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0653468A
公开(公告)日:2020-01-07
申请号:CN201910576176.4
申请日:2019-06-28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接合装置和接合方法。接合装置(10)的电极单元(58)具有抵接部(64),该抵接部(64)设置有锥状外周面(80),通过将抵接部(64)插入到第一金属部件(14)的内部,该锥状外周面(80)与锥状受压面(46)接触。锥状外周面(80)随着从一端侧朝向另一端侧而向接近抵接部(64)的轴心的方向倾斜。在向第一金属部件(14)和第二金属部件(18)施加加压力时,抵接部(64)的至少一部分为能够以使锥状外周面(80)沿着锥状受压面(46)的方式弹性变形的厚度。根据本发明,能够良好地接合第一金属部件与第二金属部件。
-
公开(公告)号:CN110653469B
公开(公告)日:2021-11-02
申请号:CN201910576177.9
申请日:2019-06-28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接合装置和接合方法。接合装置(10)具有通电加压头(62),该通电加压头(62)设置有与第1金属部件(14)的受压面(46)接触的抵接面(78),通过使用了通电加压头(62)的通电和加压,将第1金属部件与第2金属部件(18)接合,得到接合界面相对于受压面倾斜的接合体。抵接面具有能够向第1金属部件通电的电极部和由绝缘材料构成的绝缘部。受压面中至少与接合界面的距离最短的最短部分成为不与电极部接触的电极非接触部,绝缘部与电极非接触部的至少一部分接触。根据本发明,能够抑制在通电和加压时第1金属部件等产生挠曲等,由此能够使第1金属部件与第2金属部件良好地接合。
-
公开(公告)号:CN109483032B
公开(公告)日:2021-06-11
申请号:CN201811050952.9
申请日:2018-09-10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焊接部形成结构和金属部件的接合方法。焊接部形成结构(10)形成将阀座(12)与气缸盖主体(16)接合的焊接部(20)。在开口周缘部(32)的内周面设置有从第二接合面(36)突出的凸部(58)、从第一起点部(64)延伸的第一锥形面(60)、和从第二起点部(66)延伸的第二锥形面(62)。当设凸部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形成的角部的顶点与第一起点部的径向上的距离为A,且设顶点与第二起点部的径向上的距离为B时,满足A>0、A≥B、B≥0全部的关系成立。另外,阀座的第一接合面和轴向所成的角度与第二接合面和轴向所成的角度相等。根据本发明,能够形成能够将第一金属部件和第二金属部件良好地接合的焊接部。
-
公开(公告)号:CN103370144B
公开(公告)日:2016-03-30
申请号:CN201280007801.X
申请日:2012-02-29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02F3/0084 , C23C28/30 , F02F3/10 , Y10T428/12042 , Y10T428/12049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滑动部件和该滑动部件的制造方法,该滑动部件以简易的构成实现了基材的表面和金属覆膜的密合性的提高。该滑动部件在表面具有包含树脂材料的打底层(24),并且具有形成在该打底层(24)上的固体润滑部(26),所述固体润滑部(26)中由银、银合金、铜或者铜合金的至少任1种而构成了滑动面,在打底层(24)和固体润滑部(26)之间介在有打底层(24)和固体润滑部(26)的双方混合存在的相互混合层(28)。
-
公开(公告)号:CN103370144A
公开(公告)日:2013-10-23
申请号:CN201280007801.X
申请日:2012-02-29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02F3/0084 , C23C28/30 , F02F3/10 , Y10T428/12042 , Y10T428/12049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滑动部件和该滑动部件的制造方法,该滑动部件以简易的构成实现了基材的表面和金属覆膜的密合性的提高。该滑动部件在表面具有包含树脂材料的打底层(24),并且具有形成在该打底层(24)上的固体润滑部(26),所述固体润滑部(26)中由银、银合金、铜或者铜合金的至少任1种而构成了滑动面,在打底层(24)和固体润滑部(26)之间介在有打底层(24)和固体润滑部(26)的双方混合存在的相互混合层(28)。
