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采用比特级优化网络的信道信息压缩反馈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9525292A

    公开(公告)日:2019-03-26

    申请号:CN201811584191.5

    申请日:2018-12-24

    Applicant: 东南大学

    Inventor: 许威 陆超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采用比特级优化网络的信道信息压缩反馈方法,首先使用二维傅里叶变换将频域的信道矩阵转化到角度-时延域,然后将复数矩阵拆分成两个实数子矩阵并拼接;编码网络通过一个复合残差网络来抽取信道特征,并通过全连接网络压缩信道特征维度,最终通过量化器将每个实数量化为4比特二进制符号;解码网络将接收到的二进制比特流映射成实数码字,接着通过一个全连接网络来进行维度扩充,最后通过两个复合残差网络来恢复信道信息;本发明方法引入了复合残差网络,并提供了比特级优化的网络训练方法,有效改善了信道信息的压缩及恢复性能,经过训练的比特级优化的神经网络能够更高效地进行信道压缩反馈,具有明显的性能优势。

    毫米波多用户大规模MIMO基-4并行波束训练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9474314A

    公开(公告)日:2019-03-15

    申请号:CN201811571367.3

    申请日:2018-12-21

    Applicant: 东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毫米波多用户大规模MIMO基-4并行波束训练方法,该方法包括基-4模拟多精度码本生成算法及基-4多用户并行搜索算法。所述基-4模拟多精度码本生成算法联合运用虚拟子阵列技术和多子波束拼接技术拓宽码字波束宽度,相位补偿技术用于改善波束样式;所述基-4多用户并行搜索算法根据层次化搜索结果动态激活子阵列实现多用户并行波束训练。本发明具有波束训练时间开销少、角度估计准确率高的优点,适用于基站采用部分连接混合预编码结构、基站侧每个子阵列为均匀线性阵列的毫米波多用户大规模MIMO无线通信系统。

    一种提升多小区能效的鲁棒性波束赋形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3974274B

    公开(公告)日:2019-01-08

    申请号:CN201410232551.0

    申请日:2014-05-28

    Applicant: 东南大学

    Inventor: 许威 崔宇柯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能够提升多小区通信能量效率的鲁棒性波束赋形方法,按如下步骤进行:首先,每个基站通过导频序列估计得到当前的信道状态信息;然后,根据经典分式编程方法,将多小区能效传输优化转化为求解一个单变量函数等于0的问题,该问题的解就是最佳传输能效,在求解过程将获得用于多小区最佳能效传输的波束赋形参数;接着为了求解单变量函数,引入附加变量将其转化,进而可以多基站并行采用标准半正定规划方法来迭代求解。本发明方法能够在基站发射总功率受限的条件下获得多小区基站传输功率分配以及波束赋形参数,保证系统在有信道信息误差情况下仍然能够获得最佳的能量效率。

    采用低精度ADC毫米波大规模MIMO自适应传输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8365873A

    公开(公告)日:2018-08-03

    申请号:CN201810029893.0

    申请日:2018-01-12

    Applicant: 东南大学

    Inventor: 许威 徐锦丹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采用低精度ADC毫米波大规模MIMO自适应传输方法,包括:进行信道估计;进行数据传输:用户经过模拟波束成形后,向基站发送信号;基站采用低精度ADC对接收信号进行量化,低精度ADC基于量化比特数b进行配置,根据其他参数确定最优b。本发明综合考虑低精度ADC的量化误差、模拟波束成形增益、信道估计误差等,针对给定的数据速率需求,确定精度配置值,该精度配置值能够最小化基站信号模数转换模块的整体功耗。本发明中基站采用低精度ADC,用户端为多天线配置单条射频链路,大大降低了系统的硬件和功耗成本,适用于低信噪比环境下任意毫米波大规模MIMO通信系统。

    多天线安全通信系统中基于信道估计的有限反馈传输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4539337B

