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氧同时还原硫酸盐和反硝化功能菌株的筛选用培养基

    公开(公告)号:CN101368200B

    公开(公告)日:2011-09-21

    申请号:CN200810064951.X

    申请日:2008-07-18

    Abstract: 厌氧同时还原硫酸盐和反硝化功能菌株的筛选用培养基,它涉及一种菌株的筛选用培养基。它解决了现有技术筛选厌氧同时还原硫酸盐和反硝化功能细菌存在分离困难、分离周期长,及分离到的菌株的硫酸盐还原和反硝化降解效能低的问题。筛选用培养基分液体和固体两种筛选用培养基。菌株的筛选:一、取污水或活性污泥;二、配制筛选用培养基;三、固体培养基分离;四、液体富集;五、重复三至四的操作;六、功能验证;选取性能优异的菌株即可。本发明筛选的菌株能同时去除硫酸盐和硝酸盐,且去除率高。筛选用培养基的针对性强。本发明方法简单有效、分离快速、培养周期短、工作效率高,并筛选出目前筛选不到的污水处理性能优异的菌株。

    厌氧同时还原硫酸盐和反硝化功能菌株的筛选用培养基及筛选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1368200A

    公开(公告)日:2009-02-18

    申请号:CN200810064951.X

    申请日:2008-07-18

    Abstract: 厌氧同时还原硫酸盐和反硝化功能菌株的筛选用培养基及筛选方法,它涉及一种菌株的筛选用培养基及筛选方法。它解决了现有技术筛选厌氧同时还原硫酸盐和反硝化功能细菌存在分离困难、分离周期长,及分离到的菌株的硫酸盐还原和反硝化降解效能低的问题。筛选用培养基分液体和固体两种筛选用培养基。菌株的筛选:一、取污水或活性污泥;二、配制筛选用培养基;三、固体培养基分离;四、液体富集;五、重复三至四的操作;六、功能验证;选取性能优异的菌株即可。本发明筛选的菌株能同时去除硫酸盐和硝酸盐,且去除率高。筛选用培养基的针对性强。本发明方法简单有效、分离快速、培养周期短、工作效率高,并筛选出目前筛选不到的污水处理性能优异的菌株。

    养鱼缸脱氮水处理装置
    3.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961663A

    公开(公告)日:2007-05-16

    申请号:CN200610151042.0

    申请日:2006-11-20

    Abstract: 养鱼缸脱氮水处理装置,它涉及一种水处理装置。本发明为了解决除去水中的硝酸盐氮和亚硝酸盐氮的问题。本发明包括滤柱、第一滤网、第二滤网、进水管、出水管,还包括载有好氧反硝化菌的活性炭层、进水阀门、内腔装有有机物的营养瓶和营养瓶出水管;出水管固定在滤柱的底部并与滤柱连通,第一滤网和第二滤网分别装在滤柱内的底部和上部,载有好氧反硝化菌的活性炭层设置在滤柱内且位于第一滤网和第二滤网之间,进水管安装在滤柱的上方,进水阀门固定安装在进水管上,所述营养瓶出水管的上端与内腔装有有机物的营养瓶的底部连通,营养瓶出水管的下端与滤柱的上端连通。本发明与现有的各种养鱼缸水处理装置联合使用,能够达到很好的水质净化效果。

    监控工业苯胺类废水生物处理系统中工程菌比活性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0558907C

    公开(公告)日:2009-11-11

    申请号:CN200610151179.6

    申请日:2006-12-21

    Abstract: 监控工业苯胺类废水生物处理系统中工程菌比活性的方法,本发明涉及一种监控废水生物处理系统中工程菌比活性的方法。为了解决常规指标监测废水生物处理系统不能及时准确的反映系统运行中工程菌的净化能力的问题。通过以下步骤实现:(一)取活性污泥或附有生物膜的填料置于盛有无菌水和灭菌玻璃珠的三角瓶中,置于振荡器上振荡,将混合悬液离心后弃上清液;(二)洗泥并离心,(三)重复操作步骤(二)3次;(四)污泥培养;(五)测苯胺双加氧酶的比活性。本发明能反映出系统中除污工程菌的比活性和净化潜力,指导废水处理剂或工程菌的投放量,并可以预测系统中工程菌的净化能力的动态变化趋势,检测结果稳定,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利于推广应用。

    一种焦化废水深度处理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958486A

    公开(公告)日:2007-05-09

    申请号:CN200610151008.3

    申请日:2006-11-1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W10/15

    Abstract: 一种焦化废水深度处理方法,它涉及一种废水深度处理方法。它解决了目前焦化废水处理后出水中COD、总酚和氨氮污染物仍达不到排放标准的问题。焦化废水深度处理按以下步骤进行:(一)经普通处理的焦化废水通入絮凝池投加化学—生物复合絮凝剂;(二)泵入砂滤柱;(三)对经过砂滤的废水进行曝气,之后通入固定化生物活性炭反应器中停留30~40min,即可出水;步骤(三)固定化生物活性炭反应器中设置有固定化生物活性炭柱,固定化生物活性炭柱上固定有工程菌。本发明对焦化废水进行深度处理后水中COD、总酚和氨氮污染物分别降低85%、90%和55%以上,可长期运行,系统不间断运行90~150天效果稳定。

