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5609942B
公开(公告)日:2018-02-27
申请号:CN201510965382.6
申请日:2015-12-21
Applicant: 浙江大学 , 西安空间无线电技术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吸收任意方向线极化入射波的微波能量接收平板。由至少一个亚波长正方形阵列单元延拓排列而成,第一金属薄层上刻蚀有方形双线极化谐振结构,由贴片在对角与内部开条形槽而构成;贴片上设有两个金属过孔,两者穿过中间各层分别与两个功率合成网络相连;两个功率合成网络分别位于两层带状线结构中,由二合一功率合成电路级联构成;两个功率合成网络的输出端连接定向耦合器的两个输入端,定向耦合器的两个输出端分别连接两个整流电路,整流电路的输出端并联后得到直流电输出。本发明实现了空间中任意方向线极化入射电磁波能量的高效接收,可广泛应用于各种频段与功率级别的微波能量接收与转换领域。
-
公开(公告)号:CN103178354A
公开(公告)日:2013-06-26
申请号:CN201310101481.0
申请日:2013-03-27
Applicant: 浙江大学 , 西安空间无线电技术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编织方式抑制无源互调的网状反射面天线。网状反射面天线由直径小于1/50工作波长的圆柱形金属丝构成,每个编织基本单元均为两组正交的金属丝构成;对于线极化发射源,一组互相平行等间距的金属丝沿着电场极化方向进行排列,并对准线极化方向,另一组互相平行的金属丝与其正交编织;对于圆极化发射源,网状反射天线由金属丝组成的同心圆与径向成发散状的金属丝交叉编织而成。由于无源互调发生的概率随着接触点电流的增加而递增来设计网状反射面天线,使电场极化方向始终平行、或近似平行于某一方向金属丝,使表面电流无法通过不同方向金属丝的接触点,从而抑制无源互调的产生。本发明在系统设计阶段提前抑制无源互调的产生。
-
公开(公告)号:CN105069206B
公开(公告)日:2018-01-05
申请号:CN201510442593.1
申请日:2015-07-24
Applicant: 西安空间无线电技术研究所
IPC: G06F17/50
Abstract: 一种确定微波部件的无源互调产物的方法,从影响无源互调的因素出发,建立电磁场、温度场、应力应变场的耦合分析模型,构建相应的耦合边界条件,在此基础上采用偏微分方程解算器求解分析模型,获得微波部件的无源互调电平。本发明结合星载环境中对微波部件的影响因素,考虑了电磁功率、温度梯度、应力分布等因素的多维变化趋势,通过多维耦合的方法建立空间微波部件无源互调多场耦合分析模型,能够确定温度和应力影响下的无源互调电平,实现对微波部件无源互调产物较准确地分析评价。
-
公开(公告)号:CN104167610B
公开(公告)日:2017-05-10
申请号:CN201410344098.2
申请日:2014-07-18
Applicant: 浙江大学 , 西安空间无线电技术研究所
IPC: H01Q17/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零散射线形粒子及其构成的电磁隐形材料。粒子中心为金属结构,金属结构包括呈直线周期排列的金属单元,相邻的金属单元之间通过连接柱连接,金属单元和连接柱外包裹有柱体的电介质,构成实心柱体结构的零散射线形粒子,其中金属单元直线排列的排列方向、电介质柱体的高度方向与工作时入射电磁波的电场极化方向相同。本发明结构简单,加工方便,可以针对不同应用加工成任意形状的材料或者结构,实例仿真验证在工作频率上得到了趋向于零的散射宽度;可直接通过结构尺寸缩放拓展到射频、太赫兹乃至光波等各个频段,被广泛用于隐身材料的相关应用领域。
-
公开(公告)号:CN105609942A
公开(公告)日:2016-05-25
申请号:CN201510965382.6
申请日:2015-12-21
Applicant: 浙江大学 , 西安空间无线电技术研究所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Q1/38 , H01Q21/06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吸收任意方向线极化入射波的微波能量接收平板。由至少一个亚波长正方形阵列单元延拓排列而成,第一金属薄层上刻蚀有方形双线极化谐振结构,由贴片在对角与内部开条形槽而构成;贴片上设有两个金属过孔,两者穿过中间各层分别与两个功率合成网络相连;两个功率合成网络分别位于两层带状线结构中,由二合一功率合成电路级联构成;两个功率合成网络的输出端连接定向耦合器的两个输入端,定向耦合器的两个输出端分别连接两个整流电路,整流电路的输出端并联后得到直流电输出。本发明实现了空间中任意方向线极化入射电磁波能量的高效接收,可广泛应用于各种频段与功率级别的微波能量接收与转换领域。
-
公开(公告)号:CN105069206A
公开(公告)日:2015-11-18
申请号:CN201510442593.1
申请日:2015-07-24
Applicant: 西安空间无线电技术研究所
IPC: G06F17/50
Abstract: 一种确定微波部件的无源互调产物的方法,从影响无源互调的因素出发,建立电磁场、温度场、应力应变场的耦合分析模型,构建相应的耦合边界条件,在此基础上采用偏微分方程解算器求解分析模型,获得微波部件的无源互调电平。本发明结合星载环境中对微波部件的影响因素,考虑了电磁功率、温度梯度、应力分布等因素的多维变化趋势,通过多维耦合的方法建立空间微波部件无源互调多场耦合分析模型,能够确定温度和应力影响下的无源互调电平,实现对微波部件无源互调产物较准确地分析评价。
-
公开(公告)号:CN104167610A
公开(公告)日:2014-11-26
申请号:CN201410344098.2
申请日:2014-07-18
Applicant: 浙江大学 , 西安空间无线电技术研究所
IPC: H01Q17/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零散射线形粒子及其构成的电磁隐形材料。粒子中心为金属结构,金属结构包括呈直线周期排列的金属单元,相邻的金属单元之间通过连接柱连接,金属单元和连接柱外包裹有柱体的电介质,构成实心柱体结构的零散射线形粒子,其中金属单元直线排列的排列方向、电介质柱体的高度方向与工作时入射电磁波的电场极化方向相同。本发明结构简单,加工方便,可以针对不同应用加工成任意形状的材料或者结构,实例仿真验证在工作频率上得到了趋向于零的散射宽度;可直接通过结构尺寸缩放拓展到射频、太赫兹乃至光波等各个频段,被广泛用于隐身材料的相关应用领域。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