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3936161A
公开(公告)日:2014-07-23
申请号:CN201410170207.3
申请日:2014-04-25
Applicant: 暨南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W10/1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植物碳源强化人工湿地对低碳高氮污水脱氮的方法和系统。本发明将废弃的农作物或者湿地植物秸秆作为碳源水解,将水解液投加至人工湿地,提高低碳高氮污水的脱氮效率。本发明同时提供了一种处理系统,结构简单,投加碳源的方式科学合理,很好地实现利用植物碳源强化人工湿地对低碳高氮污水脱氮的效果。本发明方法采用的植物碳源廉价易得,释碳能力强,生物反硝化脱氮效果好,水解液制备简单实用,且碳源投加方式持续运行能力强,维护简单,二次污染小,生产成本低,以简单的方法解决了人工湿地处理低碳氮比污水处理厂尾水的技术难题。
-
公开(公告)号:CN110261436B
公开(公告)日:2022-03-22
申请号:CN201910509281.6
申请日:2019-06-13
Applicant: 暨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红外热成像和计算机视觉的轨道故障检测方法及系统,该方法的步骤为:无人机进行电车轨道图像采集;地面站接收高清摄像头图像数据进行图像预处理;对槽内较暗区域和槽外较亮区域进行两次多阈值轨道区域分割,依据较亮较暗区域相邻的距离特征分割轨道区域,提取得到轨道图像;红外热像图进行灰度化,采用相对温差法提取轨道上的高温区;预处理后的图像与轨道检测窗口叠加,掩膜得到感兴趣区域,感兴趣区域进行边缘闭合判断和填充得到连通区域,筛选连通区域得到疑似轨道异物;疑似轨道异物输入BP神经网络进行识别,得到异物分类结果。本发明实时进行轨道异物识别和温度检测,减少轨道交通的事故发生率,提高电车运行安全性。
-
公开(公告)号:CN103936161B
公开(公告)日:2015-09-30
申请号:CN201410170207.3
申请日:2014-04-25
Applicant: 暨南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W10/1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植物碳源强化人工湿地对低碳高氮污水脱氮的方法和系统。本发明将废弃的农作物或者湿地植物秸秆作为碳源水解,将水解液投加至人工湿地,提高低碳高氮污水的脱氮效率。本发明同时提供了一种处理系统,结构简单,投加碳源的方式科学合理,很好地实现利用植物碳源强化人工湿地对低碳高氮污水脱氮的效果。本发明方法采用的植物碳源廉价易得,释碳能力强,生物反硝化脱氮效果好,水解液制备简单实用,且碳源投加方式持续运行能力强,维护简单,二次污染小,生产成本低,以简单的方法解决了人工湿地处理低碳氮比污水处理厂尾水的技术难题。
-
公开(公告)号:CN103910435B
公开(公告)日:2015-09-30
申请号:CN201410015801.5
申请日:2014-01-14
Applicant: 暨南大学
IPC: C02F3/34 , C02F103/3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赖氨酸芽孢杆菌(Lysinibacillus sp.)FS1在染料脱色方面的应用。所述赖氨酸芽孢杆菌(Lysinibacillus sp.)FS1保藏于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保藏编号为CCTCC NO:M2013561。本发明所述菌株生长迅速,环境适应性强,具有广谱的染料降解能力,对多种染料都具有很好的脱色效果,培养10h即能达到最大脱色率,脱色率可达90%以上,最大脱色浓度达5000mg/L。将本发明菌株应用于印染废水以及相关的染料废水脱色处理,能有效避免难于自然降解的染料分子直接进入水体导致的环境污染,且无二次污染,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率和应用前景。本发明首次将赖氨酸芽孢杆菌(Lysinibacillus sp.)应用于染料降解,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为解决染料污水处理尤其是脱色问题提供有力的技术基础。
-
公开(公告)号:CN104807671A
公开(公告)日:2015-07-29
申请号:CN201510211172.8
申请日:2015-04-29
Applicant: 暨南大学
IPC: G01N1/0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环境工程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人工湿地原位基质采样或监测系统及方法。所述系统包括固定装置和采样装置,所述固定装置和采样装置均为空心的柱体,上端开口,下端封闭,侧壁上分布有孔,所述采样装置被固定装置套合。本发明系统针对人工湿地基质粒径较大、流散性强、质地坚硬等特点而设计,具有设计简洁、使用方便、对非采样区湿地基质扰动小,造价便宜等优点,非常适合应用于人工湿地内基质的原位采样和人工湿地内部物理化学性质的原位监测。
-
