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9793554A
公开(公告)日:2025-04-11
申请号:CN202411726745.6
申请日:2024-11-28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IPC: B01L3/0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芯片键合平台及方法,包括基座、滑台、显微镜、光源、透明板和至少三个支撑柱,所述滑台设于所述基座上,用于支撑待键合的第一芯片并使所述第一芯片沿X、Y、Z向移动和绕Z向转动,各支撑柱围绕所述滑台设置并分别与所述透明板可拆卸连接,以支撑所述透明板;所述透明板位于所述滑台的上方,并用于固定待键合的第二芯片;所述显微镜设于所述基座上,用于观察所述第一芯片和所述第二芯片,所述光源设于所述显微镜上,用于使视场明亮。本发明的芯片键合平台及方法,可方便地实现各芯片的微流道之间的精确对准,提高多层芯片制备的成品率和良品率。
-
公开(公告)号:CN116218297A
公开(公告)日:2023-06-06
申请号:CN202211531593.5
申请日:2022-12-01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可穿戴汗液贴片的疏水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该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将1~2g聚四氟乙烯加入装有60~100mL无水乙醇的烧杯中,封口膜密封,超声分散5~10min,搅拌40~60min,获得均匀的聚四氟乙烯分散溶液;S2:加入氨水,封口膜密封,搅拌30~50min;S3:加入1~3mL硅酸四乙酯和0.4~1.2mL含氟硅烷,封口膜密封,搅拌24~32h,即得。本发明只需在常温常压下即可实现涂层的制备,不仅不会改变可穿戴汗液贴片本身柔性的特点,还极大地改善了现有可穿戴汗液贴片汗液残留的问题,通过贴片的重复使用还避免了频繁更换贴片带来的不一致性误差的影响。
-
公开(公告)号:CN113125537A
公开(公告)日:2021-07-16
申请号:CN202110368204.0
申请日:2021-04-06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IPC: G01N27/3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穿戴式汗液监测传感器及其制备方法,该汗液监控传感器包括粘结层、电化学传感器电极层和微流控结构层;该粘结层的顶部与该电化学传感器电极层连接,该粘结层的底部与皮肤粘结,该粘结层上设有第一通孔,该电化学传感器电极层包括电极,该电极用于检测汗液中分析物;该电化学传感器电极层上设有该微流控结构层,该微流控结构层包括连通的检测结构和第二通孔,该第二通孔与该第一通孔对应,该检测结构用于收集由该第一通孔和该第二通孔输送来的汗液,并暴露该电极于该汗液中;粘结层和微流控结构层的材料为高分子材料。本申请提供的汗液监控传感器具有结构简单和成本低的特点。
-
公开(公告)号:CN107167608B
公开(公告)日:2019-03-19
申请号:CN201710219519.2
申请日:2017-04-06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IPC: G01N33/68 , G01N33/574 , G01N27/327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多功能纳米级蛋白薄膜的石墨烯肿瘤标志物传感器及其制备方法,包括转移至二氧化硅衬底上的石墨烯、多功能纳米级蛋白薄膜以及反应腔。制备方法包括:(1)石墨烯转移至钛金电极表面;(2)失活BSA蛋白薄膜修饰石墨烯;(3)光刻与刻蚀;(4)制备保护绝缘层;(5)偶联抗体。本发明修饰过程简单易于操作,通用性强,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进行不同的修饰来实现不同目标分子的高灵敏度和特异性的检测,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07328744A
公开(公告)日:2017-11-07
申请号:CN201710348153.9
申请日:2017-05-17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IPC: G01N21/64 , G01N33/574 , G01N33/543 , B01L3/0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均匀分布的微球检测肿瘤标记物的微流控芯片及其使用方法,所述芯片包括进样口、出样口、若干个与液体流动方向平行的微柱阵列;所述微柱阵列之间的间隙为主流动通道,微柱阵列中相邻微柱的最窄间隙略小于微球的直径。本发明基于流体扩散的原理,结构简单,无需复杂的流阻理论计算,可将微球均匀排布在微柱的间隙中,离散分布的微球避免了相互之间荧光信号的干扰;微球可以根据需要结合不同的抗体,实现不同标记物的检测;采用的孵育方法可以减少进样的时间,集进样和清洗于一体,简化了实验操作,可应用于以微球为载体的生化检测,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05651845A
