率调谐;光学耦合器,用于将微波光信号和光学分束器输出的另一路光束合束;微波电信号接收模块,用于将合束后的微波光信号转换成电信号并接收微波电信号。本发明能够在高射频带外抑制比的基础上实现窄带滤波,并实现微波光信号在较宽范围的带宽重构及中心频率的灵活调谐。
-
公开(公告)号:CN113589556A
公开(公告)日:2021-11-02
申请号:CN202110758285.5
申请日:2021-07-05
Applicant: 华中科技大学
Abstract: 本申请适用于光纤通信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光开关及其制作方法,该光开关包括:分光器,具有第一输出端、第二输出端和第三输出端,分光器用于将入射光分成第一输出光和第二输出光,第一输出光由第一输出端输出,第二输出光由第二输出端输出;光子晶体微腔器件,用于接收第一输出光,并将第一输出光向分光器反射以获得第一反射光;以及反射镜,用于接收第二输出光,并将第二输出光向分光器反射以获得第二反射光;第一反射光与第二反射光在第三输出端输出并发生干涉,得到干涉光,干涉光的谱线的形状为法诺线型。本申请可以一定程度上解决目前基于光子晶体微腔结构的光开关存在制作较难和热串扰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2527031A
公开(公告)日:2021-03-19
申请号:CN202011320933.0
申请日:2020-11-23
Applicant: 华中科技大学
IPC: G05D23/3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片上热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包括:电芯片、光芯片和开关管;光芯片包括位于待加热光器件一侧的热调器件,热调器件包括掺杂半导体制作的PN结或PIN结;开关管一端与所述电芯片相连,另一端与光芯片的热调器件相连;电芯片用于产生PWM波,并发送给所述开关管;开关管用于选通所述光芯片中的热调器件,并将PWM波发送到所述光芯片中被选通的热调器件上;光芯片中被选通的热调器件在PWM波作用下工作在正偏状态,以滤除PWM波中的高频成分,从而产生稳定的热功率,给所述待加热的光器件进行加热。由于热调器件的高频截止频率较低,PWM波的驱动频率相比于传统的PWM波驱动方案要低,故本发明中的电芯片的动态功耗较低,能量利用效率较高。
-
公开(公告)号:CN109186582B
公开(公告)日:2020-08-04
申请号:CN201811130133.5
申请日:2018-09-27
Applicant: 华中科技大学
IPC: G01C19/7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片上光学干涉式角速度传感模块,包括分束模块,用于将输入光束等功率分束,模式转换模块,用于将输入的相向传输的两光束的其中一束由基横电模TE0转化为一阶横电模TE1,并在通过传感波导线圈之后再由TE1模式转化为TE0模式输出,而另一束光束则保持为TE0模式,并在通过传感波导线圈之后一直保持TE0模式输出,波导线圈模块,用来感应角速度信号以及实现双光束的固定相位差,干涉模块,用于将两束携带了角速度的相位信号的光束相互干涉,将相位信号转化为强度信号,本发明避免了相位调制器及环形器的使用。
-
公开(公告)号:CN108899388B
公开(公告)日:2020-02-14
申请号:CN201810701611.7
申请日:2018-06-29
Applicant: 华中科技大学
IPC: H01L31/09 , H01L31/10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硅基石墨烯光电探测器,包括硅波导、氧化物衬底层、氧化物包层和石墨烯,还包括对称放置的第一金属电极和第二金属电极构成的亚波长金属电极,所述亚波长金属电极采用两种不同的金属交叉排列在硅波导上方。本发明通过两种不同的金属与石墨烯接触,产生不同浓度或者类型的掺杂,从而在亚波长金属电极之间引入电势差,驱动光生载流子向两个电极流动;本发明通过电极的交叉排列结构,起到增加电极与石墨烯的接触面积,提高载流子的吸收效率;本发明通过将石墨烯贴合在亚波长金属电极上表面,亚波长金属电极对硅波导中传输的横磁(TM)模进行光场调控,增加平行于石墨烯方向上的电场分量,从而增强光场与石墨烯相互作用,提高探测器的响应度。
-
公开(公告)号:CN108933630B
公开(公告)日:2019-11-12
申请号:CN201810610748.1
申请日:2018-06-13
Applicant: 华中科技大学
IPC: H04B10/516 , H04B10/556 , H04B10/54 , H04J14/0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调制格式与偏振复用切换的光发射系统,包括:分束模块、调制模块和合束模块,所述分束模块包括第一马赫曾德干涉仪,所述调制模块包括第一马赫曾德调制器、第二马赫曾德调制器、第一热调相移器和第二热调相移器,所述合束模块包括第二马赫曾德干涉仪和合束器件。本发明可以灵活地在无复用二进制调制信号、无复用多进制调制信号、复用的调制信号之间切换以选择适合信道传输的最佳传输信号。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