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0364159C
公开(公告)日:2008-01-23
申请号:CN03809398.7
申请日:2003-04-22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H01M8/02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8/0247 , H01M8/0206 , H01M8/0254 , H01M8/0271
Abstract: 提出了一种燃料电池隔板,其在一外缘部分(30)中具有用于导引反应气体的气体通道(31,32)和用于导引反应产物的反应产物通道(33)。隔板(20)由一由金属制成的中央部分(22)、一由树脂材料制成的外缘部分(30)以及一将所述中央部分和所述外缘部分连接到一起的弹性部件(40)组成。作为利用树脂材料来制作所述外缘部分的结果,所述气体通道和产物通道具有抗腐蚀性。
-
公开(公告)号:CN102790226B
公开(公告)日:2015-04-01
申请号:CN201210148729.4
申请日:2012-05-14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8/0273 , H01M8/0206 , H01M8/0258 , H01M8/0267 , H01M8/0276 , H01M8/04089 , H01M8/0656 , H01M8/242 , H01M8/2457 , H01M8/2483 , Y02P70/5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燃料电池,燃料电池(10)的单电池单元(12)具备第一电解质膜电极构造体(14)、第一金属隔板(16)、第二电解质膜电极构造体(18)及第二金属隔板(20)。第一及第二电解质膜电极构造体(14、18)在外周具有树脂框部件(28a、28b)。在树脂框部件(28a)上设置的双重密封件(51)具有外侧密封部件(48)及内侧密封部件(50),并且所述外侧密封部件(48)的前端抵接于树脂框部件(28b),另一方面,所述内侧密封部件(50)的前端抵接于第一金属隔板(16)的外周端缘面。外侧密封部件(48)及内侧密封部件(50)被设定为同一高度尺寸。
-
公开(公告)号:CN103828107A
公开(公告)日:2014-05-28
申请号:CN201280046196.7
申请日:2012-09-06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8/1004 , H01M8/0267 , H01M8/0271 , H01M8/0273 , H01M8/0276 , H01M8/0284 , H01M8/0286 , H01M2008/1095
Abstract: 提供一种带有树脂框的电解质膜电极构造体,围绕固体高分子电解质膜的外周而牢固且容易地接合树脂制框部件,并且可以可靠地维持希望的气体密封性。带有树脂框的电解质膜电极构造体(10)具备:具备夹持固体高分子电解质膜(18)的阳极侧电极(20)以及阴极侧电极(22)的电解质膜电极构造体(10a);围绕所述固体高分子电解质膜(18)的外周的树脂制框部件(24)。在阴极侧电极(22)的外周端部(22be)与树脂制框部件(24)的第一内周端部(24a)之间、在从所述阴极侧电极(22)的外周端部(22be)露出到外部的固体高分子电解质膜(18)的外周端部(18be)、以及在阳极侧电极(20)的外周端部(20be)与所述树脂制框部件(24)的第二内周端部(24b)之间,连续配置有中间层(26)。
-
公开(公告)号:CN100471642C
公开(公告)日:2009-03-25
申请号:CN200380106273.4
申请日:2003-12-10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B29C45/14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29C2045/167
Abstract: 一种注射成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准备第一模具(41)、第二模具(46)和第三模具(47);由第一模具(41)和第二模具(46)夹住隔板主体(16);将硅酮橡胶(59)通过浇口(52)注入前侧空腔(50)中,以形成前侧模制层(32);当前侧模制层(32)较软时用第三模具(47)替换第二模具(46);以及由注射通过浇口(52)的硅酮橡胶(59)的注射压力穿透前侧模制层(32),将所述硅酮橡胶(59)通过穿透孔(30)注入后侧空腔(63)中,从而形成后侧模制层(34)。
-
公开(公告)号:CN1650455A
公开(公告)日:2005-08-03
申请号:CN03809398.7
申请日:2003-04-22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H01M8/02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8/0247 , H01M8/0206 , H01M8/0254 , H01M8/0271
Abstract: 提出了一种燃料电池隔板,其在一外缘部分(30)中具有用于导引反应气体的气体通道(31,32)和用于导引反应产物的反应产物通道(33)。隔板(20)由一由金属制成的中央部分(22)、一由树脂材料制成的外缘部分(30)以及一将所述中央部分和所述外缘部分连接到一起的弹性部件(40)组成。作为利用树脂材料来制作所述外缘部分的结果,所述气体通道和产物通道具有抗腐蚀性。
-
