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颗粒生物探针及其等离子体生物存储器的构建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8287134B

    公开(公告)日:2020-11-24

    申请号:CN201711453246.4

    申请日:2017-12-2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单颗粒生物探针及其等离子体生物存储器的构建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分别制备金银核壳纳米立方体(Au@AgNCs)溶胶和tsDNA溶液,并将所述Au@AgNCs固定于氧化铟锡导电膜玻璃表面;将所述tsDNA溶液滴加到固定有Au@AgNCs的氧化铟锡导电膜玻璃表面,室温下孵育后,用超纯水洗涤,并用氮气吹干,得到所述基于tsDNA的单颗粒LSPR探针。与银纳米立方体相比,Au@AgNCs具有相似的等离子体特性且结构更佳稳定;与一维结构的单链DNA分子以及二维结构的发夹型DNA分子相比,三维结构的tsDNA具有更好的刚性、结构稳定性以及易于多功能化等优点。

    单颗粒生物探针及其等离子体生物存储器的构建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8287134A

    公开(公告)日:2018-07-17

    申请号:CN201711453246.4

    申请日:2017-12-2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单颗粒生物探针及其等离子体生物存储器的构建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分别制备金银核壳纳米立方体(Au@AgNCs)溶胶和tsDNA溶液,并将所述Au@AgNCs固定于氧化铟锡导电膜玻璃表面;将所述tsDNA溶液滴加到固定有Au@AgNCs的氧化铟锡导电膜玻璃表面,室温下孵育后,用超纯水洗涤,并用氮气吹干,得到所述基于tsDNA的单颗粒LSPR探针。与银纳米立方体相比,Au@AgNCs具有相似的等离子体特性且结构更佳稳定;与一维结构的单链DNA分子以及二维结构的发夹型DNA分子相比,三维结构的tsDNA具有更好的刚性、结构稳定性以及易于多功能化等优点。

    一种端粒酶活性检测试剂盒及检测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4480598B

    公开(公告)日:2023-07-18

    申请号:CN202210163808.6

    申请日:2022-02-2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端粒酶活性检测试剂盒及检测方法,属于纳米孔传感技术领域。本发明利用端粒酶在引物作用下以特定序列(TTAGGG)n对端粒进行延伸,扩增得到富含G碱基的DNA序列与钾离子和氯化血红素结合形成G‑四链体结构,其产生的G‑四链体具有类过氧化物酶活性,可以催化双氧水反应并对贵金属纳米颗粒进行形貌调控,反应前后的纳米颗粒产物在固态纳米孔中进行信号检测,从而实现对端粒酶活性的高灵敏检测。本发明将端粒酶的活性反应和纳米颗粒形貌调控相结合,无需标记,反应高效,同时将端粒的延伸转化为单纳米颗粒形貌变化,具有信号放大和提高通量的作用,有利于实现低样本、低浓度条件下的端粒酶活性的高灵敏检测。

    金纳米棒检测探针、制备方法、检测方法及其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12961906A

    公开(公告)日:2021-06-15

    申请号:CN202110159773.4

    申请日:2021-02-0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金纳米棒检测探针、制备方法、检测方法及其应用。所述检测探针包括金纳米棒以及连接在所述金纳米棒两端的与目标分子互补的核酸探针。本发明通过巯基核酸探针对金纳米棒两端选择性修饰,与目标检测物miRNA分子通过碱基互补配对特异性结合,使得金纳米棒进行线性组装,该组装体通过纳米孔时,引起高信噪比的易位信号,从而实现了氮化硅纳米孔传感器对miRNA小分子的高灵敏检测。本发明克服了生物小分子在氮化硅纳米孔检测中速度快,信号分辨率低的缺点,同时提高了固体纳米孔的分辨率和检测通量,扩展了氮化硅纳米孔在单分子检测领域的应用。

    十二烷基癸烯酸BDSF在提升RAW264.7巨噬细胞吞噬能力中的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04789528B

    公开(公告)日:2017-11-14

    申请号:CN201510148058.5

    申请日:2015-03-31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十二烷基癸烯酸BDSF在提升RAW264.7巨噬细胞吞噬能力中的应用,属于生物药品技术领域技术领域。加入BDSF的浓度为3~300μmol/L时可以提升RAW264.7巨噬细胞吞噬C.albicans的能力,BDSF提升RAW264.7巨噬细胞吞噬C.Albicans的作用时间为2h,3h,4h,5h,6h。BDSF具有低生物毒性,且对免疫细胞RAW264.7巨噬细胞吞噬能力的提升有显著效果。

    BDSF与伊曲康唑联用对临床耐药白念珠菌的协同药效

    公开(公告)号:CN105193808A

    公开(公告)日:2015-12-30

    申请号:CN201510662576.9

    申请日:2015-10-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BDSF与伊曲康唑联合用药对两株多耐药菌株(No.1和No.2)呈现协同作用,而BDSF与两性霉素B联合用药显示为无关作用。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对于No.1菌株,BDSF与伊曲康唑联合用药与伊曲康唑单用相比,cdr1和mdr1分别下降了49.4%和53.1%。而对于No.2菌株,BDSF与伊曲康唑联合用药与伊曲康唑单用相比,cdr1和mdr1分别下降了66.9%,70.9%。同时这两株耐药菌中,ddr48和upc2的表达均无明显变化。结果表明BDSF与伊曲康唑联合用药对两株多耐药菌株出现协同作用可能是通过cdr1和mdr1的途径而实现的,BDSF与唑类药物联合用药作为临床治疗白念珠菌的新方法值得进一步研究。

    三重杂化的蛋黄-蛋壳结构的介孔有机氧化硅及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5031664A

    公开(公告)日:2015-11-11

    申请号:CN201510412379.1

    申请日:2015-07-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三重杂化的蛋黄-蛋壳结构的介孔有机氧化硅及制备方法,该三重杂化的介孔有机氧化硅的骨架含有三种桥联型有机氧化硅,其形貌为球形体,该球形体具有核壳结构,核和壳层都具介孔孔道,核和壳层之间为空腔结构;该三重杂化的介孔有机氧化硅的制备方法为:将表面活性剂溶于含氨水的乙醇和水的混合溶液中,加热搅拌条件下加入正硅酸四乙酯和三种桥联型有机氧化硅前驱体;反应一段时间后,将得到的实心有机氧化硅水热处理形成蛋黄-蛋壳结构,最后去除表面活性剂获得三重杂化的蛋黄–蛋壳结构的介孔有机氧化硅纳米球。本发明的制备方法工艺过程简单,制备的产品在药物递送、环境处理等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

    通过光镜观察微米级囊泡尺寸变化以筛选蛋白质变构调节剂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9223963A

    公开(公告)日:2024-12-31

    申请号:CN202411407563.2

    申请日:2024-10-1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通过光镜观察微米级囊泡尺寸变化以筛选蛋白质变构调节剂的方法,所述方法通过微米级蛋白质囊泡的尺寸变化推断组成囊泡的蛋白质分子的构象变化情况,由此实现蛋白质变构调节剂筛选。经钙调蛋白(CaM)和含Src同源2结构域蛋白酪氨酸磷酸酶(SHP2)验证,本发明能够通过光学显微镜对囊泡进行实时可视化原位尺寸示踪,实现蛋白质变构调节剂的筛选,无需精密仪器或荧光标记,方法简便高效,拓宽了囊泡研究与应用的方向,有助于以蛋白质变构调节剂为核心的靶向药物开发;本发明使用的微流控芯片法可精准制备尺寸均一的微米级蛋白质囊泡,有利于根据囊泡尺寸变化筛选蛋白质变构调节剂。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