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4574406A
公开(公告)日:2015-04-29
申请号:CN201510021270.5
申请日:2015-01-16
Applicant: 大连理工大学
IPC: G06T7/0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6T7/8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360度全景激光与多个视觉系统的联合标定方法,属于移动机器人自主环境感知技术领域。本发明最大的创新点在于采用简单的黑色卡纸作为标定设备,快速实现多个视觉系统与全景激光的同时标定。为此本发明基于黑卡纸可使照射到其表面的激光光束具有较低的反射率特性,经过生成反射值图、范围滤波、二值化、点聚类处理,从采集的三维激光数据中提取出属于标定装置的特征点,并采用平面提取方法滤除环境中的噪声物体,进而采用迭代优化方法对基于激光数据的三维特征点和基于图像数据的二维特征点进行求解,从而得到传感器之间的旋转矩阵和平移矩阵。本发明为多传感器信息融合奠定基础,可用在移动机器人场景重构等领域。
-
公开(公告)号:CN103793767A
公开(公告)日:2014-05-14
申请号:CN201410066954.2
申请日:2014-02-26
Applicant: 大连理工大学
Abstract: 一种基于炼钢节奏估计的冶金企业转炉煤气发生量预测方法。炼钢节奏的估计主要包含两部分内容:特征提取和特征融合,首先将转炉煤气发生量数据划分为有限段等时间间隔的数据片段,采用基于模匹配的方法从不同的划分数据片段中提取出能够描述炼钢节奏的时域特征和频域特征,并以一组多源的二维向量的形式将其描述;其次采用改进的模糊C均值聚类方法对多源的二维特征向量进行数据融合,估计代表炼钢节奏普遍规律的二维特征向量;最后,基于估计的炼钢节奏特征向量反重构出转炉煤气发生量的长期预测值;本发明能够准确地预测转炉煤气系统在未来较长时段内的发生量变化,为现场煤气平衡调整人员实施有效地煤气调度提供有效支持。
-
公开(公告)号:CN102310711B
公开(公告)日:2013-05-15
申请号:CN201110149774.7
申请日:2011-06-03
Applicant: 大连理工大学
IPC: B60B19/0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仿叶轮式半步行轮,包括至少十二个叶片组、内轮圈、连接法兰盘;叶片组均匀分布且固接于内轮圈外周面上;叶片组包括两片呈镜面对称、呈倒“八”字排列且顺向弯曲的弧形叶片,其叶体表面为斜弧面,弧形叶片的外截面为曲面,弧形叶片的外截面与和所述内轮圈轴线为中心轴、所述仿叶轮式半步行轮的外径为旋转半径的圆柱面相切;连接法兰盘固接于内轮圈内周面上。所述仿叶轮式半步行轮可用于深空探测车辆或者沙漠、沼泽等松软地面行走车辆,叶片组具有提高车轮对地面的附着力的作用,使牵引力增大,弧形叶片的排列方式和造型又有减小阻力的作用,并且能够避免多边形效应,增强车辆行驶的通过性和平顺性。
-
公开(公告)号:CN1579658A
公开(公告)日:2005-02-16
申请号:CN200410020593.4
申请日:2004-05-21
Applicant: 上海宝信软件股份有限公司 , 大连理工大学
IPC: B21B37/00
Abstract: 一种热轧生产批量计划编制方法,属于信息技术领域,涉及到数学模型构造和免疫遗传算法在计划编制中的应用。其特征是由模型构造模块、免疫遗传算法模块和本地数据库组成。模型构造模块建立热轧生产批量计划编制所需的多目标复杂优化问题数学模型;免疫遗传算法模块用于热轧批量计划编制及其优化,应用了基于单亲遗传算法的免疫算法。在模型构造及计划编制中兼顾到热轧生产计划中的烫辊材和主体材部分的工艺约束,生成的热轧批量计划是包括了主体材和烫辊材的完整轧制计划。本发明的效果和益处是能够实现热轧批量计划编制的自动化及优化,提高计划编制的水平,可应用于钢铁企业热轧生产的计划调度系统。
-
公开(公告)号:CN1422964A
公开(公告)日:2003-06-11
申请号:CN02144923.6
申请日:2002-12-13
Applicant: 大连理工大学 , 上海宝钢益昌薄板有限公司
Abstract: 一种执行于一计算机的罩式炉退火生产优化排产方法。该方法属于信息技术领域,涉及到遗传算法和计算机仿真在罩式炉退火生产中的应用。该方法的特征是遗传算法模块和计算机仿真退火生产模块两部分组成。计算机仿真模块用于模拟整个退火生产过程,遗传算法模块用于对作业调度方案进行优化,利用这两个模块的交互作用找到最优的调度方案。该方法能够实现罩式炉退火生产的信息化和自动化,降低了排产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设备的利用率和企业的生产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8015594B
公开(公告)日:2025-03-11
申请号:CN202410183314.3
申请日:2024-02-19
Applicant: 大连理工大学