公开(公告)号:CN103443981B
公开(公告)日:2016-08-17
申请号:CN201280016093.6
申请日:2012-03-23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H01M8/0273 , H01M8/0276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8/1004 , H01M8/0267 , H01M8/0271 , H01M8/0273 , H01M8/0276 , H01M8/0286 , H01M2008/1095
Abstract: 电解质膜/电极构造体具备固体高分子电解质膜、夹持所述固体高分子电解质膜的阳极侧电极和阴极侧电极。阴极侧电极具有比阳极侧电极小的平面尺寸。电解质膜/电极构造体围绕固体高分子电解质膜的外周而设有树脂制框体部件,并且所述树脂制框体部件使内周边部仅浸渍于阴极侧电极的外周边部从而与所述阴极侧电极接合。
-
公开(公告)号:CN103443981A
公开(公告)日:2013-12-11
申请号:CN201280016093.6
申请日:2012-03-23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8/1004 , H01M8/0267 , H01M8/0271 , H01M8/0273 , H01M8/0276 , H01M8/0286 , H01M2008/1095
Abstract: 电解质膜/电极构造体(10)具备固体高分子电解质膜(18)、夹持所述固体高分子电解质膜(18)的阳极侧电极(20)和阴极侧电极(22)。阴极侧电极(22)具有比阳极侧电极(20)小的平面尺寸。电解质膜/电极构造体(10)围绕固体高分子电解质膜(18)的外周而设有树脂制框体部件(24),并且所述树脂制框体部件(24)使内周边部仅浸渍于阴极侧电极(22)的外周边部从而与所述阴极侧电极(22)接合。
-
公开(公告)号:CN102790226A
公开(公告)日:2012-11-21
申请号:CN201210148729.4
申请日:2012-05-14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8/0273 , H01M8/0206 , H01M8/0258 , H01M8/0267 , H01M8/0276 , H01M8/04089 , H01M8/0656 , H01M8/242 , H01M8/2457 , H01M8/2483 , Y02P70/56
Abstract: 提供一种燃料电池,燃料电池(10)的单电池单元(12)具备第一电解质膜电极构造体(14)、第一金属隔板(16)、第二电解质膜电极构造体(18)及第二金属隔板(20)。第一及第二电解质膜电极构造体(14、18)在外周具有树脂框部件(28a、28b)。在树脂框部件(28a)上设置的双重密封件(51)具有外侧密封部件(48)及内侧密封部件(50),并且所述外侧密封部件(48)的前端抵接于树脂框部件(28b),另一方面,所述内侧密封部件(50)的前端抵接于第一金属隔板(16)的外周端缘面。外侧密封部件(48)及内侧密封部件(50)被设定为同一高度尺寸。
-
公开(公告)号:CN102593477A
公开(公告)日:2012-07-18
申请号:CN201110418446.2
申请日:2011-12-14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H01M8/02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8/0267 , H01M8/0273 , H01M8/242 , H01M8/2483 , Y02E60/50 , Y02P70/5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燃料电池,其能够使比较高价的隔板良好地小型化,实现成本的削减,并能够有效地提高电解质-电极结构体的刚性。构成燃料电池(10)的电池单元(12)具备第一电解质膜-电极结构体(14)、第一隔板(16)、第二电解质膜-电极结构体(18)及第二隔板(20)。第一及第二电解质膜-电极结构体(14、18)在外周具有框部(28a、28b),在所述框部(28a、28b)沿着层叠方向贯通形成有流体连通孔。框部(28a、28b)设有围绕外周端部的厚壁部(28aa、28ba),并且所述厚壁部(28aa、28ba)相对于除了所述外周端部之外的其他部位具有最大的厚度尺寸。
-
公开(公告)号:CN1726119A
公开(公告)日:2006-01-25
申请号:CN200380106273.4
申请日:2003-12-10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B29C45/14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29C2045/167
Abstract: 一种注射成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准备第一模具(41)、第二模具(46)和第三模具(47);由第一模具(41)和第二模具(46)夹住隔板主体(16);将硅酮橡胶(59)通过浇口(52)注入前侧空腔(50)中,以形成前侧模制层(32);当前侧模制层(32)较软时用第三模具(47)替换第二模具(46);以及由注射通过浇口(52)的硅酮橡胶(59)的注射压力穿透前侧模制层(32),将所述硅酮橡胶(59)通过穿透孔(30)注入后侧空腔(63)中,从而形成后侧模制层(34)。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