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头
    1.
    发明公开
    接头 有权

    公开(公告)号:CN101877444A

    公开(公告)日:2010-11-03

    申请号:CN200910167134.1

    申请日:2009-08-24

    Inventor: 李秀周 崔正和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接头,该接头包括:形成有FPC/FFC插口的外壳;分别从插口方向及插口反方向插入/设置到外壳上的第1、2端子组;被第2端子组的端子支撑的制动器;外罩;其中,第1端子组的第1端子呈一字形;第2端子组的第2端子在分叉的端子臂端部具有旋转运动支撑部、第2接触部及弹性支撑部;制动器的凸轮位于旋转运动支撑部和第2接触部之间;第1、2端子组的第1、2端子分别以不同间隔配置;外罩具有下按FPC/FFC的第1按压部;第1端子与第1按压部联动,使第1接触部上表面与FPC/FFC下表面的对应端子接触;在第2接触部随凸轮旋转而下降时,第2端子与插入在第2接触部和弹性支撑部之间的FPC/FFC上表面的对应端子接触。

    连接器
    3.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1203989B

    公开(公告)日:2010-07-21

    申请号:CN200680021982.6

    申请日:2006-05-26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R12/79 H01R12/594 H01R12/88 H01R13/193 H01R43/16

    Abstract: 一种能容易地装配的超薄连接器,包括:基座(10),具有并排布置在其下表面的定位凹陷(16);连接端子(30),每个通过对折针状金属材料且将折叠部分压在一起而形成,且每个位于定位凹陷(16)中使得每个连接端子(30)的两个自由端从基座(10)凸出;粘合带(39),粘合且集成到基座(10)的下表面并将连接端子(30)固定到基座(10);以及操作杆(40),枢转地支撑一对枢转轴(45)在基座(10)处且举起连接端子(30)的宽截面(35),该对枢转轴(45)从操作杆(40)的两末端表面共轴地凸出。

    适于连接薄片部件的连接器

    公开(公告)号:CN100574013C

    公开(公告)日:2009-12-23

    申请号:CN200510136927.9

    申请日:2005-12-2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R12/775 H01R12/592 H01R12/771 H01R13/6593

    Abstract: 在用于将薄片部件(50)连接至配对物体的连接器中,导电壳体部(30、40)在预定方向共同地覆盖基部绝缘体(10)与盖子绝缘体(20)。通孔(3)在预定方向贯穿于基部绝缘体。盖子绝缘体与基部绝缘体相配合并用于在预定方向固定薄片部件。壳体部具有经由通孔与薄片部件压接触的第一弹簧部件(31),以及用于将盖子绝缘体压向薄片部件的第二弹簧部件(41)。盖子绝缘体具有通孔,该通孔沿预定方向穿过盖子绝缘体,导电壳体部具有至少一个额外的弹簧部件,该至少一个额外的弹簧部件经由盖子绝缘体的通孔与导线中的至少一根压接触。

    连接器
    5.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0568626C

    公开(公告)日:2009-12-09

    申请号:CN200410058704.0

    申请日:2004-07-28

    Abstract: 一种用于连接柔性印刷电路板和刚性板的连接器。连接器包括固定在刚性板上的安装元件、在柔性印刷电路板的接触部分上的块形触点、在柔性印刷电路板上与块形触点相对一侧的表面上的弹性元件、和推动柔性印刷电路板和弹性元件朝向刚性板的推动元件。当推动元件被推向刚性板而导致推动元件与安装元件啮合时,柔性印刷电路板与刚性板连接而电连接柔性板和刚性板。在固定安装元件板时,首先安装元件的突出板被吸入到刚性板上,安装元件被布置在刚性板的适当位置。然后,通过回流焊接将安装元件固定到刚性板上,接着突出板被从安装元件上卸下。采用这种方式,本发明提供了更小型化、更平直和更节省空间的带有更窄触点节距的连接器。

    电缆连接器
    6.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1573841A

    公开(公告)日:2009-11-04

    申请号:CN200780047319.8

    申请日:2007-11-01

    Inventor: 武富幸助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R12/79 H01R12/707 H01R12/88