IPC: G06V20/58 , G06V10/22 , G06V10/30 , G06V10/42 , G06V10/44 , G06V10/762 , G06V10/82 , G06N3/0464 , G06N3/092 , G01S13/931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4D毫米波雷达的列车前向障碍物检测方法,涉及智能列车辅助驾驶技术领域,首先对采集到的4D毫米波雷达点云数据使用统计滤波、直通滤波方式进行预处理,去除离群点、噪声点以及高空障碍物的干扰,再基于DBSCAN聚类算法进行列车轨道左右两侧点云分割范围的调整,减少了模型计算消耗的同时,尽可能保留了障碍物的点云信息,最终通过多尺度、多维度的特征提取以及空间维度、通道维度注意力加强的深度学习网络模型,进行障碍物的目标检测,使得在保证检测精度的同时节约计算资源,实现列车的智能辅助驾驶。
-
公开(公告)号:CN119071132A
公开(公告)日:2024-12-03
申请号:CN202411280761.7
申请日:2024-09-13
Applicant: 大连理工大学
IPC: H04L27/2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OFDM通信感知一体化系统及鲁棒目标感知方法,属于通信感知一体化技术领域。本发明在感知的接收端,对接收到的目标回波信号进行倒数滤波、IFFT和谱峰搜索,以获取系统的先验信息;然后进行正则化倒数滤波,并对正则化倒数滤波的结果进行二维快速傅里叶变换,得到目标的距离与速度。本发明在不需要改变当前OFDM通信系统的硬件架构以及帧结构的基础上实现感知,解决了当前OFDM通信感知一体化系统在高阶调制的情况下,数据的随机性增强,不再能保持恒模的特性时,旁瓣电平升高,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弱目标的检测的问题。该方法易部署于实际系统,能够实现更高鲁棒性的目标感知,有望集成于未来基于6G的通信感知一体化系统中。
-
公开(公告)号:CN117350568A
公开(公告)日:2024-01-05
申请号:CN202310708489.7
申请日:2023-06-15
Applicant: 大连理工大学
IPC: G06Q10/0639 , G06Q10/04 , G06F17/18 , G06Q50/0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回归分析的焦炭质量指标预测方法,包括如下步骤:采集实际工业生产中每次生产的各项配煤指标、工艺参数和对应的焦炭质量指标作为原始工业数据;对每项特征指标进行特征归一化处理,将处理后的数据样本集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采用回归分析对各项焦炭质量指标进行回归分析,得到关于各项特征指标和焦炭质量指标的回归方程;采用递归特征消除法对特征变量进行筛选和排序,以确定对于焦炭质量指标影响最为显著的特征变量组合,建立焦炭质量指标预测模型。本发明采用数据驱动的递归特征消除法和回归分析,对影响焦炭质量指标的特征变量进行筛选和预测,同时采用交叉验证方法对模型参数进行优化,提高了预测精度和稳定性。
-
公开(公告)号:CN116911435A
公开(公告)日:2023-10-20
申请号:CN202310720365.0
申请日:2023-06-15
Applicant: 大连理工大学
IPC: G06Q10/04 , G06Q10/0631 , G06N3/126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遗传算法的单煤配煤优化方法,包括如下步骤:由现场煤场库存管理采集各单种煤的质量指标及对应价格;建立以配煤成本最低为目标函数,焦炭质量指标和单种煤配比范围为约束条件的配煤优化模型;采用遗传算法求解所述配煤优化模型,获得经济性最优的配煤方案。本发明结合炼焦配煤要求,根据配合煤和焦炭之间的关系,以配合煤成本最低作为配煤比的优化目标,将焦炭的各项质量指标、配比范围等作为约束条件,建立配煤优化模型,并采用改进的遗传算法对其进行求解,从而给出经济性最佳的配煤方案。
-
公开(公告)号:CN116790265A
公开(公告)日:2023-09-22
申请号:CN202310738042.4
申请日:2023-06-21
Applicant: 大连理工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智慧炼焦配煤系统、方法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包括:数据采集模块,用于采集指标参数,指标参数包括入炉煤指标数据以及焦炭指标数据;通讯模块,用于建立数据采集模块、控制单元、配煤单元之间的通讯连接;控制单元,根据建立的焦炭质量预测模型以及数据采集模块传输的指标参数,向配煤单元发送控制指令;配煤单元,用于接收控制单元发送的控制指令,控制调节单种煤配比并输送。本发明建立智能配煤与优化过程方案,实现了软件工业化应用,在稳定和提高焦炭质量的基础上,使配煤过程效益最大化、损耗最小化,实现了配比的最优化和配煤的智能化,为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