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负泊松比结构的溃缩式汽车转向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0758547A

    公开(公告)日:2020-02-07

    申请号:CN201911066988.0

    申请日:2019-11-04

    Applicant: 长安大学

    Inventor: 李兆凯 武鹏云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负泊松比结构的溃缩式汽车转向装置,包括:上转向管柱、第一吸能装置、下转向管柱、第一万向节、上转向传动轴、第二吸能装置和下转向传动轴;上转向管柱的下端可滑动地套装在下转向管柱的上端,上转向管柱和下转向管柱之间设置有第一吸能装置;上转向传动轴的上端通过第一万向节与下转向管柱的下端连接;上转向传动轴的下端可滑动地套装在下转向传动轴的上端,上转向传动轴和下转向传动轴之间设置有第二吸能装置;其中,第一吸能装置和第二吸能装置均为双箭型负泊松比结构。本发明设置有负泊松比结构,能够较大程度吸收碰撞能量;设置有万向节,可减小转向系统对驾驶室的侵入量,保证驾驶人员有更多的生存空间。

    一种高度可调节的万向移动平台

    公开(公告)号:CN110067372A

    公开(公告)日:2019-07-30

    申请号:CN201910294620.3

    申请日:2019-04-12

    Applicant: 长安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高度可调节的万向移动平台,包括底盘支架和设置在底盘支架上的举升平台,底盘支架的中部沿车轮行进方向纵向贯穿设有一梯形凹槽,梯形凹槽的顶部横向延伸有两个平台;梯形凹槽的底部设置有一丝杆,举升平台穿过丝杆设置在梯形凹槽的上端,梯形凹槽的底部设置有举升驱动装置,举升平台通过举升驱动装置沿丝杆的高度方向进行移动。本发明实现了万向移动平台上所搭载平台的举升功能。

    一种通过非线性能量转移与碰撞耗能作用的吸振器

    公开(公告)号:CN102384213A

    公开(公告)日:2012-03-21

    申请号:CN201110184107.2

    申请日:2011-07-02

    Applicant: 长安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通过非线性能量转移与碰撞耗能作用的吸振器,包括吸振器本体,吸振器本体包括与待减振结构件固定连接的连接支座,连接支座上固定安装有箱体,箱体内部设有质量块,质量块两端分别设有非线性弹簧一和非线性弹簧二,非线性弹簧一和非线性弹簧二的一端均与质量块固定连接,非线性弹簧一和非线性弹簧二的另一端均与箱体的内壁固定连接;箱体上部设有碰撞调节装置一,箱体下部设有碰撞调节装置二,碰撞调节装置一下端和碰撞调节装置二上端均穿过箱体,碰撞调节装置一和碰撞调节装置二均与质量块之间有间隙,碰撞调节装置二与待减振结构件之间有间隙。本发明结构设计合理、使用方便且吸振效果好,使用成本低,应用范围广。

    一种万向移动平台
    4.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0053686A

    公开(公告)日:2019-07-26

    申请号:CN201910294708.5

    申请日:2019-04-12

    Applicant: 长安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万向移动平台,包括底盘支架和设置在底盘支架底部的车轮,底盘支架的中部沿车轮行进方向纵向贯穿设有一梯形凹槽,梯形凹槽的顶部横向延伸有两个平台;底盘支架的两个平台上分别设置有换向驱动装置;梯形凹槽的底部设有换向撑起装置,换向撑起装置包括第二伺服电机、联轴器、减速机、第二从动齿轮、第二主动齿轮、第二转轴、链轮、第二同步带和凸轮,第二伺服电机通过联轴器与减速机相连接,减速机与第二主动齿轮相连接,第二主动齿轮与第二从动齿轮啮合连接,第二从动齿轮通过第二转轴与链轮同轴连接,链轮通过第二同步带与凸轮相连接。本发明解决了万向移动平台车轮与地面间无阻力换向的问题,并有效地降低了万向移动平台的设计高度。

    一种万向移动平台
    5.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0053686B

    公开(公告)日:2024-10-18

    申请号:CN201910294708.5

    申请日:2019-04-12

    Applicant: 长安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万向移动平台,包括底盘支架和设置在底盘支架底部的车轮,底盘支架的中部沿车轮行进方向纵向贯穿设有一梯形凹槽,梯形凹槽的顶部横向延伸有两个平台;底盘支架的两个平台上分别设置有换向驱动装置;梯形凹槽的底部设有换向撑起装置,换向撑起装置包括第二伺服电机、联轴器、减速机、第二从动齿轮、第二主动齿轮、第二转轴、链轮、第二同步带和凸轮,第二伺服电机通过联轴器与减速机相连接,减速机与第二主动齿轮相连接,第二主动齿轮与第二从动齿轮啮合连接,第二从动齿轮通过第二转轴与链轮同轴连接,链轮通过第二同步带与凸轮相连接。本发明解决了万向移动平台车轮与地面间无阻力换向的问题,并有效地降低了万向移动平台的设计高度。