公开(公告)日:2016-06-08
申请号:CN201511003305.9
申请日:2015-12-28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IPC: G01N27/416 , G01N27/414 , G01N33/574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1N27/416 , G01N27/4145 , G01N33/5748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非共价修饰的石墨烯场效应管的肿瘤标志物检测传感器及其制备方法,包括二氧化硅衬底、石墨烯沟道以及反应腔。制备方法包括金属电极的制作、石墨烯的湿法转移、石墨烯沟道及其保护的绝缘层的制作以及石墨烯表面通过非共价修饰方式修饰。本发明制作过程方便,修饰过程简单易于操作,应用上有着高灵敏度和较好的特异性;制作方法还可以用于制作大部分带有氨基基团的捕获探针的生物传感器,用于检测目标分子。
-
公开(公告)号:CN105368945A
公开(公告)日:2016-03-02
申请号:CN201510831357.9
申请日:2015-11-25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12Q1/6886 , C12Q2600/15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肺癌早期检测用甲基化标志物及其检测方法,甲基化标志物包括PCDHGB6、HOXA9、MGMT和microRNA-126基因。采用本发明的标志物进行联合检测具有快速、高通量、灵敏和特异性好等特点,检测方法不仅适用于肺癌早期的检测,也可以用于肺癌晚期的检测,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19936158A
公开(公告)日:2025-05-06
申请号:CN202510062748.2
申请日:2025-01-15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IPC: G01N27/327 , G01N27/3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蛋白质钝化石墨烯的葡萄糖电化学传感器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该葡萄糖电化学传感器包括:玻璃衬底、工作电极、参比电极、对电极、涂覆在参比电极表面的Ag/AgCl油墨、以及形成于工作电极表面的复合结构,所述复合结构通过在工作电极表面依次修饰的普鲁士蓝、石墨烯、蛋白质膜和葡萄糖氧化酶组成。根据本发明,通过在工作电极表面依次修饰普鲁士蓝、石墨烯、蛋白质膜和葡萄糖氧化酶,构建得到一种基于蛋白质钝化石墨烯的葡萄糖电化学传感器,该葡萄糖电化学传感器具有良好的特异性、重现性以及长期稳定性,因此在葡萄糖检测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18558381A
公开(公告)日:2024-08-30
申请号:CN202410843656.3
申请日:2024-06-27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 上海前瞻创新研究院有限公司 , 华东理工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微流控芯片、集成芯片,本发明设计的全血血浆分离芯片是具有快速、高通量、无堵塞的特点,整个血浆的分离通道结构都在同一个平面上,结合惯性聚焦和Fahraeus效应,采用的无细胞血浆区域中高阻的侧向分叉通道进行血浆的分离,不仅可在较高的流速下实现无堵塞的血浆分离。本发明在血浆分离器结构的基础上,设计适配于不同生物传感器集成的全血血浆分离微流控芯片结构以及该芯片与不同异质基材的生物传感器的集成方法。
-
公开(公告)号:CN114324537B
公开(公告)日:2023-03-21
申请号:CN202111522561.4
申请日:2021-12-13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IPC: G01N27/41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生物传感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光电集成生物传感器及生物分子检测设备。包括:生物传感模块,用于检测目标生物分子的浓度;流体控制模块,用于控制样品进出生物传感模块;光电场效应管阵列,用于根据光强度变化产生检测电流;其中,生物传感模块的第一侧面与流体控制模块连接形成样品检测腔;第二侧面与光电场效应管阵列连接,第二侧面与光电场效应管阵列之间设置有物理隔离区。该光电集成生物传感器通过光电流信号的变化来实现目标生物分子的检测。通过引入生物可调制纳米光学生物传感模块,将生物分子的检测区域独立于电学器件之外,解决了生物溶液与电学器件的直接接触的问题,提高了器件响应的稳定性。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