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2039832B
公开(公告)日:2013-04-03
申请号:CN201010504061.3
申请日:2010-10-11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21/15 , B60N2/423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的冲击吸收构造。在被左右的前部座椅夹着的地板通道上固定有冲击吸收部件支承托架(15),在冲击吸收部件支承托架(15)上支承有冲击吸收部件(16),因此当发生车辆的侧面碰撞时,能够使前部座椅与冲击吸收部件(16)干涉而吸收碰撞能量。冲击吸收部件(16)的与倒U字状的内表面结合的前壁(23a)的下部与冲击吸收部件支承托架(15)的前壁(21a)的上部结合,因此冲击吸收部件支承托架(15)的前壁(21a)在剪切方向上承受侧面碰撞的载荷,由此能够提高冲击吸收部件支承托架(15)的前壁(21a)相对于侧面碰撞的强度,防止冲击吸收部件(16)横向倾倒,能够提高冲击吸收效果。
-
公开(公告)号:CN111216803B
公开(公告)日:2022-05-10
申请号:CN201910848362.9
申请日:2019-09-09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B62D25/04
Abstract: 本发明的课题为即使在与以往相比向下方侧变更了结合位置的情况下也能够确保所希望的结合强度。作为本发明车辆用截面帽形部件的前柱具有:横截面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一对凸缘部;横截面沿大致车宽方向延伸的一对腿部;和位于一对腿部之间的主体部,该前柱向车宽方向外侧开口,并由位于车辆上下方向的上侧的前柱内上构件、和位于车辆上下方向的下侧的前柱内下构件构成,主体部具有使前柱内上构件的下端和前柱内下构件的上端通过点焊而接合的多个接合点,该多个接合点在从车宽方向侧视下以大致U字形状配置。
-
公开(公告)号:CN111216803A
公开(公告)日:2020-06-02
申请号:CN201910848362.9
申请日:2019-09-09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B62D25/04
Abstract: 本发明的课题为即使在与以往相比向下方侧变更了结合位置的情况下也能够确保所希望的结合强度。作为本发明车辆用截面帽形部件的前柱具有:横截面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一对凸缘部;横截面沿大致车宽方向延伸的一对腿部;和位于一对腿部之间的主体部,该前柱向车宽方向外侧开口,并由位于车辆上下方向的上侧的前柱内上构件、和位于车辆上下方向的下侧的前柱内下构件构成,主体部具有使前柱内上构件的下端和前柱内下构件的上端通过点焊而接合的多个接合点,该多个接合点在从车宽方向侧视下以大致U字形状配置。
-
公开(公告)号:CN102039832A
公开(公告)日:2011-05-04
申请号:CN201010504061.3
申请日:2010-10-11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21/15 , B60N2/423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的冲击吸收构造。在被左右的前部座椅夹着的地板通道上固定有冲击吸收部件支承托架(15),在冲击吸收部件支承托架(15)上支承有冲击吸收部件(16),因此当发生车辆的侧面碰撞时,能够使前部座椅与冲击吸收部件(16)干涉而吸收碰撞能量。冲击吸收部件(16)的与倒U字状的内表面结合的前壁(23a)的下部与冲击吸收部件支承托架(15)的前壁(21a)的上部结合,因此冲击吸收部件支承托架(15)的前壁(21a)在剪切方向上承受侧面碰撞的载荷,由此能够提高冲击吸收部件支承托架(15)的前壁(21a)相对于侧面碰撞的强度,防止冲击吸收部件(16)横向倾倒,能够提高冲击吸收效果。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