    一种高度可调节的万向移动平台

    公开(公告)号:CN110067372B

    公开(公告)日:2024-10-29

    申请号:CN201910294620.3

    申请日:2019-04-12

    Applicant: 长安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高度可调节的万向移动平台,包括底盘支架和设置在底盘支架上的举升平台,底盘支架的中部沿车轮行进方向纵向贯穿设有一梯形凹槽,梯形凹槽的顶部横向延伸有两个平台;梯形凹槽的底部设置有一丝杆,举升平台穿过丝杆设置在梯形凹槽的上端,梯形凹槽的底部设置有举升驱动装置,举升平台通过举升驱动装置沿丝杆的高度方向进行移动。本发明实现了万向移动平台上所搭载平台的举升功能。

    一种基于负泊松比结构的溃缩式汽车转向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0758547B

    公开(公告)日:2023-11-14

    申请号:CN201911066988.0

    申请日:2019-11-04

    Applicant: 长安大学

    Inventor: 李兆凯 武鹏云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负泊松比结构的溃缩式汽车转向装置,包括:上转向管柱、第一吸能装置、下转向管柱、第一万向节、上转向传动轴、第二吸能装置和下转向传动轴;上转向管柱的下端可滑动地套装在下转向管柱的上端,上转向管柱和下转向管柱之间设置有第一吸能装置;上转向传动轴的上端通过第一万向节与下转向管柱的下端连接;上转向传动轴的下端可滑动地套装在下转向传动轴的上端,上转向传动轴和下转向传动轴之间设置有第二吸能装置;其中,第一吸能装置和第二吸能装置均为双箭型负泊松比结构。本发明设置有负泊松比结构,能够较大程度吸收碰撞能量;设置有万向节,可减小转向系统对驾驶室的侵入量,保证驾驶人员有更多的生存空间。

    一种通过非线性能量转移与碰撞耗能作用的吸振器

    公开(公告)号:CN102384213B

    公开(公告)日:2013-09-18

    申请号:CN201110184107.2

    申请日:2011-07-02

    Applicant: 长安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通过非线性能量转移与碰撞耗能作用的吸振器,包括吸振器本体,吸振器本体包括与待减振结构件固定连接的连接支座,连接支座上固定安装有箱体,箱体内部设有质量块,质量块两端分别设有非线性弹簧一和非线性弹簧二,非线性弹簧一和非线性弹簧二的一端均与质量块固定连接,非线性弹簧一和非线性弹簧二的另一端均与箱体的内壁固定连接;箱体上部设有碰撞调节装置一,箱体下部设有碰撞调节装置二,碰撞调节装置一下端和碰撞调节装置二上端均穿过箱体,碰撞调节装置一和碰撞调节装置二均与质量块之间有间隙,碰撞调节装置二与待减振结构件之间有间隙。本发明结构设计合理、使用方便且吸振效果好,使用成本低,应用范围广。

    多功能智能车计时器
    9.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01955828U

    公开(公告)日:2011-08-31

    申请号:CN201020622262.9

    申请日:2010-11-24

    Applicant: 长安大学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多功能智能车计时器,包括计时点通过信号采集模块、信号显示模块和电源适配器,还包括计时与电磁信号发生模块,电源适配器通过稳压芯片分别与计时点通过信号采集模块、计时与电磁信号发生模块及信号显示模块相连;所述的计时点通过信号采集模块包括激光发射管、4自由度手动可调反光镜和激光接收电路,且依次相连;所述的计时与电磁信号发生模块包括电压比较芯片、单片机和三极管H桥功率输出电路,且依次相连;信号显示模块又与单片机相连。本实用新型成本低、使用简单、便于携带,有效实现将计时器同时能够用于智能汽车电磁组调试和比赛单圈计时和电磁信号发生。

    一种溃缩式汽车转向装置
    10.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10822440U

    公开(公告)日:2020-06-23

    申请号:CN201921886660.9

    申请日:2019-11-04

    Applicant: 长安大学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溃缩式汽车转向装置,上转向管柱的下端可滑动地套装在下转向管柱的上端,上转向管柱和下转向管柱之间设置有第一吸能装置;上转向传动轴的上端通过第一万向节与下转向管柱的下端连接;上转向传动轴的下端可滑动地套装在下转向传动轴的上端,上转向传动轴和下转向传动轴之间设置有第二吸能装置;其中,第一吸能装置和第二吸能装置均为双箭型负泊松比结构;双箭型负泊松比结构包括多个箭头层和多个箭尾层;箭头层和箭尾层由二维负泊松比结构环绕成圆筒状,并沿径向进行辐射扩展而成。本实用新型能够较大程度吸收碰撞能量;可减小转向系统对驾驶室的侵入量,保证驾驶人员有更多的生存空间。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