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结构
    1.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9421812A

    公开(公告)日:2019-03-05

    申请号:CN201811019438.9

    申请日:2018-09-03

    Abstract: 一种车身结构包括第一结构件、第二结构件和脊部。所述第一结构件具有第一线性膨胀系数并且设置有被接合部。所述第二结构件具有超过所述第一线性膨胀系数的第二线性膨胀系数并且在所述第二结构件的外边缘部处设置有多个接合部,并且所述接合部被接合至所述被接合部。所述脊部形成在所述外边缘部中以在与所述接合部的接合表面相交的平面相交方向上突出,并且从所述接合部中的一个至所述接合部中的另一个连续。

    车身结构
    2.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9421812B

    公开(公告)日:2021-01-19

    申请号:CN201811019438.9

    申请日:2018-09-03

    Abstract: 一种车身结构包括第一结构件、第二结构件和脊部。所述第一结构件具有第一线性膨胀系数并且设置有被接合部。所述第二结构件具有超过所述第一线性膨胀系数的第二线性膨胀系数并且在所述第二结构件的外边缘部处设置有多个接合部,并且所述接合部被接合至所述被接合部。所述脊部形成在所述外边缘部中以在与所述接合部的接合表面相交的平面相交方向上突出,并且从所述接合部中的一个至所述接合部中的另一个连续。

    车身结构
    5.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1452874B

    公开(公告)日:2022-05-27

    申请号:CN201911364109.2

    申请日:2019-12-2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身结构,该车身结构具有:左右一对的第一车身框架部件,其被设置于车辆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并且在车辆前后方向上被延伸设置且被设为压铸制;左右一对的第二车身框架部件,其从大致车辆宽度方向内侧被接合于所述第一车身框架部件的前端部处,并且在车辆前后方向上被延伸设置且被设为钢板制;突出部,其被设置于所述第一车身框架部件中的与接合有所述第二车身框架部件的位置相比靠车辆后方侧处,并且相对于所述第一车身框架部件而朝向车厢内侧突出。

    车身构造
    6.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1483523A

    公开(公告)日:2020-08-04

    申请号:CN201911147127.5

    申请日:2019-11-21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身构造,具有:左右一对的第一车身骨架部件,设置于车辆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并且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配置且为压铸制;左右一对的第二车身骨架部件,与上述第一车身骨架部件的长度方向的端部结合,并且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配置且为钢板制;以及载荷传递部,设置于上述第一车身骨架部件以及上述第二车身骨架部件中的任意一方,并且当向上述第一车身骨架部件以及上述第二车身骨架部件的至少一方沿着大致车辆前后方向输入碰撞载荷时,载荷传递部与上述第一车身骨架部件以及上述第二车身骨架部件中的任意另一方抵接。

    车辆用车门玻璃升降结构

    公开(公告)号:CN106994887B

    公开(公告)日:2019-02-05

    申请号:CN201610887372.X

    申请日:2016-10-11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用车门玻璃升降结构,其能够在限制车门玻璃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位移的同时,抑制或消除车门玻璃的升降不良。车辆用车门玻璃升降结构具备:升降导片部,其被配置在车门玻璃的车辆后侧的玻璃端部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并且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延伸;滑块,其具有车辆后侧被开口并且内侧供升降导片部插入的滑动槽部,该滑块被固定在玻璃端部的内表面上,并且沿着升降导片部而进行升降;上侧突出部及下侧突出部,其分别被设置于滑块的上端部及下端部处,并从滑动槽部的内侧槽壁面起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突出,并且在与滑块的车辆上下方向的中间部处的内侧槽壁面相比靠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处与升降导片部于车辆宽度方向上对置。

    车身构造
    10.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1483523B

    公开(公告)日:2022-04-05

    申请号:CN201911147127.5

    申请日:2019-11-21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身构造,具有:左右一对的第一车身骨架部件,设置于车辆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并且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配置且为压铸制;左右一对的第二车身骨架部件,与上述第一车身骨架部件的长度方向的端部结合,并且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配置且为钢板制;以及载荷传递部,设置于上述第一车身骨架部件以及上述第二车身骨架部件中的任意一方,并且当向上述第一车身骨架部件以及上述第二车身骨架部件的至少一方沿着大致车辆前后方向输入碰撞载荷时,载荷传递部与上述第一车身骨架部件以及上述第二车身骨架部件中的任意另一方抵接。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