    一种以菌丝球为载体发酵生物絮凝剂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2260729A

    公开(公告)日:2011-11-30

    申请号:CN201110173489.9

    申请日:2011-06-24

    Abstract: 一种以菌丝球为载体发酵生物絮凝剂的方法,它涉及一种发酵生物絮凝剂的方法。它解决了现有生物絮凝剂的发酵方法存在能耗高、生产效率低、生产成本高、不适合大规模工业化发酵生产的问题。方法:一、放射根瘤菌和球形芽孢杆菌混合培养,得产絮菌种子液;二、黑曲霉培养为成熟的菌丝球;三、成熟的菌丝球与产絮菌种子液混合培养,得混合菌丝球;四、以24h为一个发酵周期,每一个发酵周期结束后将混合菌丝球取出倒入新鲜培养基中培养;五、重复操作步骤四30~35次即完成。本发明在保证絮凝率稳定的前提下,减少种子液需求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能耗,对生物絮凝剂的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具有重大意义。

    养鱼缸脱氮水处理装置及基于所述装置的水处理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0452966C

    公开(公告)日:2009-01-21

    申请号:CN200610151042.0

    申请日:2006-11-20

    Abstract: 养鱼缸脱氮水处理装置及基于所述装置的水处理方法,它涉及一种水处理装置及方法。它能够除去养鱼缸水中的硝酸盐氮和亚硝酸盐氮。本发明的装置中第一滤网和第二滤网分别装在滤柱内的底部和上部,在两个滤网之间是载有好氧反硝化菌的活性炭层,水泵的出水口通过上水管、三通、进水管和第二进水管分别与滤柱、第二滤柱的上端连通,滤柱和第二滤柱的底部分别设置有出水管,进水阀门安装在进水管上,内腔装有有机物的营养瓶的底部通过营养瓶出水管与滤柱的上端连通。采用所述装置对鱼缸内的水进行循环过滤,通过控制进水阀门使流入滤柱的水在所述滤柱中停留20到30分钟。本发明适用于现有各种养鱼缸水处理领域。

    在低温下快速启动城市污水厂生化处理系统的复合生物菌剂

    公开(公告)号:CN101186878A

    公开(公告)日:2008-05-28

    申请号:CN200710144814.2

    申请日:2007-12-13

    Abstract: 在低温下快速启动城市污水厂生化处理系统的复合生物菌剂,它涉及一种启动城市污水厂生化处理系统的复合生物菌剂。本发明解决了目前低温条件下城市污水厂启动周期长的问题。本发明中在低温下快速启动城市污水厂生化处理系统的复合生物菌剂是由浓度均为1010~1012CFU/mL的碳水化合物降解菌液、蛋白质降解菌液、油脂降解菌液、脱氮菌液、除磷菌液和产絮菌液按6∶4∶2∶1∶1∶1的体积比组成。采用本发明产品,启动可在生化池水温为13~15℃条件下进行,城市污水厂的启动周期由原来的30天以上缩短为12~15天。系统启动稳定后出水各项指标可稳定在《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标准B或A标准的水平。

    监控工业有机废水生物处理系统中工程菌比活性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995376A

    公开(公告)日:2007-07-11

    申请号:CN200610151179.6

    申请日:2006-12-21

    Abstract: 监控工业有机废水生物处理系统中工程菌比活性的方法,本发明涉及一种监控废水生物处理系统中工程菌比活性的方法。为了解决常规指标监测废水生物处理系统不能及时准确的反映系统运行中工程菌的净化能力的问题。通过以下步骤实现:(一)取活性污泥或附有生物膜的填料置于盛有无菌水和灭菌玻璃珠的三角瓶中,置于振荡器上振荡,将混合悬液离心后弃上清液;(二)洗泥并离心,(三)重复操作步骤(二)3次;(四)污泥培养;(五)测苯胺双加氧酶的比活性。本发明能反映出系统中除污工程菌的比活性和净化潜力,指导废水处理剂或工程菌的投放量,并可以预测系统中工程菌的净化能力的动态变化趋势,检测结果稳定,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利于推广应用。

    一种以菌丝球为载体发酵生物絮凝剂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2260729B

    公开(公告)日:2013-03-13

    申请号:CN201110173489.9

    申请日:2011-06-24

    Abstract: 一种以菌丝球为载体发酵生物絮凝剂的方法,它涉及一种发酵生物絮凝剂的方法。它解决了现有生物絮凝剂的发酵方法存在能耗高、生产效率低、生产成本高、不适合大规模工业化发酵生产的问题。方法:一、放射根瘤菌和球形芽孢杆菌混合培养,得产絮菌种子液;二、黑曲霉培养为成熟的菌丝球;三、成熟的菌丝球与产絮菌种子液混合培养,得混合菌丝球;四、以24h为一个发酵周期,每一个发酵周期结束后将混合菌丝球取出倒入新鲜培养基中培养;五、重复操作步骤四30~35次即完成。本发明在保证絮凝率稳定的前提下,减少种子液需求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能耗,对生物絮凝剂的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具有重大意义。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