-
公开(公告)号:CN110653469A
公开(公告)日:2020-01-07
申请号:CN201910576177.9
申请日:2019-06-28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接合装置和接合方法。接合装置(10)具有通电加压头(62),该通电加压头(62)设置有与第1金属部件(14)的受压面(46)接触的抵接面(78),通过使用了通电加压头(62)的通电和加压,将第1金属部件与第2金属部件(18)接合,得到接合界面相对于受压面倾斜的接合体。抵接面具有能够向第1金属部件通电的电极部和由绝缘材料构成的绝缘部。受压面中至少与接合界面的距离最短的最短部分成为不与电极部接触的电极非接触部,绝缘部与电极非接触部的至少一部分接触。根据本发明,能够抑制在通电和加压时第1金属部件等产生挠曲等,由此能够使第1金属部件与第2金属部件良好地接合。
-
公开(公告)号:CN106132624B
公开(公告)日:2018-11-02
申请号:CN201480077479.7
申请日:2014-03-25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通过接合第一金属工件(12)和第二金属工件(14)构成的接合金属制品(10)。各自含有具有比H2更正的氧化还原电位的金属的金属微粒分散在第一金属工件(12)和第二金属工件(14)中至少一个的晶粒界面中。此外,在第一金属工件(12)与第二金属工件(14)之间的接合界面处在第一金属工件(12)中的金属与第二金属工件(14)中的金属之间形成金属键。而且,在所述接合界面中不存在所述金属微粒和氧。
-
公开(公告)号:CN110653468B
公开(公告)日:2021-10-08
申请号:CN201910576176.4
申请日:2019-06-28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接合装置和接合方法。接合装置(10)的电极单元(58)具有抵接部(64),该抵接部(64)设置有锥状外周面(80),通过将抵接部(64)插入到第一金属部件(14)的内部,该锥状外周面(80)与锥状受压面(46)接触。锥状外周面(80)随着从一端侧朝向另一端侧而向接近抵接部(64)的轴心的方向倾斜。在向第一金属部件(14)和第二金属部件(18)施加加压力时,抵接部(64)的至少一部分为能够以使锥状外周面(80)沿着锥状受压面(46)的方式弹性变形的厚度。根据本发明,能够良好地接合第一金属部件与第二金属部件。
-
公开(公告)号:CN109483032A
公开(公告)日:2019-03-19
申请号:CN201811050952.9
申请日:2018-09-10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焊接部形成结构和金属部件的接合方法。焊接部形成结构(10)形成将阀座(12)与气缸盖主体(16)接合的焊接部(20)。在开口周缘部(32)的内周面设置有从第二接合面(36)突出的凸部(58)、从第一起点部(64)延伸的第一锥形面(60)、和从第二起点部(66)延伸的第二锥形面(62)。当设凸部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形成的角部的顶点与第一起点部的径向上的距离为A,且设顶点与第二起点部的径向上的距离为B时,满足A>0、A≥B、B≥0全部的关系成立。另外,阀座的第一接合面和轴向所成的角度与第二接合面和轴向所成的角度相等。根据本发明,能够形成能够将第一金属部件和第二金属部件良好地接合的焊接部。
-
公开(公告)号:CN106132624A
公开(公告)日:2016-11-16
申请号:CN201480077479.7
申请日:2014-03-25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23K20/10 , B23K20/02 , B23K35/0244 , B23K35/025 , B23K35/30 , B23K35/3006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通过接合第一金属工件(12)和第二金属工件(14)构成的接合金属制品(10)。各自含有具有比H2更正的氧化还原电位的金属的金属微粒分散在第一金属工件(12)和第二金属工件(14)中至少一个的晶粒界面中。此外,在第一金属工件(12)与第二金属工件(14)之间的接合界面处在第一金属工件(12)中的金属与第二金属工件(14)中的金属之间形成金属键。而且,在所述接合界面中不存在所述金属微粒和氧。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