    公开(公告)日:2017-09-29

    申请号:CN201410830926.3

    申请日:2014-12-26

    Applicant: 东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天线安全通信系统中基于信道估计的有限反馈传输方法,包括:首先,合法用户利用信道估计技术估计出基站到合法用户的信道向量,然后根据信道估计误差、基站天线数目、信号的发送功率和速率损失阈值计算出反馈信道信息所需比特数。其次,合法用户将基站至其的信道信息进行归一化,接着根据已计算的比特数,采用随机向量量化方法量化归一化的信道信息,并将量化索引号分别反馈给基站。最后,基站利用索引号从码本簿中得到量化的发送预编向量。本发明由于同时考虑信道估计与有限反馈,故本发明的安全系统性能更贴近真实系统,有更高的实用价值。

    分布式系统中一种基于天线选择的高能效传输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6912060A

    公开(公告)日:2017-06-30

    申请号:CN201710148443.9

    申请日:2017-03-14

    Applicant: 东南大学

    Inventor: 许威 刘明霞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分布式系统中一种基于天线选择的高能效传输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计算小区内每个用户选择基站天线的初始数目V*;2、为小区内每个用户kn选择初始的V*根天线,构成服务天线集合Βn,kn构成第n个用户集合Υn={kn},Υn和Βn构成第n个虚拟小区Vn;计算用户kn到第l个基站天线的大尺度衰落因子获取下行链路基站天线给用户kn的发射功率3、获取任意两个虚拟小区Vi和Vj之间的距离D(Vi,Vj);4、将不同虚拟小区进行合并,使得系统的能量效率不断提升。本发明在满足分布式天线系统可达速率的条件下,减少为用户服务的基站活跃天线数目,从而减少基站的功率消耗,并控制每个用户的有效接收功率,在满足系统频谱效率的前提下能有效提升系统的能量效率。

    一种用户分组的半正交导频设计和信道估计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6788938A

    公开(公告)日:2017-05-31

    申请号:CN201611256750.0

    申请日:2016-12-30

    Applicant: 东南大学

    Inventor: 张华 葛中鹏 许威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户分组的半正交导频设计和信道估计方法,没有对多用户到基站的信道矩阵做稀疏性的假设,因此相较于一些对用户信道矩阵做稀疏性假设前提下给出的导频设计方案有着更普遍的应用场景。此外,本发明充分考虑到大规模MIMO系统中信道信息的获取需要消耗较多的时频资源,综合了过去正交导频设计和串行干扰抵消导频设计的优点,能够在较多用户复用同一时频资源是在较宽的相干时间范围上比已有的几种导频设计方法有着更优的系统性能。

    一种LED阵列可见光通信系统及其通信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3457661B

    公开(公告)日:2016-08-17

    申请号:CN201310407821.2

    申请日:2013-09-09

    Applicant: 东南大学

    Inventor: 张华 吴超培 许威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DFT?S OFDM的LED阵列可见光通信系统及其通信方法,使用由多个LED芯片组成的LED光源作为发射端,通过对每个LED芯片单独驱动形成了互不干扰的LED阵列发射系统。每个LED发射机均采用DFT?S OFDM调制方式,且占用不同的OFDM频带资源,并通过对OFDM频域子载波加以圆周共轭对称的约束保证了OFDM基带数据的实数性,并提供了集中式和交错式两种DFT?S OFDM模式在可见光通信系统中的应用。本发明提供的DFT?S技术能显著地抑制可见光通信系统的峰均功率比,并且在误比特率性能上获得了明显的频域分集增益,同时LED阵列发射的结构设计保证了系统传输速率不受影响。

    多天线安全通信系统中基于信道估计的有限反馈传输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4539337A

    公开(公告)日:2015-04-22

    申请号:CN201410830926.3

    申请日:2014-12-26

    Applicant: 东南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4B7/0613 H04B7/0854 H04L25/020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天线安全通信系统中基于信道估计的有限反馈传输方法,包括:首先,合法用户利用信道估计技术估计出基站到合法用户的信道向量,然后根据信道估计误差、基站天线数目、信号的发送功率和速率损失阈值计算出反馈信道信息所需比特数。其次,合法用户将基站至其的信道信息进行归一化,接着根据已计算的比特数,采用随机向量量化方法量化归一化的信道信息,并将量化索引号分别反馈给基站。最后,基站利用索引号从码本簿中得到量化的发送预编向量。本发明由于同时考虑信道估计与有限反馈,故本发明的安全系统性能更贴近真实系统,有更高的实用价值。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