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端口双向DC-DC变换器多模态切换建模与分析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7623445B

    公开(公告)日:2020-10-20

    申请号:CN201711013782.2

    申请日:2017-10-25

    Inventor: 陈金香

    Abstract: 一种三端口双向DC‑DC变换器多模态切换建模与分析方法,属于电动车与新能源系统DC‑DC变换技术领域。该方法针对一类三端口隔离式双向DC‑DC变换器,建立离散多模态切换模型,描述其多种模态并存特性,然后设计状态反馈控制器,推导出闭环系统渐进稳定性条件和控制器存在条件,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不仅实现各模态间的无痕迹切换而且能够有效抑制电流纹波和电压波动。优点在于,解决现有电动车三端口双向DC‑DC变换技术的控制精度低、带载能力差和电能回馈储能不理想的问题。

    不确定性时延双时标系统模糊时延状态反馈控制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4460322A

    公开(公告)日:2015-03-25

    申请号:CN201410815382.3

    申请日:2014-12-23

    Inventor: 陈金香

    Abstract: 一种不确定性时延双时标系统模糊时延状态反馈控制方法,复杂系统高精度控制技术领域。该方法基于不确定性标准离散模糊奇异摄动模型,设计模糊时延状态反馈控制器,实现复杂UTDNTTSSs的高精度控制。融合模糊逻辑、奇异摄动技术、时延及不确定性系统理论,建立被控UTDNTTSSs的不确定性标准离散模糊奇异摄动模型,结合模糊逻辑与时延系统理论,设计模糊时延状态反馈控制器,采用谱范数与LMIs方法,推导出控制器存在充分条件,通过CE150直升机姿态控制系统高精度控制仿真,说明了该方法的具体实施过程与有效性。优点在于,解决现有UTDNTTSSs建模与控制方法,无法消除时延、快模态及参数摄动引起的稳态误差问题,大幅提高UTDNTTSSs的控制性能。

    一种基于点云融合的车轮尺寸测量系统及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7392200A

    公开(公告)日:2024-01-12

    申请号:CN202310666172.1

    申请日:2023-06-07

    Abstract: 一种基于点云融合的车轮尺寸测量系统及方法,属于工件或零件的无接触智能测量技术领域。包括点云数据采集模块、点云数据预处理模块、点云融合模块、点云重构模块、尺寸测量模块五个模块。采用激光扫描设备在不同视角下采集车轮的轮廓点云数据,然后对其采用Kmeans或DBSCAN聚类算法进行去噪与离散点剔除,再采用体素滤波算法进行点云配准获得车轮轮廓的完整点云,通过点云重构方法得到车轮的三维点云模型,并对其进行相应的尺寸测量,最后将所得测量结果与三维绘图软件所给出的车轮尺寸进行比较,进行测量误差与车轮缺陷分析。优点在于,节省大量的人工成本,提升测量效率与精度,实现对车轮轮廓缺陷的诊断。

    一种具有智能参数优化模块的SVM分类预测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1209939A

    公开(公告)日:2020-05-29

    申请号:CN201911383118.6

    申请日:2019-12-27

    Abstract: 一种具有智能参数优化模块的SVM分类预测方法,属于模型参数优化与机器学习分类预测技术领域。选择两个特征数不同的两个数据样本集,并将此数据样本集中90%的样本作为训练集,10%的样本作为测试集;采用上述两个样本集,对所提出的具有遗传优化参数功能模块的SVM进行学习、训练和验证;分别采用手动配置参数法和网格法优化法,对SVM的参数进行优化,并对上述数据样本集进行训练和测试,并将所得结果与基于遗传模块的SVM特征分类方法进行比较,说明所提出方法的有效性。优点在于,能够极大提升SVM的分类预测精度,解决了小样本的数据集的分类预测精度低的难题;能够获得更好的分类预测结果。

    一种极值梯度提升逻辑回归分类预测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9409426A

    公开(公告)日:2019-03-01

    申请号:CN201811238800.1

    申请日:2018-10-23

    Abstract: 一种极值梯度提升逻辑回归分类预测方法,属于大数据分析与智能分类预测领域。通过对样本使用极值梯度提升模型学习之后,将各个样本落在每颗分类与回归树的叶子节点位置进行独热编码组合成新的特征,再与之前的特征结合起来形成组合特征,使得样本的特征增多,组成新的样本。采用逻辑回归法对新样本进行分类预测。融合极值梯度提升与逻辑回归方法;利用极值梯度提升进行特征选择,选择cart树作为基分类器,利用基尼不纯度构成一系列的不相关特征,扩大了特征的维数,将新的特征输入到逻辑回归模型中训练会有更好的预测效果。优点在于,分别利用了极值梯度提升的特征选择和特征扩充的功能,解决了单模型逻辑回归模型预测精度低的问题。

