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能-地热能混合热源冷热电联供系统及其工作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1306015A

    公开(公告)日:2020-06-19

    申请号:CN202010113194.1

    申请日:2020-02-2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的一种太阳能-地热能混合热源冷热电联供系统及其工作方法,属于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与动力工程技术领域。包括太阳能集热单元、地热能循环单元、Kalina发电循环-氨水吸收式制冷循环单元、热用户回路和冷用户回路。采用氨水作为循环工质,将Kalina发电循环和氨水吸收式制冷循环进行有机集成,形成一种新型的太阳能-地热能混合热源冷热电联供系统,充分利用太阳能和地热能为用户同时提供电能、冷能和热能。通过回收利用Kalina发电循环和氨水吸收式制冷循环的余热,在产生电能和冷能的基础上增加了热能的供应,实现了能源的梯级利用,有效提高了系统的能源转换效率,且绿色环保、适用范围广。

    一种基于地热能的冷热电联供系统及其工作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1271898B

    公开(公告)日:2021-08-27

    申请号:CN202010113175.9

    申请日:2020-02-2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的一种基于地热能的冷热电联供系统及其工作方法,属于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与动力工程技术领域。包括闪蒸器、精馏塔、吸收器、蒸汽透平、第一冷凝器、蒸发器、第二冷凝器、热用户回路和冷用户回路;将地热闪蒸发电循环与一个氨水吸收式循环有机集成,将闪蒸器排出的饱和水作为氨水吸收式循环的热源,同时回收利用氨水吸收式循环中冷凝器和吸收器放出的余热,形成一个冷热电联供系统,满足了用户对不同种类能量的需求,实现了能源的梯级利用。该系统结构设计合理,利用两种循环的耦合,产生冷热电三种产品,有效提高了系统的能源转换效率,且绿色环保、适用范围广。

    一种基于地热能的冷热电联供系统及其工作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1271898A

    公开(公告)日:2020-06-12

    申请号:CN202010113175.9

    申请日:2020-02-2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的一种基于地热能的冷热电联供系统及其工作方法,属于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与动力工程技术领域。包括闪蒸器、精馏塔、吸收器、蒸汽透平、第一冷凝器、蒸发器、第二冷凝器、热用户回路和冷用户回路;将地热闪蒸发电循环与一个氨水吸收式循环有机集成,将闪蒸器排出的饱和水作为氨水吸收式循环的热源,同时回收利用氨水吸收式循环中冷凝器和吸收器放出的余热,形成一个冷热电联供系统,满足了用户对不同种类能量的需求,实现了能源的梯级利用。该系统结构设计合理,利用两种循环的耦合,产生冷热电三种产品,有效提高了系统的能源转换效率,且绿色环保、适用范围广。

    利用中低温热源的氨水工质冷热电联供系统及其工作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1306835A

    公开(公告)日:2020-06-19

    申请号:CN202010113206.0

    申请日:2020-02-2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的一种利用中低温热源的氨水工质冷热电联供系统及其工作方法,属于中低温热源回收利用与动力工程技术领域。采用氨水作为循环工质,将Kalina循环、氨水吸收式制冷循环和氨水吸收式热泵循环三者进行有机集成,形成一种用于中低温热源的新型氨水工质冷热电联供系统,可为用户提供电能、冷能和热能。该系统具有发电、冷电和热电三种运行模式,比如我国所在地区可在春秋季节运行发电模式,在夏季运行冷电模式,在冬季运行热电模式。该系统满足了用户对不同种类能量的需求,实现了能源的梯级利用,提高了中低温热源的能源利用效率。

    太阳能-地热能混合热源冷热电联供系统及其工作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1306015B

    公开(公告)日:2021-04-23

    申请号:CN202010113194.1

    申请日:2020-02-2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的一种太阳能‑地热能混合热源冷热电联供系统及其工作方法,属于能源利用技术领域。包括太阳能集热单元、地热能循环单元、Kalina发电循环‑氨水吸收式制冷循环单元、热用户回路和冷用户回路。采用氨水作为循环工质,将Kalina发电循环和氨水吸收式制冷循环进行有机集成,形成一种新型的太阳能‑地热能混合热源冷热电联供系统,充分利用太阳能和地热能为用户同时提供电能、冷能和热能。通过回收利用Kalina发电循环和氨水吸收式制冷循环的余热,在产生电能和冷能的基础上增加了热能的供应,实现了能源的梯级利用,有效提高了系统的能源转换效率,且绿色环保、适用范围广。

    利用中低温热源的氨水工质冷热电联供系统及其工作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1306835B