公开(公告)号:CN110322462B
公开(公告)日:2021-07-27
申请号:CN201910509302.4
申请日:2019-06-13
Applicant: 暨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5G网络的无人机视觉着陆方法及系统,该方法的步骤为:地面端系统发送着陆控制信号到无人机;无人机通过高清摄像头采集图像,通过无人机端5G网络通信模块传输到地面端系统,视觉导航模块进行图像识别,对采集的图像进行图像灰度化处理和图像边缘检测,检测到着陆信标时,视觉导航模块计算无人机与着陆信标相对位置;无人机主控模块调整无人机位置,直到高清摄像头光心与着陆信标中心重合;无人机着陆过程中采用超声波测距模块测量与着陆信标的垂直距离,下降至无人机与着陆信标距离小于设定值时,无人机停止运转,完成着陆。本发明完成无人机精准降落,基于5G网络进行信号传输,实现对无人机超高清实时视频传输。
-
公开(公告)号:CN110254258B
公开(公告)日:2021-04-02
申请号:CN201910509278.4
申请日:2019-06-13
Applicant: 暨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无人机无线充电系统及方法,该系统包括:充电桩、无人机和地面着陆控制系统,充电桩上设有无线充电模块、储能电池、蓝牙模块和GPS模块,无人机上设有锂电池、蓝牙模块、无线充电模块、摄像头、GPS导航模块和超声波测距模块,地面着陆控制系统包括无人机地面站和视觉导航模块,视觉导航模块处理采集的图像,通过GPS定位信息计算无人机与充电桩的相对位置,无人机地面站向无人机发送位置调整与着陆控制信号,超声波测距模块检测无人机与充电桩的相对高度,降落后充电桩与无人机通过蓝牙通信进行无线充电,本发明使得巡检无人机在电量不足时自主导航至附近充电桩进行无线充电,提高了巡检无人机的巡检距离和巡检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0458494A
公开(公告)日:2019-11-15
申请号:CN201910653132.7
申请日:2019-07-19
Applicant: 暨南大学
IPC: G06Q10/08 , G06K9/00 , G06F16/583 , G06F16/683 , G06F21/32 , G10L15/22 , G10L17/22 , H04B7/18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无人机物流送货方法及系统,该方法的步骤为:无人机将图像及声音数据传输到无人机交互式控制系统;人体姿态识别模块识别出图像中的人体位置、关节节点和人脸数据,语音识别模块识别出语音声纹数据;人脸数据与语音声纹数据分别与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对比,验证用户的身份信息;当身份信息验证为正确时,无人机权限递交模块将无人机控制权限递交至用户,否则无人机悬停一段时间后返回;当货物完成交付后,无人机避障提升到设定的高度后,接收无人机飞控系统的控制信号,无人机导航返回。本发明实现无人机与用户之间的人机交互,使得物流运输中用户在接收时,能自主选择时间地点使得交付物品更加便利并节省物流公司的人力成本。
-
公开(公告)号:CN110254258A
公开(公告)日:2019-09-20
申请号:CN201910509278.4
申请日:2019-06-13
Applicant: 暨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无人机无线充电系统及方法,该系统包括:充电桩、无人机和地面着陆控制系统,充电桩上设有无线充电模块、储能电池、蓝牙模块和GPS模块,无人机上设有锂电池、蓝牙模块、无线充电模块、摄像头、GPS导航模块和超声波测距模块,地面着陆控制系统包括无人机地面站和视觉导航模块,视觉导航模块处理采集的图像,通过GPS定位信息计算无人机与充电桩的相对位置,无人机地面站向无人机发送位置调整与着陆控制信号,超声波测距模块检测无人机与充电桩的相对高度,降落后充电桩与无人机通过蓝牙通信进行无线充电,本发明使得巡检无人机在电量不足时自主导航至附近充电桩进行无线充电,提高了巡检无人机的巡检距离和巡检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0297498B
公开(公告)日:2022-04-26
申请号:CN201910509274.6
申请日:2019-06-13
Applicant: 暨南大学
IPC: G05D1/1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无线充电无人机的轨道巡检方法及系统,该方法的步骤为:无人机按设定的巡检路线进行巡检;将拍摄数据传输至地面控制系统;对拍摄数据进行轨道图像识别;监测无人机的电池剩余电量,计算能否飞达距离最近的充电桩;无人机到达充电桩上空后,将采集的图像传到地面控制系统,进行着陆信标图像识别,检测图像中的着陆信标位置,计算无人机与着陆信标相对位置,无人机调整位置,超声波测距模块测量与着陆信标的垂直距离,无人机进行降落;无人机与充电桩进行无线充电;无人机充满电后,与充电桩断开连接,继续巡检。本发明及时高效地检测轨道的故障点,减少轨道交通的事故发生率,提高电车在轨道运行的安全性。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