    Abstract: 一种电缆连接器(1),用于接收柔性电路部件(101),包括绝缘壳体(11),其具有用于接收柔性电路部件在其中的插座(13)。多个端子被设置在端子接收槽(14a,14b)内。壳体包括一对位于壳体相对两端的端部,所述端部具有一对间隔开的壁(16,35),以对至少一个壁提供柔性。每个柔性壁在其上具有锁紧部(30)。操作机构(21)安装在壳体上并可在第一操作位置和第二操作位置之间移动。在操作机构位于第一打开位置时,柔性电路部件可被插入,在操作机构位于第二关闭位置时,柔性电路部件以操作的方式与端子接合。操作机构包括操作主体和锁定部(26),当位于第二关闭位置时,操作主体大致沿插座延伸,所述锁定部设置在操作主体的相对两端上。当操作机构位于第二关闭位置时,每个锁紧部与设置在操作机构上的一个锁定部接合。

    电连接器组件
    7.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0466392C

    公开(公告)日:2009-03-04

    申请号:CN200410104448.4

    申请日:2004-12-21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5K5/0269 H01R12/725 H01R13/658 H01R2201/06

    Abstract: 一种电连接器组件包括导引框、电连接器和模块。导引框包括导引梁和横向板,横向板与导引梁连接形成对接端。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和固持在绝缘本体内的端子,其中绝缘本体包括设有对接面的对接舌片和设在对接面上的通道。端子包括暴露在对接舌片的对接面上的接触部。模块包括子卡,且子卡对接边一侧设有导电片。子卡和电连接器插入导引框内且对接边和对接舌片相互堆叠地收容在对接端内。端子的接触部弹性且电性抵持在相应子卡的导电片。横向板牢固地固持对接边和对接舌片以确保在端子与导电片之间形成有一个适当的法向力。本发明电连接器组件利用一导引框将电连接器与模块结合,使得两者的结合更加可靠和稳固。

    板连接器,配合连接器,和包括两者的电子设备

    公开(公告)号:CN101355203A

    公开(公告)日:2009-01-28

    申请号:CN200810134373.2

    申请日:2008-07-28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R12/716 H01R9/032 H01R13/658

    Abstract: 一种板连接器,包括多个触点,容纳多个触点的绝缘体和至少部分覆盖该绝缘体的壳。该触点每个具有被连接到板上的配线图案的SMT端子。该绝缘体具有在X方向上延伸的第一绝缘体部分和每个在与该X方向垂直的Y方向延伸的第二绝缘体部分,该第一绝缘体部分具有底部表面和该X方向上具有第一端部,每个该第二绝缘体部分具有第二端部,该第二绝缘体部分分别从该第一端部向该第二端部延伸。该第二端部定位于假设的直线上。该第一绝缘体部分、该第二绝缘体部分和假设的直线限定预定的区域。当从该板连接器之下观察时,该SMT端子被该绝缘体容纳以致该SMT端子定位于该预定的区域内。

    连接器
    9.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0438216C

    公开(公告)日:2008-11-26

    申请号:CN200510118033.7

    申请日:2005-10-2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可实现连接器的小型化,并使触头的位移量变大的连接器。一种连接器(例如基板用连接器),支承壳体(1)的多个触头由以第1触头(2)和第2触头(3)为1组的多组构成,第1触头(2)的第1接触部(25)与第2触头(3)的第2接触部(35)在非接触状态下对置,并且,用插入其对置面间的连接对象(例如FPC7)进行位移而与连接对象的双面弹性接触,第1接触部(25)与第2接触点(35)的对置面形成为其位移方向的间隔一定的凹凸形状。

    电缆连接器
    10.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1276964A

    公开(公告)日:2008-10-01

    申请号:CN200810086251.0

    申请日:2008-03-24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R12/79 H01R12/774 H01R12/88

    Abstract: 一种电缆连接器,所述电缆连接器包括外壳和设置在外壳中的第一接点。第一接点包括与电缆的背面相对的第一接合与枢转单元。所述电缆连接器还包括设置在外壳中的第二接点,所述第二接点包括与电缆的背面相对的第二接合与枢转单元。第二接合与枢转单元具有比第一接合与枢转单元的根部更厚的根部。所述电缆连接器还包括盖。所述盖包括第一接合与枢转单元插入其中的第一通孔、与第一接合与枢转单元接合的第一凸轮单元、第二接合与枢转单元插入其中的第二通孔和与第二接合与枢转单元接合的第二凸轮单元。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