    公开(公告)日:2021-05-04

    申请号:CN202010113206.0

    申请日:2020-02-2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的一种利用中低温热源的氨水工质冷热电联供系统及其工作方法,属于中低温热源回收利用与动力工程技术领域。采用氨水作为循环工质,将Kalina循环、氨水吸收式制冷循环和氨水吸收式热泵循环三者进行有机集成,形成一种用于中低温热源的新型氨水工质冷热电联供系统,可为用户提供电能、冷能和热能。该系统具有发电、冷电和热电三种运行模式,比如我国所在地区可在春秋季节运行发电模式,在夏季运行冷电模式,在冬季运行热电模式。该系统满足了用户对不同种类能量的需求,实现了能源的梯级利用,提高了中低温热源的能源利用效率。

    一种双工质蓄热防冻太阳能热水器系统

    公开(公告)号:CN216282111U

    公开(公告)日:2022-04-12

    申请号:CN202122913413.7

    申请日:2021-11-23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双工质蓄热防冻太阳能热水器系统,属于清洁供暖技术领域。集热箱内设有熔盐储热装置和换热管路,换热管路穿插在熔盐储热装置内;太阳能集热器通过输油管道与集热箱的进油口连接,太阳能集热器通过回油管道与集热箱的出油口连接;换热管路的进水口通过上水管道与两位阀连接,两位阀连接有自来水进水管,换热管路的出水口通过下水管道与混水阀的热水进口连接,混水阀的冷水进口与自来水进水管连接,混水阀的混合水出口连接至用户侧。本实用新型能够增加太阳能的储热能力,使系统不受天气因素影响,防止管道冻裂,热水即开即出,减少了维护次数。

    一种固体废弃物热解气化处理系统

    公开(公告)号:CN218895407U

    公开(公告)日:2023-04-21

    申请号:CN202223186772.8

    申请日:2022-11-29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固体废弃物热解气化处理系统,属于固体废弃物气化热解处理技术领域。进料单元与干燥设备连接,干燥设备与热解气化设备连接,热解气化设备与二次燃烧室连接,二次燃烧室与换热器的高温侧入口连接,换热器的高温侧出口与空预器的高温侧入口连接,空预器的高温侧出口与尾气处理单元连接;鼓风机与空预器的低温侧入口连接,空预器的低温侧出口分别与热解气化设备和二次燃烧室连接;水箱通过水泵与换热器的低温侧入口连接,换热器的低温侧出口与干燥设备的高温水入口连接,干燥设备的高温水出口与水箱连接。本实用新型的构建合理、运行稳定,充分利用了固体废弃物中蕴含的热值,并且充分合理地利用了系统中的热量,节能环保。

    一种基于室燃炉协同处理含油污泥的焚烧系统

    公开(公告)号:CN218763435U

    公开(公告)日:2023-03-28

    申请号:CN202223186660.2

    申请日:2022-11-29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基于室燃炉协同处理含油污泥的焚烧系统,属于废弃物协同处理技术领域。包括含油污泥料斗、煤斗、含油污泥烘干输送机、煤输送机、中储仓、室燃炉、风机和高温水循环系统;室燃炉设有燃烧器和二次风口,室燃炉的尾部设有省煤器和空预器;含油污泥料斗通过含油污泥烘干输送机与中储仓连接,煤斗通过煤输送机与中储仓连接;中储仓与燃烧器连接;省煤器的低温侧和含油污泥烘干输送机的高温水管通过高温水循环系统连接;风机通过空预器的低温侧分别与二次风口和中储仓连接。本实用新型能够实现废物的减量化和无害化,而且能够最大程度地利用含油污泥的能量来替代部分化石燃料、节能减排。

    一种带有调节烘干提油功能的含油污泥烘干输送装置

    公开(公告)号:CN218755379U

    公开(公告)日:2023-03-28

    申请号:CN202223186774.7

    申请日:2022-11-29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带有调节烘干提油功能的含油污泥烘干输送装置,属于含油污泥烘干输送技术领域。包括外壳、螺旋叶片、油气分离器、收水罐和若干换热仓;外壳倾斜设置,螺旋叶片设在外壳内,外壳底端的上方开设有物料进口,外壳顶端的下方开设有物料出口;外壳底端的下方开设有收水口,所述收水口与收水罐连接;外壳顶端的上方开设有混合蒸汽出口,所述混合蒸汽出口与油气分离器连接;若干换热仓依次设置在外壳的长度方向上,每个换热仓均开设有换热工质出入口。本实用新型的结构设计合理,能够对含油污泥中的水和油分开收集,并根据含油污泥的实际情况切换不同的烘干模式,兼顾烘干效果和运行的经济性。

Patent Agency Ranking