    基于小波分析的液压缸故障状态分类识别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8152379A

    公开(公告)日:2018-06-12

    申请号:CN201711330724.2

    申请日:2017-12-13

    Abstract: 一种基于小波分析的液压缸故障状态分类识别方法,属于复杂信号分析与处理技术领域。该方法以AGC液压缸正常和振动状态下采集的声发射信号为数据来源,根据小波分析的时频分析特性,利用Mallat小波分解算法进行小波分解并求取各层小波系数能量值,通过不同状态下各层小波系数能量值的差异实现AGC液压缸的故障诊断与识别。适用于时变非平稳数字信号的特征分析与分类,可应用于机械装备功能精度与故障诊断、脑电与肌电信号的分析处理等。优点在于,处理小样本数量AGC液压缸故障声发射信号时,大幅度提高了分析与诊断识别的快速性和准确性。

    具有随机丢包的非线性双时标系统网络化控制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4570727A

    公开(公告)日:2015-04-29

    申请号:CN201410650629.0

    申请日:2014-11-14

    Inventor: 陈金香

    Abstract: 一种具有随机丢包的非线性双时标系统网络化控制方法,属于复杂系统网络化控制技术领域。该方法融合模糊逻辑、奇异摄动技术以及随机系统理论,在统一模型框架下,综合考虑被控系统自身的非线性双时标并存特性和网络通信引发的随机丢包问题,建立网络化非线性双时标系统的离散模糊奇异摄动模型,提出随机模糊状态反馈鲁棒控制方法。优点在于,解决现有网络控制方法无法消除复杂双时标系统快变量引起的系统失稳或稳态误差问题,大幅提高NTTSSs的网络化控制性能。

    基于不确定性离散模型的液压活套鲁棒模糊控制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2944994B

    公开(公告)日:2014-09-17

    申请号:CN201210526324.X

    申请日:2012-12-09

    Inventor: 陈金香 于立业

    Abstract: 一种基于不确定性离散模型的液压活套鲁棒模糊控制方法,属于板带轧制技术领域。该方法基于不确定性离散时间模型,设计鲁棒模糊状态反馈控制器,实现活套控制系统高精度稳定控制。根据活套控制系统的动力学模型,建立其不确定性连续时间模型,选择适当的采样周期,采用零阶保持器方法,对所获连续模型进行离散化,获得活套控制系统不确定性离散时间模型,在此基础上设计鲁棒模糊控制器。优点在于,解决板带热连轧过程中,现有活套控制方法无法消除系统参数存在摄动及外扰引起的稳态误差问题。

    基于不确定性离散模型的液压活套鲁棒模糊控制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2944994A

    公开(公告)日:2013-02-27

    申请号:CN201210526324.X

    申请日:2012-12-09

    Inventor: 陈金香 于立业

    Abstract: 一种基于不确定性离散模型的液压活套鲁棒模糊控制方法,属于板带轧制技术领域。该方法基于不确定性离散时间模型,设计鲁棒模糊状态反馈控制器,实现活套控制系统高精度稳定控制。根据活套控制系统的动力学模型,建立其不确定性连续时间模型,选择适当的采样周期,采用零阶保持器方法,对所获连续模型进行离散化,获得活套控制系统不确定性离散时间模型,在此基础上设计鲁棒模糊控制器。优点在于,解决板带热连轧过程中,现有活套控制方法无法消除系统参数存在摄动及外扰引起的稳态误差问题。

    一种具有光干扰鲁棒性的目标图像增强方法及设备

    公开(公告)号:CN118505542A

    公开(公告)日:2024-08-16

    申请号:CN202410570344.X

    申请日:2024-05-09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光干扰鲁棒性的目标图像增强方法及设备;该方法包括:获取待处理的图像;对所述图像分别进行对比度均衡化处理及光照自主补偿处理;并对经过对比度均衡化处理的图像数据和光照自主补偿处理后的图像数据进行加权融合,得到初步增强图像;对所述初步增强图像进行目标区域检测,得到目标区域图像;将所述目标区域图像输入预先训练的图像增强模型,生成光照均匀的目标区域图像。本发明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图像增强方法难以实现整张图片的光照均衡化效果,使得处理后的图像局部清晰,但整张图像失真严重,无法用于后续目标识别等任务的问题。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